出版時間:2011-4 出版社: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周積明 編
內容概要
在人們習常的觀念中,紀昀(紀曉嵐)是一位博洽多聞的大學者,一位機智敏捷、口諧辭洽的名士,一位長于目錄學的編纂學家,一位喜談狐鬼的文言筆記小說家,一位著名的文論家、史評家與詩人,對他同時又是一個足以代表一個時代的思想家的地位,卻少有注意。本書以紀昀曲折起伏的人生經歷為經,以其涵蓋面廣闊的文化思想為緯,以十八世紀中國文化的特定形態(tài)為大背景,不僅系統(tǒng)展示了紀昀的精神風采與思想特色,對其在中國文化史上的特定地位加以重新厘定,而且透過紀昀思想的述評,對十八世紀中國文化的精神潮流,提出了創(chuàng)新的見解。
作者簡介
周積明,1949年11月生,浙江鎮(zhèn)海人,現任湖北大學中國文化史研究所副所長、教授。著有文化視野下的《四庫全書總目)》、《中國文人雅風尚》、《中國古文化的奧秘》(與馮天瑜教授合著)、《中華文化史》(與馮天瑜教授、何曉明副教授合著)、《從殷墟到紫禁城》(與馮天瑜教授合著)。主編《影響中國文化的100人》。在歷史研究》、《中國史研究》、《中國哲學史研究》、《社會學研究》等刊物上發(fā)表論文50余篇。
書籍目錄
《紀昀評傳上》
《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序
序
導論 紀昀——一個古典文化穴結時代的代表型人物
生平篇
第一章 從“神童”到庶吉士
一、帶有神異色彩的出生
二、少年神童
三、科舉途上”
第二章 初入翰林
一、侍從在君主身邊
二、“四度執(zhí)文柄”
三、交誼戴東原
第三章 謫戍烏魯木齊
一、漏言獲遣
二、在烏魯木齊的日子里
三、《烏魯木齊雜詩》
第四章 重返翰林院
一、詔還京師
二、再人翰林
第五章 修書四庫館
一、四庫館的總纂官
二、夙興夜寐的日日夜夜
三、紀昀與《四庫全書總目》
四、《四庫全書總目》的文化內蘊
第六章 晚年生涯
一、備極榮崇的“國之大老”
二、《閱微草堂筆記》
三、終老宦場
思想篇
第一章 “以實心勵實行,以實學求實用”
——紀昀的經世價值觀念
一、“古之圣賢,學期實用”
——對儒學務實傳統(tǒng)的認同
二、“以實心勵實行”
——“實學”本位的價值取向
索引
人名索引
文獻索引
詞語索引
紀昀研究論文索引
后記
《紀昀評傳下》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對于經書中帶有若干“異端”色彩的內容究竟應一味遵之還是持懷疑論攻之——“《周禮》如誓蔟氏之類頗近于方術,《禮記》如‘大同、小康’之說頗近于黃老,遵之則恐為后儒竄入之言,攻之則不免輕議六經之誚,治經者當何從歟?” 經與經傳注解若有相矛盾之處,究竟是以經為本還是以傳注為主——“《明堂位》稱‘夏后四璉殷六瑚’,而包氏《論語注》乃以為‘夏瑚商璉’;《春秋》哀公八年,宋已滅曹,而趙岐《孟子注》乃以曹交為曹君之弟,朱子皆偶而誤從。攻之則啟叛注之漸,遵之不免信傳不信經,治經者又當何從歟?” 今文學家以讖緯解經是否可納入經學正途——“鄭樵謂《禹貢》、《洪范》相表里,以五行相生之次第,配自冀至雍之方位?!缎⒔洝诽旖浀亓x之旨,溫成董君與河間獻王相問答,亦以五行生克為說,其言皆似近理,然則治經者百氏之說不妨兼采歟?抑讖緯解經究為非理歟?” 緊隨經學策問的是史學策問?!笆芳抑y,無過表志?!痹谑穼W策問中,紀昀將考生的思索引向不同的表志觀與表志模式。 史書不作表志是合乎闕疑之意還是流于疏陋——“諸史或有志無表,有表無志,或表志皆無?!赌淆R書》至明言天文事秘,戶口不知,是以不作,其果有合于闕疑之意歟?抑究為疏陋歟?” 史書之志究竟應兼載前代還是僅僅斷限于當代——“《隋志》本名《五代志》,以無所附麗,奉詔編入《隋書》,兼載前代,無足怪也。沈約《宋書》諸志亦多載前代之事,豈沿流討源,法應如是歟?抑于史家斷限之例究未合歟?” 歷代史志皆立《天文志》以記錄天象是否究屬必要——“司馬遷為《天官書》,史家因有天文、天象諸志,然日月星辰終古不易,非每代各有一天也。故劉知幾《史通》謂《天文志》可不必作,其論果是歟?抑作者別有故歟?” “地理志”的取舍詳略應如何處理——“《漢書·地理志》每載山川,《遼史·地理志》喜談沿革,《唐書·地理志》、《金史·地理志》并詳土貢物產,《五代史·職方考》則地名以外,一切略之。或取詳核而有征,或取簡嚴而有體,果孰為是歟?” 史書“藝文志”是否為必要之作——“《漢書》創(chuàng)《藝文志》,《隋書》因有《經籍志》,《新舊唐書》、《宋史》亦皆有《藝文志》,他史則闕焉。其作者欲備一代之文獻,其不作者則以為文章篇目無關善惡之褒貶也,又孰為是歟?” 對于以上紛繁問題,紀昀當然有自己的見解。然而,問題的提出往往不在問題的本身而在其潛伏的致思趨向,紀昀的策問雖為考校士子而發(fā),但就其深層意義而言,它昭示了紀昀大規(guī)??偨Y傳統(tǒng)經史研究方法的宏大意念。 與《乾隆己卯山西鄉(xiāng)試策問》的思緒相呼應,紀昀從乾隆二十二年到三十年前后,陸續(xù)著手于一批文史著作的點校與整理,這就是《沈氏四聲考》、《重訂張為主客圖》、《點論陳后山詩集》、《點論李義山詩集》、《刪Z—馮評閱(才調集)》、《刪正方虛谷(瀛奎律髓)》、《唐人試律說》、《審定(風雅遺音)》、《庚辰集》、《館課存稿》,其間對《瀛奎律髓》的評閱批示達六、七遍之多。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