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7-9 出版社:華中科技 作者:薛建陽 編 頁數(shù):315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本書為高等院校土木工程專業(yè)的專業(yè)基礎課教材,是根據(jù)我國現(xiàn)行有關鋼與混凝土組合結構的設計規(guī)范、規(guī)程與最新研究成果編寫而成的。全書共分8章,包括緒論、材料的物理力學性能、以概率理論為基礎的極限狀態(tài)設計方法的基本原理以及壓型鋼板與混凝土組合板、鋼與混凝土組合梁、型鋼混凝土結構、鋼管混凝土柱和外包鋼混凝土結構等,主要講述組合結構及構件的受力性能、設計計算方法和構造措施。書中配有必要的例題、思考題與習題?! ”緯勺鳛楦叩仍盒M聊竟こ虒I(yè)的本科生教材,也可供研究生和相關專業(yè)的設計、施工和科研人員參考。
書籍目錄
第1章 緒論第2章 材料的物理力學性能 2.1 鋼材的物理力學性能 2.1.1 單向拉伸時的工作性能 2.1.2 冷彎性能 2.1.3 沖擊韌性 2.1.4 鋼材的主要化學成分 2.1.5 鋼材的規(guī)格和選用 2.1.6 結構用鋼材的基本性能要求 2.2 混凝土的物理力學性能 2.2.1 混凝土的抗壓強度 2.2.2 混凝土的抗拉強度 2.2.3 混凝土的變形 2.3 鋼與混凝土的抗剪連接 【本章小結】 【思考題】第3章 結構設計的基本原則 3.1 極限狀態(tài)設計原則 3.1.1 建筑結構的功能要求 3.1.2 結構可靠度和安全等級 3.1.3 結構的極限狀態(tài) 3.1.4 結構上的作用、作用效應結構抗力 3.1.5 結構的極限狀態(tài)方程 3.2 荷載和材料強度的取值 3.2.1 荷載代表值 3.2.2 材料強度標準值 3.3 概率極限狀態(tài)設計方法 3.3.1 結構安全度的三種處理方法 3.3.2 可靠度、失效概率、可靠指標 3.3.3 目標可靠指標 3.3.4 極限狀態(tài)設計表達式 【本章小結】 【思考題】第4章 壓型鋼板與混凝土組合板 4.1 概述 4.1.1 壓型鋼板與混凝土組合板的性能 4.1.2 壓型鋼板與混凝土組合板的形式 4.2 壓型鋼板的型號與截面特性 4.2.1 壓型鋼板的材料 4.2.2 壓型鋼板的截面尺寸要求 4.2.3 壓型鋼板的型號及截面特性 4.2.4 壓型鋼板受壓翼緣的有效寬度bef 4.2.5 壓型鋼板的加勁肋剛度 4.2.6 壓型鋼板的連接方式 4.3 組合樓板的破壞模式 4.3.1 縱向水平剪切黏結破壞 4.3.2 正截面彎曲破壞 4.3.3 斜截面剪切破壞 4.3.4 局部沖切破壞 4.3.5 壓型鋼板局部失穩(wěn)破壞 4.3.6 其他形式破壞 4.4 組合樓板的計算方法、荷載及原則 4.4.1 計算方法 4.4.2 荷載計算 4.4.3 計算原則 4.5 組合樓板的承載力計算 4.5.1 組合樓板的施工階段承載力計算 4.5.2 組合樓板的使用階段承載力計算 4.6 組合樓板的撓度、裂縫寬度和自振頻率的計算 4.6.1 組合樓板的撓度計算 4.6.2 組合樓板的裂縫寬度計算 4.6.3 組合樓板的自振頻率計算 4.7 組合樓板的構造要求 4.8 組合樓板的工程實例 4.8.1 設計資料 4.8.2 截面特性 4.8.3 施工階段的驗算 4.8.4 使用階段的驗算 【本章小結】 【思考題】 【習題】第5章 鋼與混凝土組合梁 5.1 概述 5.1.1 組合梁的特點 5.1.2 組合梁的組成 5.1.3 組合梁的形式 5.1.4 組合梁的工作原理及受力特點 5.2 組合梁的試驗研究 5.2.1 組合梁截面的受彎破壞機理 5.2.2 組合梁截面的應變分布及延性 5.2.3 組合梁的縱向滑移效應 5.3 組合梁的承載力計算 5.3.1 組合梁的計算方法、設計原則及荷載 5.3.2 組合梁按彈性理論的計算 5.3.3 組合梁按塑性理論的計算 5.3.4 連續(xù)組合梁的內力分析和承載力計算 5.4 組合梁的抗剪連接件設計 5.4.1 抗剪連接件的受力性能 5.4.2 單個抗剪連接件的抗剪承載力 5.4.3 抗剪連接件的設計方法 5.4.4 鋼梁與混凝土翼板接觸面上的縱向抗剪驗算 5.5 組合梁的穩(wěn)定性分析 5.5.1 組合梁的整體穩(wěn)定性 5.5.2 組合梁的局部穩(wěn)定性 5.6 組合梁的撓度計算 5.6.1 