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11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作者: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編 頁數(shù):206
Tag標簽:無
前言
一九九三年三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編的《俗語佛源》,至今已過了十五年,市場早已脫銷。二00七年十二月,天津人民出版社總編輯陳益民先生、副編審李晶女士到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洽談由他們改版發(fā)行,并提出能否對此書作些增補。我表示同意天津人民出版社改版發(fā)行,但從研究所情況考慮難以再作補充,愿為改版寫篇序。然后請辦公室黃海博主任代表研究所與陳益民先生簽訂出版合同?! 端渍Z佛源》是在中國佛教協(xié)會前會長、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的創(chuàng)始人、已故趙樸初居士(1907-2000)的直接組織和指導下編寫的。全書對文史哲著作及日常口語中源自佛教經(jīng)典的五百多個詞語分別加以解釋和注明出處,并配之以插圖,讀者從中既可加深對這些詞語的認識,增加文史知識,又可對佛教有所了解,感受佛教在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和社會生活中的深刻影響。趙樸初居士在為此書寫的《前言》中說:“這雖是佛教文化海洋中的一滴,但由此可以看到佛教與我國民族文化的關(guān)系,確實是悠久深厚,密不可分,正如一位學者說:“不懂佛教,就不能懂得漢魏以來的中國文化。”從中國歷史文化考察,趙樸初居士說的是完全正確的?! ≡谥腥A民族歷史悠久光輝燦爛的傳統(tǒng)文化中,佛教是其中不可分隔的重要組成部分,曾長期與儒、道二教鼎足而立,既互相比較、爭論,又彼此吸收,從而極大地豐富和充實了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對中國的哲學、文學、語言、美術(shù)、雕塑、音樂、建筑等文化形態(tài),乃至中國民眾的生活習俗,都產(chǎn)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佛教至今仍是中國擁有廣大信徒的宗教之一,在藏、蒙、傣等少數(shù)民族中幾乎受到全民信仰,仍在現(xiàn)實社會中繼續(xù)發(fā)生影響。
內(nèi)容概要
《俗語佛源》這本小書,收集了五百余條詞目。當然,如果著力搜尋下去,肯定會獲得更多的果實。但在許多朋友們敦促下,我們先將已收集的這些編印出版,向讀者們請教。這雖是佛教文化海洋中的一滴,但由此可以看到佛教與我國民族文化的關(guān)系,確實是悠久深厚,密不可分,正如一位學者說:不懂佛教,就不能懂得漢魏以來的中國文化。 這里還有兩個問題要加以說明。一是關(guān)于“俗語”的界定。一般把流行于民間的通俗詞語(包括方言俚語)稱為“俗語”。而《俗語佛源》所收俗語的范圍要適當廣泛些,包括進入文學、哲學、史籍等領(lǐng)域的佛教語。“俗”是相對于“僧”而言的。二是關(guān)于“佛源”的標準。有些詞語如“報應(yīng)”、“覺悟”、“祝愿”之類,雖偶一見于秦漢典籍,但其廣泛流行,當在佛教弘傳之后,故《俗語佛源》也少量收列?! 》鸾掏绞墙?jīng)常懷抱著感謝的心情的,因為我們每個人的物質(zhì)生活和精神生活都依靠許許多多人(包括現(xiàn)存的和已逝世的人)的勞動。即如《俗語佛源》的編輯出版,我們首先應(yīng)該感謝古代佛教經(jīng)論的結(jié)集者、論述者和譯師們。感謝他們的創(chuàng)造;也應(yīng)該感謝今天為此書作了不同貢獻的諸善知識。同時,我們也感謝讀者們肯費精神閱讀《俗語佛源》,希望諸位莫輕視我們這一小小的嘗試,不吝給予幫助和指教。
作者簡介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于1987年4月23日在中國佛教協(xié)會所在地——北京廣濟寺內(nèi)正式成立。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趙樸初擔任名譽所長,前任所長為中國佛教協(xié)會副會長周紹良,現(xiàn)任所長為湖南船山學社社長吳立民。吳老30年代末就跟隨二學園掌法顧凈緣上師修學佛法,深得東密藏密傳承,有《藏傳密教的人體科學》、《佛法禪定論》、《佛教與中國文化》、《船山佛道思想研究》等著作。1991年8月研究所從廣濟寺遷至北長街“三時學會”舊址。