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語用·功能

出版時間:2009-4  出版社: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作者:牛保義  頁數(shù):584  字數(shù):609000  
Tag標簽:無  

前言

  我們受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與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的委托,主編“英漢對比與翻譯研究”系列文集,共八個分冊:  一、潘文國、楊自儉主編:《共性·個性·視角——英漢對比的理論與方法研究》  二、邵志洪主編:《結(jié)構(gòu)·語義·關系——英漢微觀對比研究》  三、牛保義主編:《認知·語用·功能——英漢宏觀對比研究》  四、劉英凱、李靜瀅主編:《比較·鑒別·應用——英漢對比應用研究》  五、左飚主編:《沖突·互補·共存——中西文化對比研究》  六、羅選民主編:《結(jié)構(gòu)·解構(gòu)·建構(gòu)——翻譯理論研究》  七、楊曉榮主編:《二元·多元·綜合——翻譯本質(zhì)與標準研究》  八、陳宏薇主編:《方法·技巧·批評——翻譯教學與實踐研究》?! ∵x編這套系列文集的目的是比較全面系統(tǒng)地總結(jié)1977一-2007年間國內(nèi)英漢對比語言學、對比文化學和翻譯學三個學科的研究成績與發(fā)展狀況,尋找研究與發(fā)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今后研究和建設的構(gòu)想,努力推動三個學科的建設與發(fā)展。因為這三個學科關系密切,互相影響,相互促進;同時也是提高學會的學術水平和促進學會與出版社進一步合作的需求。因此,我們在選編方案中提出了以下幾項要求:(1)各冊選文均應為本研究領域最有影響的高水平論文,和三個學科領域密切相關的名家經(jīng)典可不受所定時空限制。(2)各冊主編為每篇人選論文寫一篇500-1000字堪稱點睛之筆的導讀性【編者札記】,其內(nèi)容主要包括文章的創(chuàng)新點和價值所在(理論的、方法的、應用的、資料的等)。

內(nèi)容概要

“英漢對比與翻譯研究”系列文集是近30年來我國英漢對比和翻譯研究的歷史檢閱,共八個分冊,涵蓋英漢對比語言學、對比文化學和翻譯學三個學科。每冊都包含總序、綜述、編者札記、選文、重要論著索引和編后記六部分,選文均為高水平論文,其中多篇為名家名篇。編者札記是分冊主編為每篇選寫的畫龍點睛的評論,綜述總結(jié)了本分冊研究領域的成績,預示了發(fā)展趨勢,總序堪稱三個學科研究與發(fā)展的總結(jié)和指南,論著索引有重要參考價值。本套文集實為上述三個學科及相關研究領域的重要文獻庫,是這些學科或有關專業(yè)本、碩、博師生學習、教學、研究的必讀參考書。    本書為系列文集之三,共選收近30年來國內(nèi)英漢宏觀對比研究方面的重要論文41篇,分別歸入“語篇與功能”、“語用與修辭”、“認知與思維”三個欄目。這些文章從一個側(cè)面反映出我國的英漢對比研究由微觀逐步走向宏觀,不斷拓寬研究領域,向縱深發(fā)展的過程。編者預言,宏觀對比研究將成為英漢語對比研究的主旋律,漢語的主體性將在英漢語宏觀對比研究中受到更多人的關注,而定性和定量相結(jié)合將會成為其主要研究方法。

