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7 出版社:企業(yè)管理出版社 作者:亞剛 頁數(shù):215 字數(shù):160000
前言
孟州是塊文明的沃土,有著很多古老的傳說。孟州城東北大約五公里的地方,也就是城伯鄉(xiāng)的西邊,有一個并不起眼的小村莊,但絕對稱得上是景色秀麗,名稱小韓莊。公元768年,即唐代宗大歷三年,史稱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降生在這里。他郡望昌黎,故有韓昌黎之稱。 韓愈的童年,歷盡坎坷和磨難。雖然他也是生于仕宦之家,但他的童年卻并不是在衣食無憂、歡聲笑語之中度過的。當時,韓愈的父親韓仲卿任秘書郎,長兄韓會在江南一帶,二兄韓介大約死于韓愈出生以后,三兄可能在韓愈生前就夭折。韓仲卿有四子,晚年身邊僅有尚在襁褓之中的小兒子韓愈而已。大歷五年,韓愈剛剛三歲,其父韓仲卿就突然駕鶴西行。 這突如其來的不測風云,對韓家上上下下不啻于一個晴天霹靂。 當時的韓愈正牙牙學語,對父親的早逝不可能有太多深刻的印象,只是跟隨著全家人的痛苦而哭泣,跟著全家人把靈柩送進墳塋。父親既逝,理應由母親親自撫養(yǎng),然而韓愈的生母是出身位卑的“李姓乳母”,因此,按封建傳統(tǒng)規(guī)矩,她不能承擔起撫養(yǎng)韓愈的責任,而應由韓家人撫養(yǎng)長大。但這位母親并沒有因此而放棄承擔母親的責任,雖然她地位卑微,卻給予了韓愈無私的母愛。這使韓愈對母親終生都心存感激,在他的詩文中曾多處流露這種感激之情。 在韓愈《乳母墓銘》中說:“乳母李,徐州人,號正真,入韓氏,乳其兒愈。愈生未再周月,孤失怙恃,李憐不忍棄去,視保益謹,遂老韓氏?!备鶕?jù)此言,多數(shù)史學家認為,韓愈生母,在韓家地位卑微,韓仲卿死后,她不忍拋棄孤兒改嫁,只有以乳母身份留在韓家,撫養(yǎng)韓愈。所以,韓愈對李正真的感情,也總是溢于言表:“時節(jié)慶賀,輒率婦孫,列拜進壽?!边@是講每到逢年過節(jié),他總是帶著妻子和子孫們,一起為老母親拜壽。元和六年,乳母去世,下葬之日,“愈率婦孫視窆封,且刻其語于石,納諸墓為銘”。這是講乳母去世時,韓愈親自為乳母寫了墓志銘。在封建嚴格等級制度中,即便是親生母親,其地位卑下者,也不能享有親子之愛。但韓愈卻敢于突破這道封建藩籬,對地位卑下的母親給予了真摯的感激與熱愛,是很難得的。 雖然撫養(yǎng)韓愈是乳母即生母承擔的,但是由于經(jīng)濟上沒有可靠來源,如果沒有韓愈兄嫂的支持,她也是無能為力的。一個牙牙學語的孩子,驟然失去了父親的慈愛,這當然是極大的不幸,但韓愈有個相依為命的哥哥韓會,他主動承擔了撫養(yǎng)韓愈的責任。比韓愈大30歲的長兄韓會,并沒有因為韓愈為同父異母的兄弟而有所偏見,他最終切實地擔當起了撫育弟弟的責任,韓愈因此得以無憂無慮地成長。若干年后,他寫詩回憶說: 舊籍在東郡,茅屋枳棘籬。 生兮耕吾疆,死也埋吾陂。 這里的東郡指洛陽,孟州市又稱河陽,與洛陽隔水相望,一葦可航,近在咫尺,詩中的東郡當是泛指河陽。韓愈的家離黃河不遠,孩提時他和小伙伴們在岸邊追逐嬉戲,送夕陽,迎日出,當是意料中的事。韓愈的父親官階不高,俸祿收入亦必不豐厚,隨著他魂歸道山,家道已經(jīng)中落了,因此在韓愈的記憶里,“茅屋枳棘籬”,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韓家住的是茅屋,用枳木、棘木圍成籬笆,這已是標準的田家農(nóng)舍,沒有一點仕宦之家的氣味了。韓愈這首詩,當是寫于出仕之后的中年?;厥淄陼r代的鄉(xiāng)居生活,雖然貧困,但依然眷念不已,甚至想埋骨故里,可見他對故土的感情之深厚。這與他童年時代在此生活無憂有關,從中可見韓愈家中盡管貧困,但兄嫂對他的照顧是很周到的,兄嫂給了他一個快樂無憂的童年。