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轉移殺人事件

出版時間:2012-9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作者:西澤保彥  頁數:251  字數:182000  譯者:王靜怡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殺掉他人,才能取回自己的人格?!
  因為遭遇突如其來的大地震而不慎誤入某地下實驗設施的幾位男女,不得不接受一種難以理解的生存狀態(tài):他們的人格居然與肉體分離開來,轉移到別人的身體里去了!為了奪回自己的人格、保護自己的肉體,與世隔絕的封閉空間內,一場驚心動魄的攻防戰(zhàn)已不可避免……

作者簡介

  西澤保彥 Yasuhiko Nishizawa
  一九六〇年出生于日本高知縣,畢業(yè)于美國艾可德學院,曾任教于高知大學。一九九五年獲得島田莊司賞識,以短篇集《解體諸因》出道,后陸續(xù)發(fā)表匠千曉系列、神麻嗣子系列和諸多非系列作品。
  西澤保彥的作品輕松搞笑,多以超乎現實的場景為主題,但故事完全符合本格推理的定義,解謎過程合乎邏輯,兼具足夠的意外性,堪稱幻想與推理的完美結合。代表作有《解體諸因》、《死了七次的男人》、《人格轉移殺人事件》、《完美無缺的名偵探》等。

書籍目錄

第一章 Flash Back(過去)
第二章 Shake Down(傾頹)
第三章 Turn Over(回轉)
第四章 Cut Off(乖離)
第五章 Crack Up(狂亂)
第六章 Feed Back(修正)
第七章 Settle Down(調停)
第八章 Flip Over(逆轉)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在嘆息之余,艾克洛伊德博士突然發(fā)現自己于不知不覺間又回到了中央區(qū)域,在他眼前的,正是圓筒形的“房間”入口。 博士習慣性地看了一眼設置在入口附近的控制面板,“使用中”的指示燈現在是滅的。 就功能上而言,除了實際進行人格交換的實驗對象以外,計劃小組的成員一次只能有一個人進到“房間”里去。過去的實驗顯示,一旦兩人以上同時進入,無論使用何種手段都無法防止人格交換的發(fā)生。但如果只是單獨進入,就不會產生任何影響。 調查“房間”時,成員務必輪流單獨進入,并打開“使用中”的指示燈,仔細觀看監(jiān)控器,以確保無人“捷足先登”。入口三道閘門的特殊鑰匙保管處也按照日期進行調換,進去之前必須確認這些鑰匙是否確實放回到規(guī)定的位置。 既然不是實驗對象,那要是因為意外而交換了人格的話,可就一輩子都逃不出“化裝舞會”的影響了。因此,這種嚴密的檢查體制自然是天經地義的。然而,正忙于整理腦中閃過的新假設及后悔對金吉爾采取了幼稚態(tài)度而心不在焉的艾克洛伊德博士,卻疏忽了確認監(jiān)控器的情況。 更不幸的是,由于博士正好是現場負責人,因此他擁有一副萬能鑰匙?!胺块g”的入口一旦關閉便會自動上鎖,雖能從內側打開,卻無法從外側開啟。這是為了避免有人疏于確認指示燈或監(jiān)控而不慎進入“房間”內的情況發(fā)生。 當然,不能說悲劇的責任全在艾克洛伊德博士一個人身上,不幸的偶然往往碰巧湊在一起。平時至少會有兩個以上的操作員窩在控制面板前,但時逢圣誕假期,現在一個人也沒有。而先一步進入房間的人忘了切換指示燈信號,也是個不幸的偶然。 博士一邊慢慢地下樓梯,一邊想著:據說這道樓梯也是發(fā)現這里時就已存在了的,或許“他們”不光是自我形體,連姿態(tài)也和人類酷似也說不定。 ——嗡——嗡——嗡—— 耳邊突然傳來無數蜜蜂振翅飛舞般的聲音,當博士回過神來時,他的眼前有數道交錯的影像出現。 這是…… “隔離墻”出現了……他有種錯覺,仿佛過了幾個小時才發(fā)現了這個事實?!胺块g”里有人……他還來不及浮現這個念頭,耳邊便響起了女性的尖叫聲。 “金……” 博士無暇叫出“金吉爾”幾個字。她就像被透明人從背后推了一把似的,不自然且突兀地往前傾倒——她是被出現的“隔離墻”給彈開的。

