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的悲劇

出版時間:1995-8  出版社:臉譜  作者:艾勒里?昆恩  
Tag標簽:無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X的悲劇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30條)

 
 

  •     如果說《斯泰爾斯莊園謎案》讓我愛上了阿婆;
      如果說《海邊的卡夫卡》讓我對村上抱有一顆崇拜的心;
      如果說《動物農(nóng)場》讓我對現(xiàn)在的共匪呵呵一笑;
      那么,《x的悲劇》就好比奎因在我心里烙下的印記。
      
      確實,哲瑞雷恩系列太棒了。
      偉大的人物塑造
      偉大的推理案件
      更重要的是,背后隱藏著對現(xiàn)實世界的反思。
      
      我一直都認為黃金時期和現(xiàn)在的社會派有某種聯(lián)系。
      
  •       我想在古典推理小說的浩瀚銀河之中,很難再找到一本如同《X的悲劇》一樣能夠堪稱完美的推理小說,這在我看來的確是難以逾越的典范。
        雖然在讀完《希臘棺材之謎》后,我已經(jīng)為埃勒里·奎因拿捏邏輯的能力驚嘆不已,精細縝密的邏輯鏈條自由穿梭在復(fù)雜冗長的故事線索之中尤為彌足珍貴。謎團解釋的唯一性與公平性讓參與事件的讀者在接觸作者的邏輯后顯現(xiàn)出幾近完美的說服力,這大概就是埃勒里·奎因作品最為突出的特點。然而在我讀完《X的悲劇》之后才發(fā)現(xiàn),《希臘棺材之謎》絕對無法成為埃勒里·奎因最為優(yōu)秀的作品。盡管它們完成在同一年,都保持著作者的巔峰水準,可是相較之下《X的悲劇》卻更為優(yōu)異,它已然成為完美的古典推理小說模本,在推理小說史上持續(xù)發(fā)揮著難以量度的影響力。
        
        古典解謎推理小說的樂趣在于難以想象的謀殺詭計、精妙的結(jié)構(gòu)與布局、難以揣摩的動機、復(fù)雜的嫌疑人與關(guān)系、縝密精細的邏輯、解謎線索的完整公平、性格乖張的偵探與無法猜測的結(jié)局。這些條件在古典解謎推理小說中不僅不可或缺,還顯得尤為重要,一部優(yōu)秀的古典推理小說中必然在以上所羅列的條件中至少有一處格外璀璨華麗或者獨樹一幟。在《X的悲劇》中,我們可以完整的看到這些舉足輕重的條件在作者筆下大放光彩。
        眾目睽睽之下,擁擠封閉的電車中,謀殺開始了。一名男子被精巧致命的兇器毒殺,巡官與檢察官收集到的線索完全無法從滿車廂的嫌疑人中找到正確的兇手,搜查無以為繼。然而聽力受損的莎士比亞劇演員雷恩先生,卻僅從薩姆巡官的口述里運用嚴謹?shù)倪壿嬚业搅藘词?,并因條件不成熟而拒絕透露兇手的身份。謀殺并未因此停止,先是宣稱知曉兇手的售票員在與警方接洽前慘遭謀殺,而后在第二起謀殺案中難以自辯的嫌疑人在法庭扭轉(zhuǎn)勝訴后不久遇刺身亡。
        盡管作者在第一起謀殺案發(fā)生后便暗示讀者兇手能夠被確定,但事實上我們卻很難與雷恩先生一樣運用邏輯得到真相。嫌疑人與之可能存在的動機早已在故事開始處一覽無余,線索也在精妙的結(jié)構(gòu)布局中充分呈現(xiàn),我們卻依然難以猜測到唯一的結(jié)局。在解答過程中充分詳盡的演繹法與其相符的邏輯毫無疑問是作品最大的成功,相信很難再有作者能夠在復(fù)雜的連環(huán)案件中以如此方式簡單卻又精確無誤的導(dǎo)出真相,并且還不得不承認那些用于邏輯推理的線索并非是被刻意隱藏了的事實。
        之所以稱其為“完美的典范”是因為作品在解構(gòu)之后顯得中規(guī)中矩卻又無法揣摩,作品不止一次的暗示出真兇早已暴露并可以推測。結(jié)構(gòu)完整明確,無一累贅,因素多元,推理邏輯幾乎無懈可擊。在我看來,《X的悲劇》當(dāng)是運用邏輯推理出真相的最高水準,不僅邏輯清晰合理,且無法質(zhì)疑,哪怕是心理上的說明也都極具說服力,難以駁斥。值得一提的是,埃勒里·奎因不僅是推理小說中邏輯上的王者,也是一位頗有品味的詩人,無論是奎因還是雷恩,都能出口成章,引經(jīng)據(jù)典,且適度大方,看來輕松無比。
        
        眾所周知,起初以“巴納比·羅斯”為筆名出版的“悲劇系列”是世界上水平最高的系列,盡管只有四部,卻都堪稱經(jīng)典,尤其以《X的悲劇》為其翹楚,在出版后受到極高的評價,被稱之為“推理小說中的國王”。由于其代表性產(chǎn)生的意義深遠,因此“悲劇系列”并未在奎因筆下斷裂,日本推理小說中《一的悲劇》抑或者《W的悲劇》都是深受邏輯大師的影響而為我們所知曉。當(dāng)然,現(xiàn)在說它難以逾越的確有些許主觀上的偏見,但這也正是為了說明作品的偉大與珍貴。
        
