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4 出版社:現(xiàn)代出版社 作者:余秋雨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觀眾心理美學》是一門從審美心理上研究美的學問。這是對傳統(tǒng)美學的一種根本性突破。隨之而來,“美”也就轉化為“美感”。產生“美感”的過程,稱作“審美”,因此,這種美學也可以稱之為“審美學”。
作者簡介
1946年生,浙江余姚(現(xiàn)為慈溪)人。在家鄉(xiāng)度過童年后到上海讀中學和大學,曾任上海戲劇學院院長、上海寫作學會會長。撰寫過大量藝術史論和文化史論著作,在學術界影響巨大。獲“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中國十大藝術精英”、“中國最值得尊敬的文化人物”等榮譽稱號。 20年前辭職后開始全面考察中華文明,然后又親身考察埃及文明、希臘文明、希伯來文明、巴比倫文明、波斯文明、恒河文明遺址,以及歐洲九十六座城市。由于考察過程中要貼地穿越當今世界最恐怖的地區(qū),又被電視追蹤直播,引起全球各地的極大關注。在考察過程中寫出的《文化苦旅》、《山居筆記》、《千年一嘆》、《行者無疆》、《尋覓中華》、《摩挲大地》、《行走十五年》等書籍,開創(chuàng)“文化大散文”的一代文風,獲得兩岸三地諸多文學大獎,并長期位居全球華文書籍暢銷排行榜前列。 曾應邀赴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華盛頓國會圖書館以及臺灣、香港、澳門、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澳大利亞等地演講“中華大文化史”和“中外文化對比史”。 2008年,上海市教育委員會頒授成立“余秋雨大師工作室”。
書籍目錄
概述:心理美學引論 一 什么是心理美學 二 心理美學的立足點 三 對“觀眾”的誤解 四 “正常觀眾” 五 心理美學的首要范疇 六 心理美學中的悲劇美和喜劇美 七 悲劇美為何發(fā)生轉型 八 喜劇美為何不適合情感投入 九 這一對范疇融合了 十 又從心理學通達了哲學 十一 審美心理機制 十二 以“注意”為例 十三 隨意注意 十四 屏風之爭 十五 心理空間 本論:觀眾審美心理 第一章 學理基礎 一 心理研究是一種思維升級 二 接受美學與心理學相遇 三 接受美學的基本思路 四 期待視域 第二章 綜合的心理需要 一 心理需要的第一度對象化 二 心理需要的第二度對象化 三 心理定式 第三章 反饋流程 一 反饋的意義 二 集體心理體驗 三 劇場內的多角反饋 四 劇場內外的反饋 第四章 觀眾的感知 一 特殊的強度 二 變異 三 感知真實 四 感知力度 第五章 觀眾的注意力 一 注意力的引起 二 注意力的持續(xù) 三 注意力的分配 四 注意力與故事結構 第六章 觀眾情感的卷入 一 戲劇情感的特點 二 觀眾情感的卷入過程 三 負面情感和復雜情感 四 共鳴 第七章 觀眾的理解和想象 一 觀眾渴求理解 二 理解的層次 三 想象 第八章 心理厭倦 一 適應與厭倦 二 對比性心理程序 三 保留劇目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德國古典主義哲學家黑格爾是傳統(tǒng)美學的集大成者。他的美學,是他龐大哲學體系的一部分,基本上與心理學關系不大。他認為,美是“絕對理念”的派生物,或者說,“美是絕對理念的感性形式”。因此他研究美,以“絕對理念”為起點。不管他是不是把“絕對理念”解釋清楚了,也不管后人是不是理解了他的“絕對理念”,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他所建立的,是一種“自上而下”的美學。 自黑格爾以后,絕大多數美學都繼承了這種“自上而下”的模式。即使并不贊成“絕對理念”,也會首先尋找一個抽象概念,再層層具體化。幾乎一切美學著作,包括大學里的美學教材,總是當頭提出一個問題:“美是什么?”這個問題的答案當然是一個定義,定義可長可短,但都因艱辛概括、拼湊概念,似乎什么都包羅了,結果卻毫無價值。直到今天,這種“美的定義”不知道出現(xiàn)了多少,但沒有一個能被人們記得。更嚴重的是,這種“自上而下”的理論程序,把人世間大量豐富多彩的美,全都變成了同一源頭的概念衍生物,其實是嚴重脫離了美的存在狀態(tài)。 試想,要把狂風暴雨中的驚魂夜海、古代美女的秋波一閃、百歲夫妻的臨終握手、大漠莽原的孤狼長嚎、宋詞格律的平仄調整、歌劇女腔的故意停頓、現(xiàn)代畫家的實物引入、萬眾聚集的默然悼念,等等等等這一些美,全都概括成同一個定義、揭示出同一種理念,有可能嗎?有必要嗎?有意義嗎? 如果硬要概括,那么,美學從一開始就走向了不美。 當然,也可以用一種聰明的方法來定義:“不丑即美”。但問題仍然來了:丑是什么?丑和美之間往往只有一點點最微妙的界線,這個界線怎么劃定?世上有遼闊的“不丑不美”的灰色地帶,這個地帶與美和丑的界線又怎么劃定?…… 由此可見,“自上而下”的美學,一開步就會撞墻。 在學術上,完全可以容忍少數哲學家通過形而上的途徑繼續(xù)研究人世間一些終極命題的內涵和外延,但是這并不是普遍社會對美學的要求。普遍社會時時、處處都在發(fā)現(xiàn)美、接受美、享用美、創(chuàng)造美,人們希望獲得這方面的理論指引。 正是在這樣的渴求和這樣的困境中,人們發(fā)現(xiàn),如果把問題的重心從“什么是美”轉移到“為什么讓人感到美”,整個學術框架立即就出現(xiàn)了生機。 “為什么讓人感到美”,這個問題,把美的接受者當作了主體。
編輯推薦
通過《觀眾心理美學》讓您的心靈更美麗。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