后記

由于醫(yī)生誤將對方的腦子移植到自己的身體里,導致人格互換的男女悲喜劇——我是在國中時看了弓月光先生的這部短篇漫畫的(我記得篇名叫《請笑著原諒我!》,如有錯誤,敬請見諒)?,F實中絕不可能發(fā)生的搞笑設定、有趣且歇斯底里的發(fā)展,以及將過去累積的成果全都化為烏有的結尾,令我一再回味?;蛟S是因為無法忘記它的精彩吧,在我二十幾歲那年和朋友一起出科幻同人志時,我曾寫了部短篇作品,描述一對男女因某個名為“人格交換機”的奇異發(fā)明而交換人格的故事。在本作中所提及的人類自我等諸多概念,便是出自這部短篇。只不過,這部短篇自然不是推理小說,故事內容也截然不同。    我孤陋寡聞,不知道是否曾有前人嘗試以相同的設定撰寫本格推理小說;只要各位讀者閱讀本作時能多少感到有趣,便是我無上的榮幸了。    關于本作中的說明內容,我曾參考并引用了岸田秀先生的著作《懶人精神分析》中的“第一人稱心理學”及“時間與空間的起源”等作為參考,謹在此表達我的感謝之情。    《人格轉移殺人事件》出版時,曾有某位讀者問我這個問題。    “CIA是怎么救出因地震而關在地下的六個人的?救難隊員們進入‘房間’救人時,沒有發(fā)生人格交換嗎?”    答案不言而喻,自然是“沒發(fā)生”;因為進入“房間”的救難隊員“只有一個”,是那個人將主角們“逐一救出”的。主角們是在人格交換成立后才被救出的,因此,假如此時有兩個以上的救難隊員同時進入“房間”,他們之間也將會進行人格交換,但一個人進入的話就不會發(fā)生。這一點我在作品之中也已明確說明過,只不過,我的確未曾言明“人格交換一旦成立,同一組人之中無法再加入其他人格”,因此,假如這一點令讀者無法釋懷,不妨解釋為主角們是被機械手臂救出的。我可以在此保證,無論是哪種解釋,都不會對解謎產生影響。    我在撰寫《人格轉移殺人事件》時,是以本格派解謎小說的立場為出發(fā)點的,然而作為一部科幻小說,本作亦頗受好評。這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回憶。本作同時奪得“這部推理小說了不起!”(寶島社一九九七年版)的年度排行榜第十名及《SF雜志》(早川書房一九九七年二月號)的“最佳SF1996”排行榜第九名。對于同時身為推理小說迷及科幻小說迷的作者而言,這是個小小的驕傲。    講談社文藝圖書第三出版部的宇山日出臣先生、責任編輯佐佐木健夫先生以及未曾謀面的校對人員,真的非常感謝你們平時的照顧。    說到表達謝意,在此也要感謝那些寄出讀者回函、寫信鼓勵我的各位讀者朋友們。雖然目前基于時間上的原因,無法回信給各位,但我已全數拜讀過了。今后也請各位多加愛護與支持。    只要本書能多少帶給讀者些許樂趣,便是我的榮幸。    最后,謹對購買本書的各位致上我最真摯的謝意。    一九九六年五月于高知市    西澤保彥

編輯推薦

《人格轉移殺人事件》是科幻的外殼,推理的內核,一個福爾摩斯闖入“阿凡達”,跟莫里亞蒂交換靈魂的故事,天才作家西澤保彥驚艷之作,推理之神島田莊司推薦必讀。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人格轉移殺人事件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95條)

 
 

