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4-12-01 出版社:河北大學出版社 作者:萬俊人
內容概要
本書收錄了倫理學和應用倫理學、柏拉圖和哈貝馬斯研究、宗教、哲學視野中的近世中國和世界、邏輯與哲學、文化、價值和意識形態(tài)研究學術綜述等幾個方面哲學文章,如《環(huán)境倫理對自由主義的挑戰(zhàn)》、《柏拉圖對話中的知識定義與葛梯·爾反例》、《論基督教的博愛觀》、《社會記憶芻議》、《從邏輯看語言與哲學》等就是其中較經典的幾篇。
作者簡介
萬俊人,男,1958年7月1日出生于湖南岳陽。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哲學系主任。美國哈佛大學“哈佛一燕京”高級訪問學者(1993~1994年);哈佛大學哲學系高級訪問學者(2002年);哈佛大學“福布賴特”高級訪問學者(2005~2006年)。學術專著有《現(xiàn)代西方倫理學史》、《尋求普世倫理》等18部,譯著有《政治自由主義》等20部(冊),迄今在海內外發(fā)表中、英文學術論文200余篇。主要研究領域為倫理學和政治哲學。
書籍目錄
倫理學和應用倫理學
倫理學及其知識狀況(上)
羅爾斯與制度正義辯駁——西方現(xiàn)代政治倫理論爭
論弗洛姆的關愛倫理思想
公共健康倫理初探
環(huán)境倫理對自由主義的挑戰(zhàn)
柏拉圖和哈貝馬斯研究
柏拉圖對話中的知識定義與葛梯爾反例
柏拉圖與技術(techne)的哲學化
從民族國家到后民族國家——哈貝馬斯對康德和平思想的改造
宗教
神性與人性:佛教、基督教與康德哲學
《楞伽經》集一切法品惑亂段研究
論基督教的博愛觀
哲學視野中的近世中國和世界
中國“世界秩序圖像”與“歐風西力”的初期相遇——16至19世紀前期帝國“認識”和“規(guī)范”異質世界的方式
塵埃未定的歷史——評余英時《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
邏輯與哲學
從邏輯看語言與哲學
認知邏輯的對象、方法和體系
交互主體性與客觀真理論
文化、價值和意識形態(tài)研究
“文化”三論
論價值學說的理論要素與觀點分歧
試論馬克思考察意識形態(tài)的方法論
社會記憶芻議
意境與現(xiàn)代人生
學術綜述
清華大學哲學系2003年學術講座綜述
首屆中國環(huán)境哲學年會述評
附錄
清華大學哲學系2003年大事記
清華大學哲學系2003年科研成果匯總
清華大學哲學系2003年研究成果分類匯總一覽表
清華大學哲學系博士、碩士研究生2003年度學術論文
發(fā)表情況
作者簡介
編輯手記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這一倫理學知識轉型的結果是,首先,人的道德生活目的本身被中介化、手段化了,人生的目的不在人的生活本身,而在作為所有人獻身對象的上帝,因之人生的幸福也不在現(xiàn)實的世俗世界,而在來世天國,人及其生活本身被看做是實現(xiàn)神意的工具,人自身的道德主體性因此大為減弱。次之,人的道德生活目的與道德行為也被分離開來,從根本上講,人不能通過自身的意志行為自主地實現(xiàn)人生的幸福,只能通過上帝或者通過壟斷神意傳達權力的教會來實現(xiàn)未來天國的幸福。最后也是——在知識社會學意義上——最重要的一點是,由于人的道德目的本身被以中介化的方式降低為從屬性的工具,因而使倫理學本身發(fā)生了知識范式的改變,即從目的論的美德倫理轉變?yōu)榻^對信仰主義道義論的宗教倫理。道德成為人承諾信仰(即絕對信從上帝)的次要方式,不僅要從屬于宗教信仰,而且必須服從信仰上帝這一絕對義務。在此意義上,與其把西方中世紀的宗教(信仰)倫理視為一種絕對主義的倫理道義論,不如將之看做是一種信仰主義的神學目的論,或者一種神正主義的信仰道義論。這是從早期教父神學到晚期經院神學所展示的宗教倫理學發(fā)展理路。使這一道德思維理路再次發(fā)生根本性轉型的,是近代人文主義道德思潮和基于道德理性推理的近代倫理學,這是西方倫理學發(fā)展歷程中的第二次重大知識轉型。西方近代倫理學的知識范式轉型是一個充滿內在張力乃至分化的復雜過程。
編輯推薦
《清華哲學年鑒:2003》是由河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