      
  •     X的悲劇
      
      作者:埃勒里·奎因
      
      譯者:唐諾
      
      類型:推理小說
      
      劇情:9分 文筆:6分 形象刻畫:8分
      
      總評:7.7分
      
      簡評:說來這本書并無驚世駭俗之處,加之語言平淡樸素,無甚華麗辭藻與天馬行空的比喻,引起普通讀者興趣的概率不大。如果我不是個閱讀愛好者,估計讀下去不會是件容易的事,這就好比一直走平路,雖然輕松卻不免乏味,而登山雖累卻樂趣十足。
      
      本書的高潮全部聚集在結(jié)尾,揭露一切真相,也是全書最精彩之處,為了這點,讀者就不得不耐著性子讀完前面的兩三百頁。書中對于心理學(xué)方面的解釋、對莎士比亞劇作名言的引用算得上恰到好處,還有雷恩對某些事件的觀點及看法所作的論述亦值得讀者回味,比如說對化妝的見解。另外,作者的一項特色就是挑戰(zhàn)讀者的設(shè)定。全書分為四部分,在最后一部分“幕后”,亦即解謎部分之前,所有能夠揭開謎底的線索都已呈現(xiàn)在讀者眼前,看看閱讀的你是否有能力解開背后的真相,看透遮住你眼睛的那一層薄膜……理所當(dāng)然,我是沒那完美的洞察力,可以勘破案件。小說塑造最為成功的就是哲瑞雷恩的這一角色了,自然,作為一個系列,主角怎么能不塑造的鮮活有個性呢?
  •     看書是不是也要講究緣分呢?
      我和阿婆緣分較深。和奎因基本無緣。
      看完一點不覺得比阿婆的好看,雖然作者真的在認認真真地為我們揭開謎題也很敬業(yè)的給出相應(yīng)的線索,但是就是覺得好平淡啊,好無趣啊。作者的寫作手法很正常啊,文字寫的也很漂亮就是不喜歡,看不出精彩之處。
  •     看評分高才去讀的,可讀得我快急死。
      
      主人公雷恩的形象太差,裝腔作勢還啰嗦。沒有演員這么變態(tài)以說臺詞為業(yè)。
      
      尤其是啰嗦,雷恩自稱第二,唐僧就不敢稱第一。雷恩以外的情節(jié)緊湊,可到雷恩出場就變得拖沓,大段慢慢背莎士比亞戲劇的臺詞,情節(jié)的節(jié)奏感全毀,搞得雷恩像中場休息。
  •     翻翻評論就會發(fā)現(xiàn)發(fā)現(xiàn)質(zhì)疑本書的要比《希臘棺材之謎》多很多,手套的厚度以及一些其他的地方確實經(jīng)不起推敲??吹竭@幾句評論我一下子被逗樂了——
      2012-07-26 22:27:03 livia
      其實漏洞很多,雷恩聽不見聲音還易容成薩姆模仿薩姆說話。推理也站不住腳
      2012-08-11 08:51:55 水里有誰
      雷恩應(yīng)該能聽見聲音吧,說耳聾應(yīng)該是假的!比如他易容的時候閉著眼睛和那個仆人化妝師說話。
      2012-08-11 21:25:41 livia
      是作者寫著寫著忘設(shè)定了
      (復(fù)制自http://book.douban.com/review/5294669/
     ?。?br />   
      本書又是一次對以下準則的佐證:在閱讀相當(dāng)一部分推理小說時,你需要的完全不是邏輯能力,而是過目不忘的記憶能力??纯幢緯闹饕幫评戆桑ㄆ溆嗟牟糠郑鋵嵧耆菍@三處推理的補偏救弊,之后再說)——
       第一處:事后沒找到作案工具手套,而唯一下過車的只有售票員。原文就兩行字:”你們有沒有找到大衣、晚禮服、手套之類的東西?“巡官給的答案是否。這里有點兒搞笑的是雷恩還特意把手套跟其他兩樣放在一起說以盡量不引起讀者對手套的注意。大衣和晚禮服雖然可以解釋成雷恩認為這種厚衣服比較適合放兇器(插針的軟木塞),但實際上卻是沒什么依據(jù)的。就算讓我穿著大衣,我也不敢在口袋內(nèi)里不做任何處理的情況下揣著一堆針去擠車。如果口袋經(jīng)過處理(巡官那些人當(dāng)然不會想到檢查這點),那么任何衣服都是有可能的。而且手提袋之類的也是有可能的。所以,這里主要的作用就是淡化手套這個詞的存在感。
       第二處:兩年前的手術(shù)傷痕,五年沒請過假。又是在原文各用一句話帶過。
       第三處:把票揣進背心口袋,從外套內(nèi)部口袋中取出票。同上。
      
      我看過一些書評,其中對這種盡量隱藏線索的寫作手法是持贊賞態(tài)度的。在這個問題上屬于見仁見智了。
      
      為什么說其他部分都是對這三處重要推理的補偏救弊呢?我們來看看這都是些什么內(nèi)容:兇手從五年前就戴假發(fā)化妝成別人——兇手在很久以前就故意弄了個假疤痕給人看——兇手一人扮成三人反復(fù)出場——兇手三次被同一伙警察詢問但沒人認出他來——兇手十分偶然的得到了德威特的雪茄!
      如果你在作者未揭底時自行推理出上述情報,我且問你:你自己信不信?信不信??。ㄗ髡撸褐劣谀阈挪恍?,我反正是信了。)
      