  •   這本推理小說了不起!"、"本格推理BEST10"、"年度最佳科幻小說
  •   喜歡西澤保彥的推理
  •   雖然還沒看,但是很喜歡推理小說
  •   一直喜歡西澤保彥 這部作品也沒有讓我失望
  •   西澤保彥的書一直很喜歡~
  •   這書看標題就很吸引人了,西澤保彥的書總是很好玩~
  •   每個人人格的特性是不一樣的,猜不透的。就像迷宮一樣。
  •   小說太精彩,內容也非常豐富!
  •   西澤的小說永遠這么犀利
  •   新手作家們最看好的一個 滅哈哈
  •   讀過電子版的特意買本實體的回來 回味無窮
  •   前面部分有些啰嗦,后邊比較精彩,建議慢慢閱讀
  •   當當速度超快,書還沒看,到時再看
  •   非常好!??!好看?。。?/li>
  •   好書買來收藏的
  •   很不錯的書,非常喜歡這個作者!
  •   還沒看完,但是看了的部分已經很吸引人了。
  •   科幻外殼下的推理本質,本格派的優(yōu)秀作品,但外國人名加上復雜的變換讓人很傷腦子,還不錯!
  •   集齊中..看過完美偵探 不錯的..
  •   西澤是可以和道尾比美的作家
  •   內容很新穎,但其實可以寫得更精彩,比如把兇手設定為兩個或更多,最后只剩下一個
  •   他說好。
  •   西澤的書都很喜歡,設定都很有意思
  •    殺掉他人,才能取回自己的人格?!
      因為遭遇突如其來的大地震而不慎誤入某地下實驗設施的幾位男女,不得不接受一種難以理解的生存狀態(tài):他們的人格居然與肉體分離開來,轉移到別人的身體里去了!為了奪回自己的人格、保護自己的肉體,與世隔絕的封閉空間內,一場驚心動魄的攻防戰(zhàn)已不可避免……
  •   事件過程還是比較流暢的,看了沒多久其實就猜到兇手怎么回事了,所以覺得算不上多么有新意和特別,沒有死了七次的男人和解體諸因驚艷
  •   一起包裹的書都有點不同損壞 壓痕
  •   書本質量挺好 還沒看過
  •   不錯的書,個人比較喜歡
  •   沒有說的那么好看吶
  •   前面看得極慢,后面就比較連貫了。人名多真的很頭疼啊!推理的構思不錯,此書結果難推,看得出作者個人色彩很重。強推西澤的-死了7次的男人
  •   從第一句到最后一句無半句廢話,一氣呵成的作品!從動機的形成到犯案再到解決,看完后才感嘆作者的巧妙布局,當然,創(chuàng)意十足也是閃光的核心。。(腦細胞也燒死了N+1多用大半個周日看完,很滿足,很過癮。。。有空再回味一遍~PS:別信書腰上那句話,"阿凡達"什么的也太煙霧彈了~
  •   很喜歡他的風格,有意思~
  •   出場人物這么多又這么混亂,居然沒有看糊涂~
  •   感覺高潮稍微短了點。但還是佳作
  •   符合西澤保彥的寫作風格
  •   個人認為它(在西澤的書中)僅次于《死了七次的男人》,好吧,《死了七次的男人》是無法超越的。
  •   后半部節(jié)奏太緊,架構倒很精巧
  •   迷迷糊糊的看完,亂七八糟的關系,不過看明白之后覺得寫的還不錯
  •   有時候想,一本好的推理小說,不就是在讀完合上書頁的時候,能一邊大贊原來如此!一邊大呼過癮嗎。而這本書,不管是作為推理小說還是科幻小說,都能找到亮點。再加上流暢的敘述方式,沒什么比讀上一本這樣的書更開心的了。還有結尾處小小的感動,余味不錯。
  •   還沒來得及看 不過大概翻了一下 覺得可以買
  •   故事其實比較簡單,但是這樣的科幻設定確實非常有新鮮感,讀起來很有趣~5星推薦,科幻迷和推理迷都值得一看的好小說。。。
  •   這種費腦筋看的推理小說不多啊。相比于東野圭吾和松本清張的書,西澤保彥和折原一的都是要費腦筋多的。因為不是社會倫理類的推理小說,就會相對于情節(jié)和情感的鋪墊,更側重于邏輯。而且出場人物關系糾結復雜,看得我好辛苦。但是確實放下書的時候,恍然大悟。這個結局!看的時候很痛苦,看完很舒服哈,簡直就是暢快淋漓??!
  •   西澤保彥總是能帶給你意外
  •   網上看到推薦購入的
  •   科幻設定+邏輯分析的混合體
  •   我愛西澤!
  •   日系推理的佳作
  •   人格轉移殺人事件
  •   西澤保彥神作之一
  •     初看《人格轉移殺人事件》,和許多人一樣,也被那新奇的設定所吸引。除了科幻風的轉移前提以外,開頭那段對人格的討論也很有趣,雖然有點容易被繞進去了。
      不過等我看完全文,總有一種“好像哪里不對勁”的感覺,具體是哪里不對勁,似乎一時又說不出來,于是我又畫了幾個人格轉移圖,分析了一下,作者最后給出的答案在邏輯上的確是很合理的,忽略人格,只講身體的話,大概順序是:1、眾人被迫住進“管理大樓”后,未再次發(fā)生人格轉移前,鮑比的身體被殺于1號屋;2、此后, 發(fā)生了一次人格轉移,有人在2號屋把蘭迪的身體殺害,在6號屋把阿蘭的身體殺害;3、之后再次發(fā)生人格轉移,江利夫,杰奎琳和哈尼的身體互相廝殺,最終,哈尼的身體死去。
      如果按照以上順序,作者最后給出的答案在邏輯上應該是無懈可擊的,但真正的殺人和死亡順序到底是怎樣的呢?我個人感覺,作者給出了合理的解釋,卻沒有足夠的證據來支持。
      