六年來,在趙樸老和中國佛協(xié)的親切關(guān)懷下,在海內(nèi)外佛教界、學術(shù)界諸方大德同仁的大力支持下,研究所從無到有,經(jīng)過了艱苦的創(chuàng)業(yè)工作,編輯、出版了《法音學術(shù)版》(后改為《佛教文化》)等數(shù)十種佛學與佛教文化方面的書籍,完成了《中國佛教》第四輯的編纂和出版發(fā)行工作;舉辦了“山西佛教彩塑攝影展”,參與組織了第四屆中日佛教學術(shù)交流會議。在人民政府宗教學術(shù)文化方針政策的正確指引下,對佛學理論、佛教歷史以及佛教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等方面進行扎實的研究。在搶救、整理、挖掘佛教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方面,老一輩佛教專家學者,高級研究人員作出了巨大的開創(chuàng)性的貢獻,他們中有幾位已經(jīng)離開我們,但他們那種辛勤耕耘,無私奉獻的可貴精神,光輝永照后人。研究所著眼于未來進意吸收培養(yǎng)中青年法師、居士,大膽放手使用他們,送他們到有關(guān)大學甚至出國攻讀碩士、博士學位,紹隆佛種,續(xù)佛慧命。
書籍目錄
一畫一人吃齋,十人念佛一人傳虛,萬人傳實一刀兩斷一門深入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一日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一心不亂一旦無常萬事休一百八一動不如一靜一塵不染一報還一報一佛出世,二佛涅榘一絲不掛一轉(zhuǎn)語一知半解一念一剎那一筆勾一粒米要藏大干世界一廂情愿一宿覺一棍子打死一瓣心香二畫二六時十八層地獄十八變十八羅漢十方世界十字街頭十惡不赦七七七手八腳七顛八倒人天人平不語,水平不流人生難得,大道難聞入定人海算沙人流八字沒見一撇力士刀山劍樹刀頭舐蜜三畫三門三十三天三世有緣三生有幸三頭六臂三災八難三昧大干世界大無畏大我大和尚大徹大悟大慈大悲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丈六金身寸鐵殺人上天無路,人地無門上供上乘口頭禪口吐蓮花千差萬別廣結(jié)善緣門外漢習氣飛天夜叉飛蛾投火四畫豐干饒舌開士開山開化開花結(jié)果開葷開悟開眼界井中撈月天龍八部天女散花天花亂墜天堂天魔外道無門關(guān)無風起浪無邊無盡藏無佛處稱尊無事不登三寶殿無明火無量無量壽無始無惡不作無常無遮大會無緣不因一事,不長一智不二法門不可思議不知不覺不即不離不受福德不看僧面看佛面木魚五十三參五百世冤家五百羅漢五體投地長生豬長齋比丘比丘尼見地見怪不怪,其怪自敗見兔放鷹見聞見閻王牛頭不對馬面牛頭馬面牛鬼蛇神手忙腳亂手續(xù)化身化緣分身公案文字因緣方丈方便六根清凈六賊戲彌陀六道輪回火中生蓮火宅火燒眉毛火葬認賊為子心心相印心地心花怒放心病難醫(yī)心眼心領(lǐng)神會心量心猿意馬心境勸化以毒攻毒少見多怪水到渠成水乳交融水漲船高五畫正宗正果功德無量世世生生世界本來面目龍王龍宮平時不燒香,急來抱佛腳平等印可打成一片打坐打問訊業(yè)報業(yè)根業(yè)障電光石火葉落歸根四大金剛四大皆空生天生老病死生佛萬家半路出家頭上安頭頭頭是道弘揚弘愿對牛彈琴六畫七畫八畫九畫十畫十一畫十二畫十三畫十四畫十五畫十六畫十七畫十七畫以上
章節(jié)摘錄
一畫 【一人吃齋,十人念佛】吃齋、念佛是佛教徒日常修持的基本內(nèi)容?!褒S”的本義是“過午不食”,也叫“不非時食”,屬于出家人的戒律。大乘佛教提倡不肉食(包括不食五辛),“齋”的意義也就轉(zhuǎn)化為吃素食。原始佛教主張念釋迦牟尼佛,大乘佛教認為一佛即一切佛,主張念十方三世一切佛。自凈土宗盛行以來,“念佛”多專指念西方凈土的教主阿彌陀佛。俗語“一人吃齋,十人念佛”,謂一個人虔誠地信佛修持,身體力行,便能夠帶動許多人向善學法。如《平妖傳》第七回:“常言道:一人吃齋,十人念佛。因這楊巡檢夫妻好道,連這老門公也信心的?!保ɡ蠲鳈?quán)) 【一人傳虛,萬人傳實】 俗語中以此謂本無其事但因傳說者多,大家就信以為真。此語源自佛教《景德傳燈錄·契納禪師》:“問:‘如何是東禪家風?’師日:‘一人傳虛,萬人傳實。”’又:《五燈會元·臨濟玄禪師法嗣》:“僧問:‘多子塔前,共談何事?’師日:‘一人傳虛,萬人傳實?!薄ɡ罹龑疽坏秲蓴唷空Z本于《五燈會元》卷十二:“一刀兩段,未稱宗師?!币庵^雖能干凈利落地判斷是非邪正,但未能圓融一體,和光同塵,也稱不上“宗師”。后亦作“一刀兩斷”。多比喻干脆利落。如《歧路燈》第七一回:“一個男人家,心里想做事,便一刀兩斷做出來?!币脖扔鲌詻Q斷絕關(guān)系。如丁玲《太陽照在桑干河上》:“白娘娘說江世榮還欠她幾萬塊錢,要是他不趕快歸還,到那天,她就什么也說了出來,同他一刀兩斷,再不替他胡說八道了?!保ɡ蠲鳈?quán)) ……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