      看推理小說時,這就是一個常讓我困惑不已之處。我們不知道作者筆下的常規(guī)性、合理性的底限到底在哪里。一個匪夷所思的手法,作者既有可能對其予以肯定,也有可能借偵探之口做出否定:”不,不,這么做的可能性太小了。“不變的是,到最后我們總是不得不全盤接受作者做出的所有解答。
      
      通常來講,我們可以接受的是:一個活在往事中的人物,在現(xiàn)如今易容后用了一個新的身份出現(xiàn)在眾人面前;或是兇手易容成別人后,只讓別人短暫地看到自己的身影或聽到一句壓低嗓音的話,而且一般很少敢直接在警察或偵探面前現(xiàn)身。但像本書中這樣,把兇手的易容術(shù)描寫得十分高超,用三個身份反復(fù)大搖大擺地出現(xiàn)接受警察的訊問,未免過于耍賴了,這已經(jīng)嚴重破壞了劇情的合理性。
      
      一些地方對讀者的有意誤導(dǎo)則讓人不知說什么好——對列車員湯普森的描述是”粗壯而年輕“,老天,這就是作者后來說的那個被監(jiān)獄生活折磨得”憔悴而蒼老“的史托普?而且還是他不化妝的原貌?
      
      最后不得不說雷恩可謂話癆偵探的典型,頻繁地引用莎士比亞(為了凸顯角色的特征——這種方式現(xiàn)如今看來有些可笑了,好像初出茅廬的年輕作家急于塑造自己作品的角色形象的方法),最后的講解更是占用了全書11%的篇幅。當(dāng)然我并非說偵探不應(yīng)該把每種可能性都做出分析,但雷恩的臺詞未免過于絮叨,一種用兩句話可解釋清楚的可能性,雷恩通常要用四到五句或更多,那些偵探羅列出來的一二三點,如果你仔細琢磨,會發(fā)現(xiàn)其中的兩點基本是一碼事。當(dāng)然這么做是有好處的,一來顯得偵探深思熟慮,二增加頁數(shù),三,不厭其煩地反復(fù)描述那些細節(jié),盡可能堵住挑剔的讀者的嘴(笑)。
      ------------------------------
      【題外話】之前曾從一名已肉身翻墻的法醫(yī)口中聽聞:看傷口識子彈口徑,純屬扯淡。
  •     古典,總是給人一種神秘的感覺。在我看來,古典不但神秘而且是基石;古典,也不代表落伍,做到了極致,就算是古典也是一種前衛(wèi)。
      
      其實,「X的悲劇」最強大的地方是在于:它沒有孤島,沒有也是隔絕,沒有一些前提,沒有一些制約。案情發(fā)生,不像暴風(fēng)雪山莊那樣,人們被困,成為孤島,很多事情在這密閉空間里邊才有了可能;可「X的悲劇」,故事是在敞開的環(huán)境下展開的,要做到收放自如,考慮的東西肯定更多更紛繁,要做到面面俱到,實屬不易。
      
      作者知道兇手是誰,推理小說喜歡從結(jié)局寫到最初。和我們玩狼人不一樣,狼人里邊,我們只知道自己的身份,要靠猜測才知道對方可能的身份,可奎因他們不一樣,他們比狼人游戲里邊的上帝還厲害,他們不但知道并左右事件真相的發(fā)展。這樣想來,其實故事的大框架,肯定是奎因他們必須最先就想好的,所以一個離奇的故事必須先被構(gòu)思出來。好萊塢電影總是給我們一種神奇的感覺,或者說很多電影就是讓我們摸不著頭腦,電影的一開始究竟在講述什么?我們總是懷著這樣去探寶的想法去看一部電影。所以,奎因他們也知道,切入點,很巧妙地由兩條線展開故事,一條讓讀者看見,一條卻藏在明線里邊,是一條暗線。明線和暗線的重合,就是解開案子的時候,或者說是找到動機的時候。這方面,「X的悲劇」我覺得做得很好,一開始叫埋下伏筆,三人采礦,留下的孽,貫穿了小說的始末,這也是三人年輕時候的債。故事方面雖然不是特別的起伏跌宕,這樣已經(jīng)足夠,推理小說應(yīng)該注重的是推理,我覺得這樣輕重適度。
      
      說說經(jīng)典的幾個推理地兒。
      
      公交車:這算是一個密室,讀者都把注意力放在了那一大群嫌疑人上,誰也沒有關(guān)注售票員,這么一個毫無相關(guān)的人,可能誰也不會懷疑他,可雷恩卻一開始就知道兇手是他,只是雷恩不知道他的動機,也沒有證據(jù),推理過程的心服口服,推理學(xué)里邊的幾種基礎(chǔ)理論,巧妙的結(jié)合在一起,知道真相的那一刻還是覺得很神奇。對兇器的描寫也是為鎖定兇手買下了伏筆。濃縮的殺蟲劑,我覺得在當(dāng)時應(yīng)該還算是很新穎的,(我也是看這部小說才知道。),扎滿針的木塞,后面對手套的必要性插入,對兇器的處理,都是一氣呵成。
      我不知為啥,注意力全都放在那一群人的身上,被作者牽著鼻子走,或許,我們犯了和薩姆之流一樣的錯誤,先入為主,我們在確定一件事情后總喜歡找很多理由為我們自己的結(jié)論佐證。
      奎因知道我們這樣的心理,一開始就在"耍"我們,這個道理我卻非常受用,一件事情的剖析,跳出來,全角度并且理性的審視,才能看得最清楚。
      