      真要說到證據,其實的確是很枯燥的東西,大致來說就是兇器啦,現場和現場遺留物啦,證人口供啦等等,如果按照這些來看,文章給出的信息真的挺不足的,比如作為兇器的啤酒瓶具體從哪里來?上面有哪些人的指紋?尸體所在的房間是不是第一現場?現場有沒有被破壞或者偽造?現場和尸體上可以搜集到哪些指向兇手的證據?最后的兩位幸存者,他們的口供是怎樣的?其中有沒有矛盾或不合理之處?這些問題在這篇小說里雖然也有提到,但很多都被一帶而過了。
      
      那么,如果要突出證據的作用,按照傳統(tǒng)偵探小說的套路,這篇文章的敘述者應該是某位偵探或者以偵探視角來看問題的第三人,比如小說開頭出現的那個博士,整部小說完全可以至始至終只以他的第三人稱視角來寫,搜集證據,詢問口供,最后抽絲剝繭,得出真相。
      但這篇小說僅僅第一章以博士視角來敘述,從第二章開始,視角就換成了一個叫江利夫的日本人,而且是第一人稱敘述,我覺得這個視角的轉換本身挺有意思的。
      當然,作者把敘述者轉換成第一人稱,尤其是有著悲慘經歷的人,肯定是為了增加讀者的代入感。通過事件的參與者之口講出來的故事,會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尤其是小說高潮部分,三人邊互相廝殺邊交換人格那里,用第一人稱來寫,緊張感一下增強了很多;后面的推理部分,從當事人口中說出,再推翻,再重新推理,也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然而當事人畢竟不是偵探,他也許可以講一個有趣的故事,卻無法像偵探那樣,去掌握決定性的證據。更何況,單純的第一人稱,視角受限,所能揭示的東西就更少了。
      即使這樣,作者還是選擇用第一人稱敘述,不知道這其中是否還隱藏著什么深意,比如——敘述性詭計?我曾經一度懷疑江利夫的敘述中有虛假的部分,但翻遍全書也找不到明顯的矛盾之處??梢傻牡胤降故怯袔c:其一,江利夫明明受了女性的欺騙,懷抱著某種憤恨的心情,在那種情況下,他居然有心情去研究某小店里的某個不明建筑,還冷靜地挨個分析店里的顧客,這有點不合常理,不過也許他是為了分散注意力;其二,看得出他開始時不喜歡杰奎琳,但在地震時,盡管他的肋骨被杰奎琳撞斷,他還是選擇幫助她,這讓他顯得有點“圣父”,當然,江利夫曾坦言他喜歡“自虐‘,所以這里雖然可疑,但也不是說不通;其三,杰奎琳在書的最后說,她第一次見江利夫時,就覺得他”不搭調“,這個不搭調到底指什么呢
      我們知道,如果江利夫的敘述本身是有問題的,那么本小說的推理從前提到結論都是不靠譜的,那樣的話,整篇推理就崩潰了。當然,因為作者沒有對他進行反轉,所以并不能證明他說了假話。
      然而不管怎么說,江利夫似乎是個看著完全沒問題,但就是有哪里讓人覺得”不搭調“的敘述者。
      
      除了江利夫以外,再列幾個可疑之處:
      1杰奎琳和阿蘭到底是否認識,杰奎琳到底是不是伊麗莎白,關于這點,文章里兩次提及,卻都不了了之。
      2文中交代鮑比只有16歲,但他并不像一個16歲的孩子那樣幼稚,相反,他有一定的領導力,看人也有一定深度,他到底是誰?他對”兌換圓“真的一無所知嗎?
      3.關于綾子,很多人也都說,最后交代的綾子的殺人動機有些蒼白,我也覺得有些蒼白,她只是一個十幾歲的少女,真的能那樣毫不猶豫地殺人嗎?
      4,杰奎琳到底是黑是白?她把阿蘭的身體放入6號屋,并包得像個粽子,真的不是故意的嗎?最后她饒過江利夫,難道不是因為害怕在把江利夫殺死的那一刻突然發(fā)生人格轉移嗎?
      
