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11 出版社:紫禁城出版社 作者:金申 頁數(shù):218
Tag標簽:無
前言
佛像是佛教教理的重要載體和弘揚佛法的手段之一,所以古人把佛教也稱為像教,就是這個緣故。本書主要側(cè)重于可視的佛像,介紹歷代的重要佛像遺物,分析其時代風格與造型特征,探討其時代背景、人文思想等;此外圍繞著制作佛像,它背后還有許多逸聞趣事。石窟藝術(shù),萬面因已有許多專著和論文就不作論述了。
內(nèi)容概要
佛造像是中國古代藝術(shù)寶庫中的奇葩。千姿百態(tài)的佛像,或雍容華貴,或安靜祥和,或金剛怒目,無不彰顯出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與才智,是人類藝術(shù)的結(jié)晶,是世界文明史上的瑰寶。 金申先生在此書中不僅介紹了歷代佛像和佛教遺跡,分析其時代風格和造型特征,探討其時代背景和人文思想,還圍繞佛像制作,穿插了諸多鮮為人知的趣聞軼事。開卷暢懷,您的收獲不僅僅是知識、文化,更是一次美妙的心靈之旅。
作者簡介
金申,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美術(shù)研究所研究員,文化部藝術(shù)品評估委員會佛像專家。北京市人,畢業(yè)于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美術(shù)系。著作有《中國歷代紀年佛像圖典》、《佛教雕刻名品圖錄》、《佛像鑒定與收藏》、《佛像的系譜》(譯作)、《歷代佛像真?zhèn)舞b定》、《海外及港臺藏歷代佛像珍品紀年圖鑒》及論文集《佛教美術(shù)叢考》等。多次為國家文物局舉辦的培訓班和海內(nèi)外高等院校講授佛教文物考古知識,為國內(nèi)外公私收藏者鑒定佛像。多年致力于佛教美術(shù)史和佛教圖像學研究,成績顯著。在佛教文物鑒定方面,尤有獨到功力。
書籍目錄
一 源遠流長的印度佛像藝術(shù)二 中國已有一千八百年的佛像制作歷史 1.我國最早的佛像遺跡 2.帶有佛陀像的搖錢樹 3.四川樂山麻浩漢墓里的浮雕佛像4.佛教傳入我國的路線三 北魏奇特的風俗一鑄像以卜四 漫談佛像造型上的幾個特征 1.佛像的發(fā)型 2.佛胸前的卍字 3.燃肩佛像五 幾尊典型的十六國時期金銅佛像 1.后趙建武四年(338年)鎏金銅佛坐像 2.大夏勝光二年(429年)鎏金銅佛坐像 3.帶有佉羅文的金銅禪定佛坐像 4.石家莊北宋村出土銅佛像 5.甘肅涇川縣玉都鄉(xiāng)出土十六國銅佛坐像 6.現(xiàn)藏于日本的部分十六國金銅佛像 7.十六國時期金銅佛像的造像特征六 流散于海外的多尊北魏單尊石佛像 1.太安元年(455年)張永造石佛坐像 2.太安三年(457年)宋德興造石佛像 3.天安元年(466年)馮受受造石佛坐像 4.定州趙氏一族造定光佛立像 5.太和二十三年(499年)比丘僧欣造彌勒佛立像 6.桓氏一族供養(yǎng)石佛立像 7.太和十八年(494年)尹受國造石佛坐像 8.多尊太和年間的金銅佛像七 樣式新奇的外來佛像八 印度阿育王像傳入我國的故事九 瘦骨嶙峋的釋迦牟尼佛苦行像十 旃檀佛像的典故和樣式 1.倚坐式旅旃檀像 2.玄奘法師帶回來的倚坐旃檀像 3.站立式旃檀像 4.日本僧人奝然??痰乃未固捶鹣瘛?.元明清時期北京的旃檀佛立像 6.藏傳佛教的旃檀佛像十一 決疑冥想的半跏思惟菩薩像十二 大圓鏡智的釋迦牟尼佛涅槃像十三 漫談善業(yè)泥像 1.唐永徽元年(650年)至相寺比丘造多寶佛塔 2.蘇常侍造印度佛像 3.蘇常侍等共作印度白骨像十四 小型金銅佛像趣話十五 漫話吳越國王造阿育王塔十六 五千零四十八尊洪武年鎏金佛像十七 古代佛造像的石料是從哪里來的十八 仁慈而靈異的仁獸十九 廣饒張郭造像頭部失而復得記二十 海外回流的五重舍利寶塔的內(nèi)容和制作年代 1.塔身浮雕大日如來和過去七佛的組合 2.從大日如來的造型看舍利塔的時代 3.鐵塔圍攔上站立的銀鑄菩薩像 4.銀塔塔身的線刻涅槃佛像
