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10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作者:楊慶中,廖娟 頁數:364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疑古、出土文獻與古史重建》編者秉持客觀公正的立場,精心選取了20世紀最具影響的疑古與走出疑古思潮的部分有代表性的文字,收錄了近30篇文章,既有學術論文,又有名家訪談。分為疑古論說、走出疑古、觀點爭鳴、出土文獻與古史重構等四大部分。這些文字都將出土資料與文獻資料相結合,在扎實的考證基礎上,細致梳理出這兩股學術思潮的來龍去脈以及學術界的不同聲音,可視為一部濃縮版的疑古思潮與走出疑古思潮的備忘錄,也是研究20世紀思潮史、學術史的重要參考資料。
作者簡介
楊慶中,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著有《二十世紀中國易學史》(人民出版社,2000年)、《周易經傳研究》(商務印書館,2005年)、《周易解讀》(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周易與人生》(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等。廖娟,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碩士研究生。
書籍目錄
疑古論說 與錢玄同先生論古史書 《古史辨》第四冊序(《顧序》)節(jié)選 答顧頡剛先生書 答劉胡兩先生書 古史討論的讀后感 評近人對于中國古史之討論 中國近年研究史學之新趨勢 走出疑古 走出“疑古時代” 中國古代研究一百年 論六經并稱的時代兼及疑古說的方法論問題 試論馮友蘭的“釋古” 從“疑古”走向“正古”——試論中國古典學的發(fā)展方向 古史的證據及其證明力——以顧頡剛先生的大禹研究為例 觀點爭鳴 關于“走出疑古時代”問題 去向堪憂的中國古典學——“走出疑古時代”述評 “古史辨”派的興起及其評價問題 如何理解“釋古” “古史辨”派、“二重證據法”及其相關問題 ——裘錫圭先生訪談錄 裘錫圭 論古史辨的評價及其相關問題——林甘泉先生訪問記 對信古、疑古、釋古說的重新認識 出土文獻與古史重構 《古史新證》(節(jié)選) 王國維的二重證據法和古史新證論 對中國先秦史新結構的一個建議 新出土先秦文獻與古史傳說 論古史重構 疑古、考古與古史重建 疑古、釋古與重寫思想史 出土文獻可以改寫思想史嗎? 出土簡帛與經學詮釋的范式問題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伯祥兄說禹或是龍,此可備一說。先生據《說文》云“從禸”,而想到“禸”訓“獸足蹂地”,以為大約是蜥蜴之類,竊謂不然?!墩f文》中從“禸”的字,甲文金文中均不從“禸”(如“禽”、“萬”、“罾”、“默”諸字)。那“象形,幾聲”而義為“獸足蹂地”之“禸”字,殆漢人據訛文而杜撰的字。 我很喜歡研究所謂“經”也者,但我是很“惑經”的。我存十二年前看了康有為的《偽經考》和崔觶甫師的《史記探源》,知道所謂“古文經”是劉歆這班人偽造的。后來看了康有為的《孔子改制考》,知道經中所記的事實,十有八九是儒家的“托古”,沒有信史的價值。近來看葉適的《習學記言》,萬斯同的《群書疑辨》,姚際恒的《詩經通論》和《禮記通論》(在杭世駿的《續(xù)禮記集說》中》,崔述的《考信錄》等書,和其他書籍中關于“惑經”的種種議論,乃恍然大悟:知道“六經”固非姬旦的政典,亦非孔丘的“托古”的著作(但其中有后來的儒者“托古”的部分;《論語》中道及堯、舜、文王、周公,這才是孔丘的“托古”),“六經”的大部分固無信史的價值,亦無哲理和政論的價值。我現在以為—— (1)孔丘無刪述或制作“六經”之事。 (2)《詩》、《書》、《禮》、《易》、《春秋》本是各不相干的五部書。(《樂經》本無此書) (3)把各不相干的五部書配成一部而名為“六經”的緣故,我以為是這樣的:因為《論語》有“子所雅言,詩,書,執(zhí)禮”和“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兩節(jié),于是生出“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史記?孔子世家》)之說,又因此而造出“樂正崇四術,立四教,順先王詩、書、禮、樂以造士,春秋教以禮、樂,冬夏教以詩、書”(《禮記?王制》)之說。這一來,便把《詩經》、《尚書》、《儀禮》三部書配在一起了。因為“樂之原在《詩》三百篇之中,樂之用在《禮》十七篇之中”(邵懿辰《禮經通論》說),故實雖三部,名則四部。又因為孟軻有“孔子作《春秋》”之說,于是又把《春秋》配上。唯何以配入《易經》,我現在還沒有明白。先生如其知道,請告訴我。 (4)“六經”的配成,當在戰(zhàn)國之末?!傲洝敝?,最初見于《莊子?天運篇》。又《莊子?天下篇》先說“詩,書,禮,樂,鄒魯之士縉紳先生多能明之”,下又臚舉“詩”、“書”、“禮”、“樂”、“易”、“春秋”六個名目而不云“六經”。按,《莊子》中可信為莊周自作者,唯“內篇”七篇而已。《大運》在“外篇”,《天下》在“雜篇”,皆非莊周自作,當出于戰(zhàn)國之末。
編輯推薦
《疑古、出土文獻與古史重建》的編者秉持客觀公正的立場,精心選取了20世紀最具影響的疑古與走出疑古思潮的部分有代表性的文字,收錄了近30篇文章,既有學術論文,又有名家訪談。分為疑古論說、走出疑古、觀點爭鳴、出土文獻與古史重構等四大部分。這些文字都將出土資料與文獻資料相結合,在扎實的考證基礎上,細致梳理出這兩股學術思潮的來龍去脈以及學術界的不同聲音,可視為一部濃縮版的疑古思潮與走出疑古思潮的備忘錄,也是研究20世紀思潮史、學術史的重要參考資料。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