否則,如果父親亡故后留下的全是苦澀,那么他不可能如此深情地回憶起故里。 韓會在撫育弟弟的同時,也在篝燈展卷,下帷苦讀。蒼天不負有心人,大歷九年(744),韓會終于在京城長安謀到了官職,是個從六品的起居舍人。 韓會是個有抱負的人,雖然他官職不高,人微言輕,但官卑未敢忘憂國,他總想干出一番事業(yè)來,“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代宗永泰年間,他與崔造、盧東美、張正則三人志趣相投,僑居上元(今江蘇南京 ),好談經(jīng)濟之略,并以王佐自許,時人號為“四夔”。在封建社會里,“ 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幾乎是所有正直知識分子的抱負。不消說,要實現(xiàn)自己的愿望,必須找人提攜,以謀求升遷。可惜韓會書生氣太濃,不辨忠奸,找了權奸元載做靠山,從此厄運纏身,終至付出了性命。 元載本是風翔歧山人,出身寒微,玄宗時結識了佞臣李輔國。當時李輔國權傾朝野,舉薦他當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逐步爬上了最高層官員的行列。
內容概要
說到唐詩宋詞,我們自然會想到李白、杜甫、蘇軾、李清照;而要說到唐宋散文,我們自然就會想到“唐宋八大家”。他們那一篇篇洋洋灑灑如行云流水般的文章,宛如一望無垠黃燦燦的麥田,成熟而富于生機。讀八大家之文,就是在讀八大家的人生與智慧。而在“唐宋八大家”中,韓愈和柳宗元有著特殊的地位,是他們豎起了古文運動的大旗,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韓愈,一個倔強的儒家道統(tǒng)的倡導者,是什么樣的人生與經(jīng)歷鑄就了他這樣偉大的文學成就呢?這本《百代文宗(韓愈)》講述了韓愈的故事。
《百代文宗(韓愈)》的作者是亞剛。
書籍目錄
第一章 出仕之路
1 兄嫂之恩,沒齒不忘
2 讀書善文,始自七歲
3 避亂江南,耕讀芥輟
4 文武雙全,立志報國
5 寄人籬下,無奈返還
6 屢試不第,恒心依舊
7 傲岸自信,高登魁苔
8 仰慕高節(jié),雄心壯志
第二章 初涉仕途
1 明珠暗投,郁不得志
2 屈居幕府,憤而自諫
3 真誠待友,不忌小嫌
4 重視雄辯,頗有辯才
5 復興儒學,自報一代
6 求官不得,胸生憤懣
7 作《師說》,箴規(guī)時弊
8 敢于直言,為民請命
9 反抗宦官,被貶陽山
10 疑友告密,誤解冰釋
第三章 中年壯志
1 隨遇而安,不以己悲
2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3 雖遭貶謫,憂心依舊
4 駁斥讒言,保持清白
5 著書立傳,洗英雄冤
6 盡己所能,保護文物
7 據(jù)理力爭,保護人才
8 替惡伸冤,反省過失
9 直言抨擊,借史諷喻
10 聞穎師彈,淚濕衣襟
第四章 暮年豪情
1 獻計兜城,平定淮西
2 君主佞佛,犯顏上疏
3 愈至潮州,問民疾苦
4 舉薦賢才,不遺余力
5 深入虎穴,不辱使命
6 摯友西去,黲懷神傷
7 錚錚傲骨,寧折不彎
8 重視經(jīng)濟,反對官鹽
9 病逝長安;海內同哭
第五章 精神道德觀與文化成果
1 清貧度日,崇尚節(jié)儉
2 汲汲富貴,救世為事
3 文壇巨匠,政績奪朽
4 崇情濃烈,感情真摯
5 憂國憂民,胸懷天下
6 繼承傳統(tǒng),超越前人
7 大氣磅礴,創(chuàng)新戈風
8 與時俱進,導源引流
9 有感而發(fā),不平則鳴
10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11 行知統(tǒng)一,仁德楷模
12 創(chuàng)造雜文,影響深遠
13 因人而異,文體多樣
14 時世文豪,肩唆使命
15 寄情于文,直抒胸臆
16 重視文辭,寫就經(jīng)典