      渡船:我覺得這個手法很是神奇,或者說是超級經(jīng)典,我覺得現(xiàn)在很多人看見這個橋段一樣會為之驚嘆,偉大的想象力?!赶右扇薠的獻身」我都覺得是致敬「X的悲劇」,因為兩部作品里邊這種替死鬼的手法都運用得爐火純青。1930的時候不知到有沒有DNA,不然這個手法有些漏洞,不管怎樣,還是很佩服。
      
      奎因兩人一個寫手法,一個刻畫人物,我覺得人物刻畫方面也是很成功的。
      雷恩:算是一個智慧的老者,沉穩(wěn)理性。
      檢察官和巡官:兩人都比較急躁。我對米國的警察真是刮目相看,真是兇惡。
      
      思維有些亂,只是我覺得要為「X的悲劇」寫點什么,包涵。
  •     相當(dāng)經(jīng)典的一部,奎因的小說看來都是這樣,結(jié)局出人意料,推理過程嚴謹,真相很有說服力??吹铰渌氖w,尸體模糊,這個情節(jié)有點狗血,貌似所有的推理小說在描述到一個看不清真面目的尸體的時候,這個尸體肯定有問題!
  •     很多人認為《X之悲劇》是推理小說史上最出色的小說,沒有之一。有人認為,《X之悲劇》是最完美的推理小說,沒有之一。的確,此書對得起所有的贊美之聲!首先在一本書中,包含了密室,無面尸,兇手(兇器)消失等三大謎團,被有些不負責(zé)任的作家,可能能寫出2、3本作品了。第二 ,所有謎團的質(zhì)量非常高,每個謎團都是頂尖級別的。這個和其他一流小說或者經(jīng)典小說有一點點不同,很少有一本書中能做到完美無瑕,QUEEN做到了。第三,就是QUEEN式的推理,如果說其他的作品案發(fā)后有10個可能,那么其他偵探小說作家大概會分析其中比較常見的六種可能,然后選擇出最讓人意想不到的一種;而奎因是一定要把這十種可能全部擺放在你面前(就算有的顯而易見無法實現(xiàn),幾乎不值一提),然后以嚴絲合縫的論證各個擊破,得到最后的結(jié)果。換句話說,QUEEN是一臺有史以來思考最嚴密的推理機器。 案件如此完美,推理如此完美,QUEEN如此完美!
  •     首先還是要肯定,老派的小說,文字和故事推進總是比較沉穩(wěn),不如現(xiàn)今小說那么急功近利,三四頁沒有一個點就怕讀者跑了。
      
      作者對于整個構(gòu)造的搭建設(shè)想還是非常成功的,感覺非常適合拍成電影。但是依然有很多推理的硬傷,所以如果拍成一部復(fù)仇者,類似于哈姆雷特的殺人推理劇,會是挺成功的。硬派推理的話,就會有點汗顏了。
      
      比如手套部分,作者也花了很多筆墨來解釋,但依然牽強,毒物放在口袋里,難道不是很容易化驗得出;如果當(dāng)時不是正好,可以下車處理手套,全車只有他一人戴手套,化驗也很容易驗出手上的毒物殘留!毒物的制作地點,針以及紅酒塞,還有效果如何得到驗證的實驗也沒有交代。
      
      再比如在船上,他如此細致,如何能確保在船來回的三趟中一定沒有人上來,如何確保德威特不會遇到死者。
      
      最后一次,沒有使用任何的化妝術(shù),只是改變發(fā)型,如何讓人飛不出來,特別是雷恩這種高級演員。
      
      
      同時,這是一出悲劇,男人被朋友背叛,妻子被殺,事業(yè)被奪,身陷囹圄,但作者著筆墨最多的反而是德威特!難道悲劇指認的是他么?第二任妻子通奸(自找?)、被迫犯下罪行(自找?)、委曲求全的經(jīng)營公司,還要被人剝削(自找?)、最后自食惡果!
      
      準備看下一本已確認是否判斷有誤。
  •      讀完《X的悲劇》,首先想到的竟是前不久剛剛讀過的阿婆的《三幕悲劇》。
      
       1、 同樣是在一個固定的空間內(nèi),兇手制造了第一起謀殺案;
       2、查爾斯爵士通過扮演管家,在制造第二起謀殺案時成功將眾人的目光集中在7人之中;X也同樣嫁禍了隆催斯的朋友,并在第二起謀殺案中發(fā)生角色轉(zhuǎn)變;
       3、《三幕》中首先進行調(diào)查的并不是波洛,而是兇手查爾斯爵士和薩特思韋特,而在調(diào)查的前期波洛對案件的了解是由這兩人復(fù)述而來;《X》雷恩則是通過薩姆和布魯諾了解案情。
      
       毫無疑問,阿婆和奎因都是推理界的大師。游戲的高明之處就在于你所了解到的案情以及證詞也正是波洛和雷恩所獲知的,并無絲毫隱瞞之處。區(qū)別就是你是否善于思考和對細節(jié)的敏感。
      