      關于疑點,就說那么多了,之前說作者沒有給出足夠的證據,其實我也沒有足夠的證據來駁倒作者的推理,不管怎么說,他給出的都是一個比較合理的解釋。
      關于人格交換,由于它本身是一種未知,所以其實可以延生出無限的可能,文中所給出的規(guī)則未必能束縛住它。但既然是推理,當然要有理有據,推理本身是受到限制的,需要證據和事實去支撐。這篇小說,在這兩者上面產生了一種隱性的矛盾,但作者也已經盡了最大努力,來圓這個所謂的科幻推理。
      
      PS,關于人格交換,我有一個想法,也許根本不用交換人格,只要交換身體的影像(當然不是實際的身體)就行
      比如說,假如要A(A’)和B(B‘)達到個人交換的效果,只要在視覺和感覺上造成誤差,讓人以為A的身體變成了B的,B的身體變成了A的即可。
      交換后的效果:
      B(A’) A(B‘),交換身體和交換人格其實是殊途同歸,而且,不用真的交換,只要造成某種錯覺就好
      
      
  •     對于西澤保彥同學的喜愛以前說過多次這里不重復了。
      
      此書是對于所謂推理小說公平性的挑戰(zhàn)(當然他的每本書都在挑戰(zhàn)自以為是的讀者們的底線),所謂人格轉移的規(guī)則與詭計設置,基本上等同于告知幾個基本公式后讓可憐的同學們直接解決一個多重設伏的難題,那一堆堆的括號和代碼讓文科了大半生的人欲仙欲死——你敢說你沒拿出驗草紙試著畫圈后來又放棄隨他們換來換去死絕了清爽……后記里西澤本人都有些不好意思,自承還是有些隱含規(guī)則交代得并不明確。
      然而最終的結果是此書雖然閱讀過程糾結,但詭計易懂且尚算科學,看來公平性問題并不能決定推理小說的成敗。
      