書籍目錄

英漢宏觀對比研究綜述一、語篇與功能  1.王  寅  英漢語言宏觀結(jié)構(gòu)的區(qū)別特征(1990/1992)  2.曹合建  英漢語體量化分析與比較(1994)  3.胡壯麟  英漢疑問語氣系統(tǒng)的多層次和多元功能解釋(1994)  4.索玉柱  及物性效應對推理的制約作用——英漢語篇的實驗研究之二(1997)  5.瞿宗德  從漢英篇幅差異比較漢英語的信息密度(1998)  6.劉禮進  英漢篇章結(jié)構(gòu)模式對比研究(1999)  7.牛保義  英漢語篇含意銜接瑣議(1999)  8.廖開洪  試析英漢說明文段落劃分的相同性(2000)  9.徐盛桓  關于英漢語篇比較研究——從中西比較詩學的視角(2001)  10.劉承宇  英漢語篇互文性對比研究(2002)  11.陸振慧  英漢語篇中指同表達的對比研究(2002)  12.黃國文  漢英語篇對比研究的語言學嘗試——對唐詩《芙蓉樓送辛漸》及其英譯文的功能分析(2003)  13.徐珺  功能語法用于《儒林外史》漢英語篇的研究:情景語境觀(2003)  14.陳曉燕  英漢社論語篇態(tài)度資源對比分析(2007)  15.王菊泉  關于形合與意合問題的幾點思考(2007)  16.許余龍  賀小聃  英漢語下指的篇章功能和語用分析(2007)二、語用與修辭  17.何自然  閻莊  中國學生在英語交際中的語用失誤——漢英語用差異調(diào)查(1986)  18.楊自儉  中西修辭學發(fā)展史比較(1988)  19.Richard M.Coe  胡曙中  英漢對比修辭研究初探(1989)  20.劉英凱  漢英“回環(huán)”修辭格探微(1991)  21.唐松波  中西修辭學內(nèi)容與方法比較(1991)  22.馬秉義  英漢篇章修辭比較(1994)  23.李經(jīng)偉  英漢書評中的禮貌策略比較(1996)  24.畢繼萬  漢英告別語的差異(1997)  25.李國南  antithesis與“對偶”比較研究(1997)  26.張紹杰  王曉彤  “請求”言語行為的對比研究(1997)  27.陳治安  文旭  關于英漢對比語用學的幾點思考(1999)  28.邵志洪  邵惟韺  英漢平行結(jié)構(gòu)對比研究(2001)  29.王愛華  英漢拒絕言語行為表達模式調(diào)查(2001)  30.吳慧堅  語用原則對篇章結(jié)構(gòu)的影響(2002)  31.馮  友  英漢稱贊語回應策略差異的優(yōu)選論解釋(2006)三、認知與思維  32.王墨希  李津  中國學生英語語篇思維模式調(diào)查(1993)  33.連淑能  英語的“抽象”與漢語的“具體”(1993)  34.司顯柱  論英漢民族思維模式、語言結(jié)構(gòu)及其翻譯(1999)  35.牛保義  徐盛桓  關于英漢語語法化比較研究——英漢語比較研究的一個新視角(2000)  36.許余龍  英漢指稱詞語表達的可及性(2000)  37.張輝  漢英情感概念形成和表達的對比研究(2001)  38.魏在江  英漢語氣隱喻對比研究(2003)  39.楊玉晨  英漢學術論文開頭段語篇模式和思維方式對比分析(2003)  40.陳家旭  英漢語隱喻認知對比的哲學基礎(2006)  41.竇衛(wèi)霖  董繼榮思維方式對經(jīng)濟新聞寫作方式的影響——《中國日報》和《金融時報》之比較(2006)附錄:重要論著索引編后記

章節(jié)摘錄

  詩學研究不能代替語篇研究,我們也不是準備以詩學比較代替語篇比較的研究。古代詩學專著作為文論的原初形態(tài),是對直至當時人們寫作經(jīng)驗的總結(jié)并加以發(fā)揮,這就記錄并論述了產(chǎn)生這些文論的民族從其民族的童年起就已形成的在形成作品(包括口頭和書面的)時的思維狀態(tài)、用語方式和表達習慣。當我們暫時撇開文論所面對的具體文學形式而專注于文論對形成作品的理念和思路作出的論述時,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些理念和思路同樣會成為形成作品外部形態(tài)即其語篇的織體所參照的理論前提和方法框架。這些詩學專著形成后,其總結(jié)和發(fā)揮的理論又對后來世世代代人們的寫作產(chǎn)生過巨大影響,甚至至今仍不絕如縷。因此,詩學比較研究,我們所關注的,不是對古代詩學作理論的研究,而是通過這些有影響、有代表性的論述,看到自古至今東西方一些一直在直接地或間接地、有意識或下意識地實踐著的寫作的理念和思路,從而追尋作為我們觀察東西方語篇(本文只指漢英語篇,下同)所參照的理論前提和方法框架。這些理念和思路分別反映了文論作者前后幾千年東西方深厚的文化積淀、思維特點和表達習慣,是我們理解東西方語篇各自特點的重要歷史參照。因此,我們不是準備做文論的研究工作,我們看重的只是這些文論基本觀點所反映的寫作傳統(tǒng)?! ≈形鱾鹘y(tǒng)詩學常將摹仿和表現(xiàn)作為反映現(xiàn)實的基本方法,這一點可能是詩學傳統(tǒng)中對作品的語篇織體產(chǎn)生影響的很重要的一個方面。那么,摹仿和表現(xiàn)又是什么意思呢?“中西傳統(tǒng)詩學在其主導方面乃是一種‘自然之思’。詩學上的‘自然之思’指的是將‘文學’設定為‘自然現(xiàn)象’,將文學與自然關系設定為同一或類似關系,‘文學世界’被假設為‘自然世界’的‘摹仿’或‘表現(xiàn)”’,“自然世界和文學世界是一一對應類似或同一”的(饒芃子等1999)。這就是所謂“文學的自然性”,成為形成作品的詩學假設和方法,或者說,“以‘取法自然’為自己最根本的詩學方法”(同上)。  文學的自然性這一點,中西傳統(tǒng)詩學皆然,不同的是如何看待自然及由此而如何摹仿和表現(xiàn)自然。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認知·語用·功能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條)

 
 

  •   寫書參考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