       《X》第一幕兇殺案發(fā)生后,除卻兇手是誰,最大的疑問在于作案工具的憑空消失。當(dāng)雷恩問及是否車窗全程緊閉時,也恰恰印證了這一點。我相信在事先提示的情況下,不笨的人通過仔細閱讀都一定能獲得與雷恩一樣的結(jié)論。警察想不到、讀者也猜不到,這正是邏輯與感情色彩在運用中的巧妙。
       換言之,假如第一幕是一道推理題,這時把隆催斯身邊的朋友換成一群不相干的人,那么作案工具憑空消失的疑點幾乎已經(jīng)不構(gòu)成疑點了。
      
       再到第二幕,伍德之死以及雷恩的取證。假設(shè)同樣把它換算成一到推理題,再刨去之中多余的部分,只留下死亡情景以及所有證詞,你也能輕而易舉的發(fā)現(xiàn)其中的自相矛盾之處。
      
       《X的悲劇》的確能稱的上是推理中的經(jīng)典之作,除了我不能接受的雷恩角色扮演的游戲(否則以這樣高明的易容術(shù),兇手完全有可能在作案時假扮他人從而更有效率的嫁禍)。
      
       書中第二幕雷恩幫助德威特勝訴后對薩姆和布魯諾的指責(zé)(也算作對莎士比亞劇的吐槽》也頗具亮點。
      
       “我要說的是,這種強調(diào)明星的做法,對人類史上最偉大的劇作家之一莎士比亞而言,是極嚴重的褻瀆行為......強調(diào)了重點有了偏差,目標不可能達到.....你們,薩姆和布魯諾檢察官,你們的謬誤如出一轍,你們在面對這樁罪案時,修剪原有的內(nèi)容,調(diào)整原有的結(jié)構(gòu),為了遷就德威特是兇手這個結(jié)論,不惜重新塑造這樁罪案,也就是不管德威特是否符合這樁罪案的真正內(nèi)容......而一種假設(shè)導(dǎo)致出一種和事實矛盾不相容的不正確結(jié)論時,這只表示,這個假設(shè)是錯誤的。”
      
       忘了是馮少的哪部電影,有句臺詞說每個男人都有一個想泡卻泡不到的妞、想死卻死不了的上司。換言之,得不到的總是最好的。于是,身邊時常有這樣的例子發(fā)生:A當(dāng)初瘋狂愛著B,多年來始終苦苦追尋,到最后反而忘了愛上他/她的初衷,最終愛情淪為控制欲,堅持太久一如《十字架》中發(fā)生在那個充滿獸性欲望村莊(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138540/)的悲劇。
      
       人類往往會在追逐美好的途中迷失,以致于忘了初衷,從而變得扭曲。
      
       阿婆除了擅長推理外,對揭示人性也頗有心得。再回到《三幕》,查爾斯爵士在彩排殺人時,為何會邀請名偵探波洛:彩排殺人是隨機的,如果不是波洛被殺,他不怕被揭穿么?這正好反應(yīng)了查爾斯當(dāng)時的一種心態(tài):自大以及對自己策劃的謀殺案如藝術(shù)品般的欣賞。
      
       這正好說明了他在追求的,只是一場完美的、不被人覺察的謀殺案,而并非自己和蛋蛋的愛情。與其說這場謀殺案是為了清掃結(jié)婚證的障礙,倒不如說是這張結(jié)婚證給了這場謀殺一個美麗的借口。
      
       眾里尋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如果你也在追逐,有關(guān)初衷,你是否還記得。
      
      
      
      
  •     
      1、 利用化妝 喬裝 去殺人總覺得有點玄乎!沒錯!20世紀是美國的世紀 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化妝技巧就能比得過《大塊頭大智慧》里的華仔?就能拼得過《武則天》里的劉曉慶?——從18演到80.
      就拿 雷恩化妝成薩姆巡官 微服私訪那出 就不太有說服力 我就不信化妝能把一個60歲老頭 變成連跟著自己6年的刑警下屬都哄過的薩姆巡官,除非雷恩家那個化妝師會武俠小說里的易容術(shù) 即便現(xiàn)在的好萊塢拍場戲(電腦特效除外), 要化妝得惟妙惟肖(不僅形似 還得神似)那也是非常難的呀!總之化妝殺人不討巧,但是也許那個年代讀者覺得新鮮所以喜歡。
      
      2、有一點特別不好 也是比希臘差的原因:真兇居然是列車員湯普森(售票員伍德),我覺得這個人設(shè)很不好。照這樣講 我是作者不也可以 隨便在小說后半部 扯出一個之前出現(xiàn)的 醬油A 或路人乙,哪個掃地大媽或某個看門大狗?給他們套上個陳年舊事 血海深仇 讓他有了動機殺人,不行嗎?這樣無異于是:情結(jié)不夠,往事來湊!這當(dāng)然讀者猜不出,更推不出兇手啦!電車上除了伍德 還有幾個人也有機會把木塞放進隆斯崔口袋的 而且也可以在本書后半部給他找個“往事”。
      
