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4-3 出版社:江西教育出版社 作者:高建為 頁數(shù):319
前言
自然主義,在左拉推動下誕生于法國,從1880年開始很快變成一場全歐的文學運動,然后在20世紀初,由于將其影響擴展到北美、南美和亞洲,成為世界性文學運動。 然而自然主義作為一場真正世界性文學運動的歷史,直到最近這些年,遭遇到許多困難。其原因是多種多樣的?! 白匀恢髁x”這個術語,被左拉于1865年左右選中使用,很快被以一種貶義的方式理解,如用來指稱一種骯臟的文學,用來稱呼以下流語言寫作的令人厭惡的題材等等。充滿矛盾意味的是,左拉第一部取得巨大成功的作品《小酒店》(1877)造成的結果是長時間將自然主義限制在一個狹窄的領域內,與丑的題材領域相聯(lián)系。 另一方面,在歐洲大多數(shù)國家,批評界使用著“現(xiàn)實主義”這一術語(德語Realismus,英語:realism,意大利語realismo,等等),該詞出現(xiàn)于19世紀期間。這個詞最初是用來指稱被批評界抨擊的文學和藝術觀念,然后用來代表一種被認為比自然主義更為節(jié)制的文藝方向。尤其是像人們所界定的那種自然主義,如我上面所說。批評界樂意將“健康的現(xiàn)實主義”與自然主義相對照,他們將自然主義描述為一種只是將現(xiàn)實主義最應受譴責的方面加以強化的類型。許多文學史家都遵循了這條路線,將自然主義描述成現(xiàn)實主義的贅生物,尤其是英國和意大利的文學史家甚至否認在他們的文學中存在自然主義運動,避免使用“自然主義”(naturalism或者natumlismo)一詞。
內容概要
《自然主義詩學及其在世界各國的傳播和影響》在大量材料的基礎上,以總體文學的視角梳理和闡釋自然主義詩學的原則和范疇,分析自然主義文本的獨特魅力,最后比較世界各國自然主義文學和詩學的同異?!蹲匀恢髁x詩學及其在世界各國的傳播和影響》材料翔實,觀點新穎。可以作為文學愛好者和研究者閱讀與工作時的參考書。自然主義于19世紀后期興起于法國,爾后又傳播和影響到歐美各國及其他許多國家,是一種十分重要的文學思潮。同時它也是一場文學運動,一種詩學實踐。自然主義的詩學規(guī)范內容非常豐富而且頗具革命性,它的詩學實踐通過其文本的讀者反應證明是極其成功的,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然而,從前自然主義在中國遭到許多誤解,受到不公正待遇,甚至都不能成為研究對象。如今人們重新審視自然主義,有了許多新的發(fā)現(xiàn)。
作者簡介
高建為,1952年生于四川成都,文學博士?,F(xiàn)為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長期從事歐美文學和比較文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在法國文學研究方面尤有獨專。先后發(fā)表《論試自然主義小說與其讀者的審美差距》,《偶然性 自由和責任 薩特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存在主義思想》,《自然主義詩學與現(xiàn)代性》等學術創(chuàng)作中的存在主義思想》,《自然主義詩學與現(xiàn)代性》等學術論文二十余篇,編寫《世界比較文學史》等多種教材,此外還有多種編著和譯著。目前正在從事法國小說詩學的研究。
書籍目錄
序前言緒論第1章 前自然主義的審美期待視野第一節(jié) 現(xiàn)實主義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標準第二節(jié) 前自然主義時期科學主義的語境和左拉科學主義思想的形成第2章 左拉小說與其讀者之間的審美差距及其彌合第一節(jié) 審美差距的顯現(xiàn)第二節(jié) 獨特的敘事話語第3章 自然主義的原則和范疇第一節(jié) 自然主義的基本原則第二節(jié) 自然主義詩學的范疇第三節(jié) 認知與混成的詩學第4章 左拉的詩學實踐與其自然主義理論的裂隙第一節(jié) 在真實與神話之間第二節(jié) 隱藏在客觀性之下的意識形態(tài)第三節(jié) 科學與非科學第5章 法國的其他自然主義作家第一節(jié) 龔古爾兄弟第二節(jié) 莫泊桑第6章 自然主義在歐洲各國的傳播和影響第一節(jié) 自然主義在德國的傳播和影響第二節(jié) 自然主義在意大利的傳播和影響第三節(jié) 自然主義在英國的傳播和影響第7章 自然主義在歐洲以外國家的傳播和影響第一節(jié) 自然主義在美國的傳播和影響第二節(jié) 自然主義在日本的傳播和影響第三節(jié) 自然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影響結語參考書目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二節(jié) 前自然主義時期科學主義的語境和左拉 科學主義思想的形成 自然主義思潮是19世紀后半期在法國占壓倒優(yōu)勢的一個文學思潮,它的形成和壯大必然有其社會思想和文化的根源,甚至意識形態(tài)和政治方面的原因。關于這一點,法國著名文學史家、比左拉稍晚出生的朗松(1857-1934)在其卓具影響的《法國文學史》中有很為精辟的論述。朗松認為,用幾句話可以概括當時的社會文化狀況,那就是:科學實證主義壓倒了宗教熱情,物質興趣壓倒了道德興趣,政治問題壓倒了社會問題。朗松拿這一時期的文化特征與1830年左右那一時期的相比較時說:“在1830年的那一代人中,許多人將基督教從天主教分離出來,人們看到福音主義的共和派、熱衷于耶穌的社會主義者。那些不保留任何同宗教的關系的人就崇拜人類,或者陷于對工業(yè)進步的熱愛,而這是一種使徒般的激情,是產生傷感同情和神秘陶醉的才能。那時的思想自然就在宗教的形式之下實現(xiàn)。學派首領是教士,學派就是一個教堂。到了1850年,人們的靈魂干枯了。新的一代相信科學,這是一些智力高超的人,向往成功,向往舒適——他們是多數(shù)??茖W實證主義、享樂的懷疑主義、實際的物質主義,這些就是那一時代最常提供的具有很大價值差別的靈魂形式?!薄 ?/pre>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