組合梁撓度計算的基本原則 5.6.2 簡支組合梁的撓度計算 5.6.3 連續(xù)組合梁的撓度計算 5.7 組合梁的裂縫寬度計算 5.7.1 組合梁裂縫寬度驗算 5.7.2 組合梁最大裂縫寬度計算 5.7.3 組合梁的裂縫控制措施 5.8 組合梁的構造要求 5.8.1 組合梁的截面尺寸要求 5.8.2 組合梁中鋼梁的構造要求 5.8.3 組合梁中混凝土翼板和板托的構造要求 5.8.4 組合梁中抗剪連接件的構造要求 5.9 組合梁的設計例題 5.9.1 設計資料 5.9.2 次梁設計——采用塑性理論計算 5.9.3 主梁設計——采用彈性理論計算 【本章小結】 【思考題】 【習題】第6章 型鋼混凝土結構 6.1 概述 6.2 型鋼混凝土構件的一般構造要求 6.2.1 型鋼部分 6.2.2 鋼筋混凝土部分 6.2.3 保護層厚度 6.2.4 抗剪連接件 6.3 型鋼混凝土梁正截面承載能力分析 6.3.1 試驗研究 6.3.2 配實腹鋼的型鋼混凝土梁正截面承載能力計算 6.3.3 《型鋼混凝土組合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 138—2001)建議公式 6.3.4 《鋼骨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程》(YB 9082—1997)受彎承載力計算方法 6.4 型鋼混凝土梁斜截面承載能力分析 6.4.1 試驗研究 6.4.2 影響梁抗剪承載力的因素 6.4.3 配實腹型鋼梁的抗剪承載能力計算 6.5 型鋼混凝土梁的裂縫和變形計算 6.5.1 裂縫開展過程及分布特征 6.5.2 裂縫寬度驗算 6.5.3 裂縫寬度限值 6.5.4 撓度驗算 6.5.5 型鋼混凝土梁的構造要求 6.6 型鋼混凝土柱正截面承載力分析 6.6.1 軸心受壓柱正截面承載能力分析 6.6.2 偏心受壓柱正截面承載能力分析 6.7 型鋼混凝土柱斜截面承載力計算 6.7.1 試驗研究分析 6.7.2 斜截面抗剪承載力計算 6.8 型鋼混凝土柱的構造要求 6.8.1 型鋼 6.8.2 縱向受力鋼筋 6.8.3 箍筋 6.8.4 混凝土強度等級及柱截面形狀和尺寸 6.9 節(jié)點計算 6.9.1 節(jié)點受力性能分析 6.9.2 節(jié)點剪力計算 6.9.3 節(jié)點抗剪承載力計算 6.9.4 節(jié)點構造 【本章小結】 【思考題】 【習題】第7章 鋼管混凝土柱 7.1 鋼管混凝土結構的組成 7.1.1 鋼管混凝土桿件 7.1.2 鋼管混凝土結構 7.2 鋼管混凝土柱設計基本參數(shù) 7.2.1 含鋼率 7.2.2 約束效應系數(shù) 7.2.3 約束效應系數(shù)與桿件延性 7.2.4 長徑比、長細比 7.2.5 徑厚比 7.2.6 軸壓比 7.3 鋼管混凝土柱受力特點和工作性能 7.3.1 軸心受力構件 7.3.2 純彎構件 7.3.3 壓彎構件 7.4 圓鋼管混凝土柱承載力計算 7.4.1 套箍指標設計法 7.4.2 強度增值設計法 7.4.3 組合強度設計法 7.5 方鋼管混凝土柱承載力計算 7.5.1 方管柱的特點 7.5.2 GJB 4142—2000規(guī)程計算方法 7.5.3 簡單疊加法 7.6 節(jié)點構造措施及設計原則 7.6.1 鋼管混凝土梁柱節(jié)點的構造措施 7.6.2 其他節(jié)點的構造 7.7 鋼管混凝土的施工 7.7.1 鋼管的制作、安裝及質量檢驗 7.7.2 鋼管內混凝土的施工及質量檢驗 【本章小結】 【思考題】 【習題】第8章 外包鋼混凝土結構 8.1 角鋼骨架承擔施工荷載的強度和變形計算 8.1.1 施工荷載 8.1.2 承重骨架形式 8.1.3 角鋼骨架的內力分析方法 8.1.4 角鋼骨架的變形計算 8.2 外包鋼混凝土梁的極限承載力 8.2.1 梁的類型 8.2.2 梁的正截面受彎承載力計算 8.2.3 梁的斜截面受剪承載力計算 8.3 外包鋼混凝土梁的裂縫寬度與變形驗算 8.3.1 裂縫寬度驗算 8.3.2 變形驗算 8.4 外包鋼混凝土柱的承載力計算 8.4.1 軸心受壓柱正截面受壓承載力計算 8.4.2 偏心受壓柱正截面受壓承載力計算 8.4.3 斜截面受剪承載力計算 8.5 構造要求 8.5.1 材料 8.5.2 構造 【本章小結】 【思考題】 【習題】附錄參考文獻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