      3、覺得沒希臘好 希臘里的檢察官佩珀 職權(quán)犯罪。這個題材 和真兇設(shè)定比較現(xiàn)實主義 且推理嚴謹 一波四折。
      
      4、X的推理嚴謹也不可否認 但也只剩最后雷恩的推理嚴謹了!對!,我們是應(yīng)該推出真兇就是售票員伍德 因為正如雷恩解說中那樣:他有、只有他有殺人和滅證(達菲讓他叫人時順手丟掉手套)的得天獨厚條件。但諸位有沒想過:在法治基本完善的上世紀30年代 國際大都市紐約,案發(fā)電車上那個醬油警官 達菲(一個也是多年刑偵經(jīng)驗的老警員)能犯那么嚴重的地級錯誤?——讓伍德下車去找什么后援?——通知總部什么的?
      其實 這才是本書最大敗筆 而且是常識 大家想想 即便我們現(xiàn)在做公交 某人喊丟了個錢夾 假如車上也有便衣,那他是絕不會讓任何一個人下車的 包括司機 包括售票員(當(dāng)然現(xiàn)在都是IC卡),你就敢肯定售票員沒有嫌疑?售票員不是小偷?你就敢包票這個售票員不會僅僅是個有盜竊癖的“兼職小偷”?只是過把癮而已?(心理學(xué)上有這樣的案例呀)
      雖然當(dāng)時沒有手機,
      但只要嫌犯一分鐘沒現(xiàn)身 誰都有嫌疑
      只要真兇一分鐘沒被抓住 一個也不能少!一個也不能走!
      
      還有補充一下:
      第一個案件 電車毒殺案
      售票員伍德 下了車扔了 手套,其實這也是一個敗筆
      你們想想:伍德扔了手套 反而嫌疑更大了不是?(因為雷恩在解說中也提到 售票員帶手套那時職業(yè)裝備 天經(jīng)地義,他沒必要扔。最后搜身、檢查時 不論群警在車上、車庫臨時詢問室、還是所有乘客的身上都沒發(fā)現(xiàn)手套,這本身就對伍德不利了——既然戴手套天經(jīng)地義 又為什么多此一舉扔掉呢?)
      你們肯定要說“伍德為了保險起見 因為手套或多或少接觸到了插針木塞上的毒汁 科學(xué)手段或多或少能查出來點兒 到時候就百口莫辯了 不如扔掉 大不了警方詢問時 他說今天忘帶手套什么的)
      
      反正說來說去:作者安排一個有經(jīng)驗的老警員 使喚兇案電車上的尚未核實底細的售票員伍德 去通知什么后援,這還是最大的最大的敗筆 使人難以信服??v使推理再精彩 結(jié)構(gòu)在嚴謹 也使閱讀樂趣大打折扣了。
      至少在 希臘棺材之謎 里我沒有發(fā)現(xiàn)一處這樣顯而易見的低級錯誤,即使是奎因得出的第一個錯誤結(jié)論——卡基斯結(jié)論 中也沒有這樣的低級錯誤。
  •     被許多人稱作推理小說歷史上最為經(jīng)典的推理小說系列,特別是前兩部——X的悲劇和Y的悲劇。在這兩本書里,似乎廣大群眾都認為Y的悲劇更勝一籌,在我買的《世界推理小說大觀》這本書里,在埃勒里奎因的部分也只節(jié)選了Y的悲劇。但是我仍然認為X要高于Y。
      
      全書分為四幕,前三幕是相互關(guān)聯(lián)的三起兇殺案,在第四幕偵探哲瑞雷恩先生給出了全部的推理過程。而這本書最為精彩的地方是,在第一幕結(jié)束,雷恩先生就已經(jīng)通過純粹的推理知道了兇手是誰,而之后的情節(jié)不但沒有因此沉寂,反而更加跌宕起伏。而在第四幕的解答中,讀者會發(fā)現(xiàn),所有的邏輯都是如此的嚴密,有理有據(jù),確實讓人心服口服。
      福爾摩斯說過:“最難以偵破的案件是那種表面看起來稀松平常,毫無新奇之處的案件”。這話不假,復(fù)雜的手法帶來的往往是更多的線索,以及邏輯的不完美。這本書的手法簡單而令人印象深刻——在第一個案件中,兇手在公交車上往受害人的褲兜里塞進了一個插滿毒針的軟木塞,而在第三個案件中僅僅是簡單的槍殺。這本書印證了這一點——表面看上去平淡無奇,毫無線索可循案件往往是最難以偵破的。
      
      作者成功的塑造了哲瑞雷恩這一形象生動的老偵探。作為一名退休的戲劇演員,哲瑞雷恩一直以來被譽為“戲劇皇帝”,而在功成身退之后對于各類刑事案件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并且通過自己高超的稟賦和不斷的探索而形成了極為高超的邏輯推理能力和觀察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哲瑞雷恩還是個聾子,只能通過讀唇語來“傾聽”別人的話語,這也為悲劇系列的最后一部埋下了伏筆。
      
  •      買的這本書最大的缺點在于字體太小,實在不照顧讀者的眼睛。
      
       就小說內(nèi)容來說,她的厲害之處相信已經(jīng)被已經(jīng)被闡述了無數(shù)次,我也是慕名而讀,閱讀的過程就像和作者進行的推理游戲,說得一點也不錯。
      
       有太多撲朔迷離的情節(jié)和復(fù)雜的人物關(guān)系作者特地寫出來蒙蔽我們的眼睛,而我真的深深有一種被玩弄的感覺,一次次被誤導(dǎo),離真相越來越遠。直至作者給出答案,心中仍不斷產(chǎn)生疑惑,作者再以雷恩老演員的姿態(tài)將我的疑惑一個個解釋清楚。
      