第六章 教育思想和哲學思想
1 敢為人先,勇于為師
2 目的明確,中興唐朝
3 興辦教育,破門弟理
4 用材使能,因材施數(shù)
5 伯樂相馬,識材仕努
6 勤學深思,去粗取精
7 教育青年,視為己任
8 甄選學官,注重素質
9 讀有益書,終身受益
10 政治人生,高度統(tǒng)一
11 滅人之見,繼承孔孟
12 人性學說,承前啟后
章節(jié)摘錄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陽(今河南孟縣)人。唐代散文家兼詩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韓愈生活的唐代宗、唐德宗、唐順宗、唐憲宗、唐穆宗、唐敬宗六朝,是一個既有憂患,又有希望,保守與改革兩種勢力此消彼長的復雜時代。韓愈生于唐代宗大歷三年,是唐宋八大家的首腦人物。他在思想上,力排佛老,闡揚圣道,復興儒學;在文學上,反對駢文,提倡散文,他倡導的復古運動,聲勢浩大,影響深遠,如動地狂飆,使中唐社會無論在思想上、文學上都展現(xiàn)了另一番新風貌。 韓愈三歲而孤,受兄嫂撫育,早年流離困頓,有讀書經(jīng)世之志。20歲赴長安考進士,三試不第。25~35歲,他先中進士,三試博學鴻詞科不成,赴汴州董晉、徐州張建封兩節(jié)度使幕府任職,郁悶不樂之際,振臂一呼,號召有識之士,進行文化復古運動,名動天下,奠定了他作為一代文化巨人的名聲。后回京任四門博士,在教育上厲行改革,革除不學無術之教師,整頓學風,使最高學府的教育呈現(xiàn)出一派嶄新風貌。與此同時,他還對當時師道的沒落進行了強有力的批判,寫了《師說》之文,倡導師道,使學風從此大盛。36~49歲,韓愈任監(jiān)察御史,因上書論天旱人饑狀,請減免賦稅,懲戒宦官,遭到權貴、宦官與君主的不滿,在他們的打擊下,書生意氣的韓愈被貶為陽山令。在陽山,韓愈了解民情、調查民意,與民同樂。為了讓更多的山區(qū)群眾吃到食鹽,他反對食鹽由國家專賣;為了減輕人民的負擔,他建議政府征收實物稅。他看到陽山教育落后,廣收學徒,在陽山形成了弟子盈門的局面,使陽山出現(xiàn)一派“彬彬儒雅”之景象。 50~57歲,韓愈雖然進入老年,但頗有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氣魄。他先從裴度征吳元濟,為平定淮西出謀劃策,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韓愈后遷刑部侍郎。因諫迎佛骨,反對皇帝佞佛,遭到皇帝的殘酷鎮(zhèn)壓,險被殺頭,幸得有朝中正直大臣裴度等的相救,才被從輕發(fā)落,貶為潮州刺史。在潮州期間,韓愈為百姓治理洪水,驅逐鱷魚,賑濟百姓,減免賦稅,深得百姓之心。之后改調袁州,在袁州期間,他還設法釋放奴隸,這確實是一項了不起的德政,使袁州百姓在他死后還懷念、感激不已。 從韓愈的政治人生道路,可以看出他在政治上,是采取了用儒家思想來武裝行動的方針,作為一位儒家學說的繼承者,他在思想上,把儒家思想貫穿于自己的仕途之中。雖然唐朝當時佛學昌熾,在韓愈看來,佛學不僅給中國文化思想注入了許多消極的思想,更重要的是給唐代社會政治、經(jīng)濟帶來了極大危害。韓愈在《原道》里就說,“周道衰,孔子沒,火于秦,黃老于漢,佛于晉、魏、梁、隋之間。其言道德仁義者,不入于楊,則入于墨;不入于老,則入于佛。入于彼,必出于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污之。噫!后之人其欲聞仁義道德之說,孰從而聽之? ”這是韓愈從古代的興廢中,看到了儒學的重要性,相信儒學一定能夠取得正統(tǒng)的地位。 在文學上,他和柳宗元都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為了整頓舊時秩序和振興儒家道統(tǒng)而提倡學習古文,又為了宣傳古道而寫作古文。