章節(jié)摘錄
插圖:阿育王本為印度摩揭陀國國王,亦譯阿輸迦。意思是“無憂王”。印度孔雀王朝第三代國王(在位年代約為公元前268-前232年)。他繼承并發(fā)展了其父、其祖父統(tǒng)一印度的事業(yè),使孔雀王朝成為印度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大帝國。他把自己統(tǒng)治的業(yè)績及對人民的教化要求刻在巖壁及石柱上,這就是著名的阿育王摩崖法敕和石柱法敕。據(jù)佛教傳說,阿育王即位之初,諸多暴虐。后信仰佛教,在全國修建了84000座佛舍利塔,多次對佛教僧團施舍大量的土地與財物。阿育王成了佛教上的大弘法者和大護法。漢文的《阿育王經(jīng)》七卷,最初由西晉安法欽譯,此后又征召扶南國名僧僧伽婆羅再譯。梁武帝對阿育王廣興佛法的事跡頗為仰慕,據(jù)《歷代三寶記》十一載:阿育王經(jīng)十卷,天監(jiān)十一年六月二十六于楊都壽光殿譯,初翻日,帝躬自筆受。即梁天監(jiān)十一年(512年)僧伽婆羅在揚州壽光殿開譯時,梁武帝親自做記錄。所謂阿育王像,指得并非是阿育王本人的肖像,而是傳說阿育王在世時所監(jiān)造的佛像。阿育王像的故事最初流行也集中在揚州長干寺、荊州長沙寺等長江中下游地區(qū)。據(jù)佛史的記載,阿育王像的發(fā)現(xiàn)往往附會有種種靈異故事,且不是在地下,就是出白海中。《法苑珠林》卷二十一“東晉楊都金像出渚緣”記有以下故事:晉成帝咸和年中,丹陽尹高俚往還市闕,每張侯橋浦有異光現(xiàn),乃使尋之,獲金像一軀,西域古制,足趺并闕。說的是東晉咸和年(326-334年),丹陽尹高俚往返街市,每次路過張侯橋時水中都出現(xiàn)奇異的光芒,于是遣人捕撈,發(fā)現(xiàn)金銅佛像一尊,古老的西域形制,但是背光和臺座都不全了。下文又說此后臨海漁人張系世在海上捕魚撈出了銅蓮花座,晉成帝司馬衍試著安在佛像足上,恰好符合。而且此事過后四十余年竟又在南海交州合浦于海中得佛像的背光,于是臺座和背光全部配齊了,真是緣分所致。不僅于此,且發(fā)現(xiàn)臺座上有外國字,經(jīng)求那跋陀羅辨認,刻的是阿育王第四個女兒所做的佛像云云。此事在《梁書》卷五十四《諸夷列傳》所記大同小異,《法苑珠林》所記應該是來自《梁書》,但《梁書》僅記為“得金像”,《法苑珠林》強調(diào)了“西域古制”,可以看出中國古代佛教徒崇尚西域古制佛像。在《梁書》中記為“阿育王第四作”并沒有“女”字,《法苑珠林》不知從哪里得來“女”字。如果依據(jù)《梁書》,則亦可理解為阿育王作佛像的第四次臨摹本。阿育王像被送到瓦棺寺,沙門慧遂想復制這尊像:瓦棺寺沙門慧遂欲求模寫,寺主僧尚恐損金色,語遂曰:“若能令佛放光,回身西向者,非途所及?!彼熘琳\祈請,至于中宵,聞有異聲,開殿見像,大放光明,轉(zhuǎn)坐西面。于是乃許模之傳寫數(shù)十軀,所在流布。
編輯推薦
《金申趣談古代佛像》是權(quán)威視野,專家解讀。著名學者金申先生以風趣的語言、精美的圖片,帶您走進美輪美奐的佛造像藝術(shù)圣殿。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