       比如說,那個左手食指與中指交叉的死亡訊息,我一開始也被檢察官和巡官的推斷誤導(dǎo),認為是意在指出兇手是迷信之人,所以與當(dāng)初在質(zhì)詢幾位相關(guān)人員時,對于碎掉的鏡子的反應(yīng)再次讓我把兇手鎖定在那幾人之中。但是在公布真正的兇手之后,那個兩指交叉的訊息在我腦中一下子清晰了,結(jié)果也確實如同我心中所想的一樣。
      
       我想我還會再去看看奎因的別的小說,好給我這無所事事的暑假增添點樂趣。
  •     偵探小說看的不多,總的加起來估計20本都不到。
      
      這是我看的第一本埃勒里奎因的書,和日本作家比起來,詭計水平不輸他們,而且手法更加現(xiàn)實,簡潔。
      
      唯一的遺憾就是,翻譯水平雖不能說差,但讀起來就是缺少一點通達之感??赡茉髡唢L(fēng)格如此也有關(guān)系吧。
  •      奎因兄弟這次又玩了把大的:三位一體、兇手換尸炸死(而死者竟然是......),神秘手勢......一切的布局都那么精密而巧妙,卻絕對經(jīng)得起推敲——在我看來,這就是奎因兄弟以及范達因不同于柯南·道爾和阿加莎的地方:少了些小說的成分,卻豐富了嚴格的推理過程。而我,真心更喜歡前者。
       奎因兄弟的四大悲劇系列已看完了兩部:《X的悲劇》和《哲瑞·雷恩的最后一案》。它們絕對不愧于被稱為全世界水平最高的系列推理小說之一。生動的犯案以及破案現(xiàn)場、仿佛就在你耳邊的激烈討論、千變?nèi)f化活靈活現(xiàn)的人物設(shè)計,設(shè)計精巧的案情發(fā)展、嚴格致死的推理過程......真是對他們佩服地啞口無言,只能或膜拜或恍悟地嚎叫幾聲。
       這個案子中,兇手的真實身份雖然在后面的內(nèi)容中才逐漸揭開,但是奎因可以說:“我們并沒有使詐啊,兇手可是從一開幕就出現(xiàn)在你們面前了,只是一會死去,一會又換了身份,怪就怪你們不夠警覺,甚至有那么一點笨而已?!逼鋵?,我早該想到德威特也是兇手的目標之一,因為在默霍克號上兇手想要嫁禍與他,必然就是要至他于死地,但是我卻在一開始糊涂地認為德威特是兇手。
       此外,在這個案子中有三處讓我拍手叫絕:一個是兇手三位一體的身份,一個是雷恩從第一人被害時就通過很簡單的道理看出兇手是誰卻因為沒有證據(jù)而絕口不提(足見奎因兄弟的嚴謹),再一個就是雷恩出于對德威特的保護而任其被當(dāng)做兇手,只在他差一點被判有罪時才出手相救。
       而雷恩的個人魅力:老牌深受人們尊敬的莎士比亞戲劇演員及狂熱愛好者、熟練地唇語使用者、風(fēng)度翩翩而充滿智慧的性格特點、嚴謹卻藝術(shù)的推理風(fēng)格也為悲劇系列增色不少。
       每次看完推理小說都好久好久不能從書里回到現(xiàn)實生活中,雖然如此,可我仍然樂于一次次地深陷其中。
      (2012.7.19)
  •      第一次讀奎因的書,選了這本X的悲劇,過程很曲折,因為好幾次想放下,被警官調(diào)查繁瑣的過程弄得很累,幸好撐到了最后,不得不承認邏輯很嚴密,只是為了等一個精彩的結(jié)局必須忍受之前一些算是無聊的情節(jié),不知道這種代價是不是值得?雷恩先生是個很戲劇化的人物。
       總的來說,還是各人有各人的觀點吧,如果欣賞邏輯的話,那真是一本好書,如果喜歡驚險有趣的情節(jié),那還是選現(xiàn)代比較流行的一些推理作家的吧。
       我是打算全面向推理小說這個讀者領(lǐng)域進軍了,所以才打算先讀這些相對古老的來沉淀靈魂吶
  •     有劇透。
      
      
      
      
      
      
      
      
      
      
      
      
      
      
      
      
      Y的悲劇兇手是被雷恩毒死的小孩,Z的悲劇加入了讓人討厭的薩姆小姐。最后一案推理不是那么無懈可擊。雖然這本有硬傷,一個聾子模仿陌生人的聲音說話,但依然是系列里最好的。
      抱歉,我好像說的不是推理。
  •     奎因代表作。
      挺羨慕多人合寫書的,感覺肯定很哈皮。
      
      本書據(jù)稱是推理小說的第三代(福爾摩斯一阿加莎二),然而風(fēng)格和前兩個時代卻很接近,沒有什么明顯的創(chuàng)新,甚至可以說就是兩者的結(jié)合體。比如說推理人物的性格塑造、變裝、敘事手法,都和前者很像。
      
      奎因的代表作據(jù)稱為悲劇系列4本+國名系列9本。個人覺得能夠把一個系列都寫到高水準的是非常了不起的,因為眾所周知包括阿加莎、東野等人都是在名作之外有著大量的失敗之作的??蛑辽僭趚yz的悲劇連續(xù)寫出三篇名作估計讓所有人都要刮目相看。
      
      再說本書。首先說純粹推理的作品是很不好寫的,而且也不容易出彩??虻淖髌窇?yīng)該是在所謂的黃金時代之后了。作品本身真的和阿加莎的作品很像。這種不完美的偵探的塑造也是如出一轍了。
      