他對古文創(chuàng)作的要求是,“必出入于仁義”,“詞必己出”、“文從字順各識職”(《南陽樊紹述墓志銘》)、“惟陳言之務去”(《答李翊書》)、“師其意,不師其辭”(《答劉正夫書》)。因忠于古文,韓愈最杰出的貢獻在于文學方面,他的詩和散文都有很高的成就,成果頗碩,被后世列為“唐宋八大家 ”中的第一人。他一生寫下了許多政論文、雜說、祭文、碑志、贈序等散文體裁的文章,其中《原毀》《原道》《師說》《進學解》《祭十二郎文》《祭柳子厚文》等,都以論理充分、真摯感人、熱烈奔放而傳聞于世,在當時韓愈的文章就和大詩人杜甫的詩并稱為“杜詩韓文”。 韓愈的詩歌創(chuàng)作也匠心獨運,最突出的特點是“以文為詩”和“奇崛險怪”。在詩歌方面,他推崇陳子昂、李白和杜甫,是韓孟詩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詩,或反映時事,或寫中下層文士的政治失意和個人遭遇,都很有特色。為了矯正大歷詩的平庸、熟俗,他探索了詩歌發(fā)展的新路。 教育方面,唐代門第觀念深重,門第之家的子弟,不須依靠科舉考試,便可以進入仕途,所以總是輕視道德學術,不肯虛心從師學習。弟子恥于求師,師道不存。這在當時形成了一種時尚,對于社會文化的傳承,造成了許多負面的影響。韓愈因此提倡師道,想要重振學習的風氣。韓愈無懼人們的譏諷,克服難以想象的困難,像孔子一樣,廣收門徒,使許多古文學的愛好者都投于他的門下,開創(chuàng)了中唐教育的新局面,培養(yǎng)了一批有作為的人才,創(chuàng)立了他的教育思想,并形成了體系。中國教育史在經(jīng)過了一個低潮后,又得以繼續(xù)發(fā)展。 令人稱道的還有韓愈的人格魅力,可以說是光芒四射,像禮賢先士、提攜賢才、興辦教育、反對君主佞佛、孤膽入虎穴等,這些都不是常人所能做得到的。這反映了韓愈的正直、果敢、剛毅、不屈等精神品格,這些精神品格,凝聚著韓愈不朽的精神追求。 韓愈的一生寫照也是那個時代的縮影,他在文學上的成就,教育思想上的貢獻,整個政治人生的曲折經(jīng)歷,都給我們展示了一個完整的中唐歷史畫卷。雖然韓愈的一生,也有缺點甚至是錯誤,但是與他在教育、文學、政治思想的貢獻相比,他的成績還是主要的,其功勞是巨大的,當時是無人可取代的。韓愈在中國文化歷史上的功績,與屈原、李白、杜甫這些偉大文豪一樣,堪與日月齊輝。 宋代大文學家蘇軾說:“自東漢以來,道喪文弊,異端并起,歷唐貞觀、開元之盛,輔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獨韓文公起布衣,談笑而麾之,天下靡然從公,復歸于正,蓋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奪三軍之帥;此豈非參天地,關盛衰,浩然而獨存者乎?”字里行間,處處洋溢著蘇軾對韓愈之才的贊譽。 有緣如此,著寫此書,主要是希望對韓愈這樣一位唐代文人的一生進行分析、歸納與總結,探索這位偉大文學巨匠的曲折成長道路,以及他獨特的內心世界,使讀者更加深刻地了解他的成就、個性與生活,了解屬于他的那一個時代。寫這部書,力求根據(jù)歷史資料的真實,實事求是地將韓愈一生在立志修身、愛國憂民、自我奮斗、教育理念、文學(古文、詩歌、雜文等)的開拓創(chuàng)新等諸多方面,作為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重新進行整理、歸納、評價,以給人一些啟迪。 ……
編輯推薦
韓愈(768~824),字退之,漢族,唐河內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師說》等等。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