      人格轉移這個題材非但不新鮮,反而在科幻界用得太過惡濫。西澤此書看似獨辟蹊徑,實則是在化陳為新,并不容易。
      其實跟人格轉移這件事情最對路數的還得數情色文學,靈肉混搭后的碰撞應該更容易激發(fā)創(chuàng)作靈感和閱讀激情,西澤君其實注意到了這一點,所以用自瀆和爆菊之類小清新的情節(jié)打了下擦邊球,并且將可有可無的終極解決方案與孕育后代掛上鉤,讓直彎二眾都浮想聯翩。
  •      一直覺得讀西澤保彥的作品對自己的集中力非??简灒绕涫菍ξ疫@種注意力散漫的人來說,又尤其是對著電子書看的時候。從《神的邏輯人的魔法》到匠千曉再到《死了七次的男人》(所以說《死》里面的男主是追高千的那個大學生店員吧。。),好像只有《解體諸因》要輕松一些,果然我的能力只能承受短篇么。。
       總體上感覺,西澤的邏輯性還是挺強的,他的作品背景都比較虛幻,可能也更襯托了對邏輯性的突出吧。當然這種邏輯性在《人格轉移》里十分明顯了,以至于我都覺得這一堆人格來回亂轉就是西澤為了滿足自己的邏輯欲望。??傊铱吹臅r候是有點頭暈眼花。不過邏輯是一方面,推理小說看多了大家一般都會有直覺,所以最后綾子是兇手的結論并不意外。雖然我到最后都覺得女演員很可疑,到最后一頁我都期待著她從背后給男主一刀什么的。。
       然后就又要回到邏輯問題了,西澤在書里對于邏輯的安排十分重視,但是相對地“推理”和“情節(jié)”的部分就變的很奇怪。一方面,作品里幾乎是一晚上就讓大部分人物相互殘殺而死了,懸念和期待都沒有足夠的空間,重點在于人格轉換的推算而非對事件的推理。另一方面,在情節(jié)發(fā)展上男主和女主的情感進展也略神速了吧,感覺后面的很多情節(jié)就是為了讓男主和女主能合理在一起而特意設置的,比如女主到了日本以后大受追捧什么的。。
       總之,個人感覺,中間的人格轉換是亮點,不過后面的情感發(fā)展就可以大段跳了。。
  •      科幻背景:第二都市能讓多人人格在肉體間互換直到肉體的死亡。
       化妝舞會:人格轉換的代稱。
       在大地震中偶然聚集在小店的7個人誤入第二都市,出現了人格轉換現象。被隔離的人們發(fā)現只有殺光其他人才能使轉移停止,于是大屠殺之后只剩下杰奎琳和我“江利夫”。
       身處迷局,江利夫和杰奎琳多次推演事情的真相,包括地震時綾子的死因和兇殘得在宿舍大殺四方兇手的動機,盡管推理日漸完善,但是故事的結尾還是讓我有真兇尚未落網的感覺。
       綾子在知道自己的身體已經在地震中損壞時,開始預謀結束這一場如夢般荒唐的現實,但是在殺死所有人之前要先給自己預留一個滿意的身體,于是美麗的杰奎琳成為了她最后目標。
       在屠殺和不斷轉換的混亂場面中,她和江利夫多次交談,其實當時能對她產生威脅的健壯男性已經喪失反抗能力,她如愿得到杰奎琳的身體并開始偽裝成她,但是她知道CIA必定會調查人員死亡的原因,留下一個江利夫作為見證者又能轉移其他人的注意。
       她作為一個從來沒有接觸過日語的女性在短短一周內就能熟練運用日語就是證明。只有從小就在日語環(huán)境中長大的綾子才會如此神速,而且她在宿舍里已經裝扮成阿蘭模仿他的口音。
       江利夫的推理一直建立在她是杰奎琳的基礎上,所以我想她告訴江利夫兩人誕下子嗣就可以結束輪回應該是有所隱藏的,并不是能回到自己原配身體,而是固定于現有的身體吧!
  •     西澤保彥第一本。
      
      美國某處商場內的快餐店里七名男女在遭受地震后無意間打開了“第二都市”的封印,其中一位日本女性沒能逃出商場,被坍塌下的天花板砸死,死前曾被人勒住脖子過。剩下的六名男女進入了化裝舞會的循環(huán)中。肉體和人格會在難以預測的情況下,依次不定期進行轉換。六個人國籍不同,使用的語言不同(日語、英式英語、南方口音的美語、黑人特有發(fā)音方式的英語等等。)就在六個人商討著接下來的日子里如何打算的時候,一句“那個被殺的日本女孩”打破了表面的平靜。在博士們離開之后,成為孤島的“第二都市”內發(fā)生了連續(xù)殺人事件。
      原先看封底內容,我以為這是一部講述要奪回自己人格的小說,于是兇手或是準備等循環(huán)一周,每個人各歸其位的時候,殺死其余人,使得轉換終結。但轉換時不定時發(fā)生,在殺死別人的時候,還要當心自己的肉體,自己進入別人的體內的時候,自己都未必意識到。
      江利夫聽到鮑比說看到杰奎琳曾經在地震發(fā)生后上過樓,認為在大家蘇醒過來之前,人格就已經轉換過一次。兇手的動機是為了替死去的日本女孩報仇,但是對于當時處于封閉區(qū)的自己和鮑比應該是排除在嫌疑人之外。
      當其他3個人都被兇手殺死后,幸存下來的江利夫和杰奎琳進行分析,想起A博士說“人格轉移的時候,原先宿主的記憶也會存在,轉移的只是人格而非腦子。又說實際上轉換已經結束,A已經是A,但是A假裝成自己是B?!痹倩貞洰敃r的細節(jié)、得知了兇手的真實身份以及殺人動機。不過我總覺得動機還是有點牽強。
      看這部小說的時候時不時要翻回去再確認一下到底這次人物里是誰的人格存在,推理兇手到底是誰,還是比較搞腦子的。
      話說我始終覺得杰奎琳有問題啊,最初阿蘭看到卡特琳第一眼的時候叫她伊麗莎白 ,以為是自己父親的外遇對象,而杰奎琳也是有點遲疑地報上了自己的名字。當杰奎琳和江利夫兩人獨處的時候,杰奎琳的確有過想殺了江利夫終結轉換的念頭,并付諸實踐。當杰奎琳和江利夫離開“第二都市”,去探訪阿蘭的老家時,他母親看到卡特琳第一眼也是把她趕出來。看到這些情節(jié),還以為杰奎琳身上還會有逆轉,但是作者就此停住了。
      最終杰奎琳說出了破解人格轉換的辦法,也算是一種轉折和新起點吧。
      