      奎因的書是那種把線索全部展現(xiàn)給讀者,然后還設(shè)置有“挑戰(zhàn)讀者”這一欄目的,僅從這一點就能看出其水平還是很高的。
      
      以下是含劇透的簡評。
      
      首先本書看起來真的很累!抱怨畢。破案之前的部分都讓人感覺太漫長了,可能我還是不夠喜歡思考吧。
      書中的大部分的推理都是靠細節(jié)完成的,這一點不是很喜歡。當(dāng)然雷恩說的話里有很多宏觀的東西,最后也解釋的完滿了。但是摳細節(jié)仍然不很喜歡。
      
      然后個人最不滿意的一點就是“變裝”!這個東西理論上真的可以么!當(dāng)然本書說的是好的,首先雷恩的變裝很詳細也做了鋪墊;然后兇手的變裝已經(jīng)說了他準備了長達五年之久,這也可以理解。
      但是如果說兇手要把伍德和死去的列車員兩者給“擬合”到一起!那么這兩者不是應(yīng)該弄得非常像嗎!!那么在車上大家怎么會意識不到這一點?。。。乐赜袉栴}!
      另外書中懷疑了半天半天伍德到底是不是真的,誘導(dǎo)半天結(jié)果也沒弄出個正確結(jié)果傷感情,那你能不能別說啊!
      另外,書中已經(jīng)說明了雷恩的狀況。包括一開始他完全是聽著人家說的情況,怎么就變成那么多的描寫了?。”M管福爾摩斯也用的是這種方法,大家似乎默認了!但是!這個從實際上和理論上都是不行的吧?。。。ú贿^對雷恩偵探蠻喜歡的)
      細節(jié)上說!手指那個羅嗦了那么大半天!要不是看著是名作到這里我看不下去了就!手套的設(shè)置倒是確實不錯!不過總覺得這個不是兇手的勇氣問題了而是說太危險了沒人看見幾乎不可能吧!車票換口袋這一設(shè)置于我簡直就是神細節(jié)!四分就沖這個給了!
      
      
      另外在書中最開始把人物都列出來很好,阿加莎的作品也應(yīng)該這樣。
      
      以上。
      
  •     在數(shù)不清的推理小說中,位于推理小說金字塔的塔尖部分無疑有X的悲劇的一席之地。在看完這部小說之后,我認定奎因為我最喜愛的推理小說作家。私以為一本推理小說是否優(yōu)秀,結(jié)尾揭秘部分的水準是一個很重要的評價指標??蛩赜羞壿嬛醯姆Q號,而在揭秘部分配以大量的邏輯推理敘述,正是奎因作品的一大特色,而X的悲劇在這一部分堪稱完美。曲折離奇的詭計配以嚴密完備的推理鑄就了X的悲劇的經(jīng)典。
      讀推理小說,讀者享受的就是與作者斗智的過程??虻男≌f素以公平著稱,所有的證據(jù)都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只要讀者有心,便可以從小說的字里行間找出關(guān)鍵的線索,探尋出兇手的真正身份。奎因小說的另一大特點——兇手的意外性也在本作中得到了完美的體現(xiàn),兇手的身份雖然意外,但是X的悲劇所給予讀者的近乎嚴密的推理論述,完全能讓讀者信服,絕不會讓讀者有受欺騙之感。本作在節(jié)奏控制上也堪稱一流,雖然前期鋪敘案件的經(jīng)過,稍顯沉悶,但是中期的法庭推理十分精彩,讓讀者在小說的中期就感受到一個小高潮,隨著小說中后期的發(fā)展,逐漸會讓人不忍釋卷,直到最后哲瑞.雷恩娓娓道來案件的始末,讓小說達到最高潮。
      我喜愛讀奎因的小說,因為奎因的邏輯論證清晰嚴密,在看他的小說的途中,我感受到真正是在進行推理而不是在瞎猜的感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邏輯,挑剔的讀者也許會挑出X的悲劇中這樣或那樣的不合理之處,但是這些所謂的不合理大多數(shù)是讀者和奎因的邏輯思考方式有所差異造成的,而小說本身的疏漏可以說是微乎其微。因此,只要你是一個注重邏輯的推理小說愛好者,X的悲劇絕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X的悲劇是哲瑞雷恩的初次登場,這位魅力不凡的睿智長者,在加上日后三部作品的四幕悲劇中征服了眾多讀者的心,成為廣大讀者心中一個難以抹去的經(jīng)典人物。
      感謝奎因,感謝他帶來的這部推理小說的王者——X的悲??!
  •   不要讀時代比較久的推理小說 評分高完全是因為歷史地位 從現(xiàn)在的角度來看 是要大打折扣的 而且歐美推理小說的翻譯也是個問題
  •   原來這樣啊,謝謝。
  •   同意,雖然情節(jié)性、懸疑性可能有所欠缺,但他的推理嚴謹性無疑是非常高的。
  •   歐美的喜歡阿加莎,奎因確實讓我很失望。看到莎士比亞就跳行,太裝了
  •   有同感,真是看不下去。
  •   不同意你的觀點,我覺得這本書非常精彩,可以和《東方快車謀殺案》相比了?。。?/li>
  •   覺得歐美比日系好很多。
  •   真的喜歡推理的人肯定喜歡奎因,樓主偽推理粉,鑒定完畢
  •   樓上快別三個代表了
  •   光是國名系列就有不少難負盛名之作。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