      PS.話說我知道阿蘭的日語不是很標準,不過沒必要翻譯成中文還是老外的口音吧。。。。
  •     我在車站、在房間、在街上尋找著某個聲音。正如風太在筆記本上寫的那些文字一樣,那聲音期待著把我的生活講給它聽。
      
      一個女人,走著夜路,右手拎著手提包和一只塑料袋,左手拿著一把折疊傘。離開公司的時候下雨了。塑料袋里裝著的瓶裝飲料和花莖甘藍有點分量,勒得手心疼。不過,當下她想要獨自感受這份沉重。
      
      一走近那個熟悉的拐角,她就抬頭去看天空,隔著小路盡頭的小診所院子里的那棵橡樹,仰望那輪明月。她覺得樹葉的翠綠色和天空的藏藍色很美。這不變的風景至今已看過多少回了?今后的路途肯定還會這樣彎彎曲曲地無盡延伸吧。
      
      正想著,她已經走到了那扇熟悉的公寓門外。她從手提包里拿出東京塔鑰匙扣上串著的鑰匙,打開門,在玄關脫了鞋,摸索到開關,打開屋里的燈。脫掉大衣,摘去發(fā)卡后,她走進浴室,擰開水龍頭,坐在浴缸沿上凝視著筆直下注的熱水柱。
      
      在水蒸氣的籠罩中,我閉上眼睛,感受著皮膚漸漸由涼變熱。窄小的浴室里回響著的熱水的聲音,聽起來也像是正在挖掘一條通向什么地方去的隧道的聲音。
  •     1、這個如果要嚴格分類,我以為應該劃入“軟科幻小說”而非“新本格推理”。若不是作者是西澤,新星需要考慮作者歸類問題,我覺得這本應該放到幻想文庫更好。
      2、故事性很好,故事很耐讀,文筆流暢不羅嗦,人物形象刻畫鮮明?!鳚珊蜄|川同屬輕小說風格較重的作家,但我對他倆的評價截然不同,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因為人物刻畫的功力。西澤這一本,哪句話是哪個人說的可以很輕易地辨認出來?!┤缯豁摱际羌儗Π资降霓q論,西澤完全不需要在每句發(fā)言前注明“誰誰說”字樣。
      3、詭計很好猜。我是在第114頁(新星版)確定了詭計,猜到的時間可能還要再早些。最終結局(誰死誰活,以及死亡和幸存的理由)也大體都猜到了。這本對于不敢猜、懶得猜,或者常常猜不到的讀者而言很推薦,可以試著從中找到信心,因為真的很好猜
  •     這是我看的保研兄第三本小說,頭兩本是“神人”和“七次”,看前心里還想:保研兄如果你再用老年癡呆這個梗,我可就丟棄你了?。ㄐΓパ剑嫦觿⊥噶?,打住。
      
      說到推理小說喜好,我一直是社會派,喜歡Why dun it勝過who dun it。在“假面舞會”的大環(huán)境下,Why dun it看似很弱:6個人人格會順時針轉上一輩子,在6人年齡大不相同、無法同時領便當的前提下,萬一進入的人體突然死亡,當時進入該人體內的另一人格也無法幸免,“唯一”讓假面舞會中止的方法,只有其余5人全部死亡……當然,如果想順利取回自己的肉體,這個難度則更高。
      
      于是,本書似乎有了個Why dun it的大前提:取回自己的身體,讓假面舞會不再進行!而隨著中場三個人體+三個人格不停轉換兼不停廝殺的大混戰(zhàn),這個大前提愈發(fā)削弱(不知為何會被主人公混戰(zhàn)中突然轉移至某人體內、為牙痛和菊花痛而哀嚎的文字戳中笑點),直至最后結局大翻盤,才忍不住咂嘴:嘖嘖,人性啊!
      
      這個Why dun it可笑么?有人會說很可笑,但兇手人格(肉體轉亂了,不細說)可是從頭到尾很認真的哦!這里套另一位11區(qū)作家書中的話:w`a`r 90%的起因,是愚蠢的讓后世人為止一愣的理由;其余10%,則是愚蠢的讓當今人都為之一愣的理由(有人知道是哪位了吧嘿嘿)。
      
      別人可以說“為了這個殺人你至于嗎”,但對兇手人格而言,確是很不得了、很重大的,這才是人性,簡單且復雜。
      
      鑒于保研兄終于沒再用那個什么的梗,他的小說我就繼續(xù)追啦~
      
      最后胡扯一句:雖然本人也很不喜歡保研兄書中說的某個國家的某機構,但還真想拜托他們教我那種一星期學會一種語言的方法啊,如果真有的話(笑)!
  •     
      在我印象里,西澤對邏輯以外的東西似乎不是特別重視。他的好幾個故事里,動機、社會背景神馬的不是被拿來調侃,就是直接變浮云。。。有時甚至連偵探的推理是否符合小說中的「現實」他都懶得交待。只要那個推理符合邏輯就OK,其它怎樣都好啦……
      
      可能有人覺得這種風格太坑爹,但換個角度看,它恰恰給讀者留下了更大的遐想空間。拿這本《人格轉移》來說,或許我們可以自由發(fā)揮想象,推理(?)出和原作截然不同的解答呢?
      
      
      以下是我過去讀完這本書寫的日記,今天決定把它挪到這兒來,期待和更多書迷切磋交流~~
      
      這個不是書評啊不是書評,是讀后感,是歪想。。。。
      
      
      
      以下有泄底,慎讀:)
      以下有泄底,慎讀:)
      以下有泄底,慎讀:)
      以下有泄底,慎讀:)
      以下有泄底,慎讀:)
      
      
      
      2009-07-30 15:36:52
      
      
      總覺得這個結尾太溫馨了,反而讓我心里不踏實= =
      而且那個動機…… 好像也有些不夠……
      
      以下純屬胡謅…… 因為讀完書有大概一星期了,好多細節(jié)記不清了,估計也吻合不上,汗…… 見笑啦~
      
      
      
      
      我所想象的和書中分析不同的人格轉移過程:
      
      
      —— 第一次轉移后 ——
      
      1【「巴比」(= 哈尼)】
      2【「江利夫」(= 巴比)】
      3【「藍迪」(= 江利夫)】
      4【「賈桂琳」(= 藍迪)】
      5【「亞蘭」(= 賈桂琳)】
      6【「哈尼」(= 亞蘭)】
      
      
      —— 2 殺 5 ——
      
      1【「巴比」(= 哈尼)】
      2【「江利夫」(= 巴比)】
      3【「藍迪」(= 江利夫)】
      4【「賈桂琳」(= 藍迪)】
      6【「哈尼」(= 亞蘭)】
      
      
      —— 化裝舞會 ——
      
      1【「巴比」(= 亞蘭)】
      2【「江利夫」(= 哈尼)】
      3【「藍迪」(= 巴比)】
      4【「賈桂琳」(= 江利夫)】
      6【「哈尼」(= 藍迪)】
      
      
      —— 化裝舞會 ——
      
      1【「巴比」(= 藍迪)】
      2【「江利夫」(= 亞蘭)】
      3【「藍迪」(= 哈尼)】
      4【「賈桂琳」(= 巴比)】
      6【「哈尼」(= 江利夫)】
      
      
      —— 4 殺 1 ——
      
      2【「江利夫」(= 亞蘭)】
      3【「藍迪」(= 哈尼)】
      4【「賈桂琳」(= 巴比)】
      6【「哈尼」(= 江利夫)】
      
      
      
      —— 化裝舞會 ——
      
      2【「江利夫」(= 江利夫)】
      3【「藍迪」(= 亞蘭)】
      4【「賈桂琳」(= 哈尼)】
      6【「哈尼」(= 巴比)】
      
      
      —— 6 殺 3 ——
      
      2【「江利夫」(= 江利夫)】
      4【「賈桂琳」(= 哈尼)】
      6【「哈尼」(= 巴比)】
      
      
      —— 化裝舞會 ——
      
      2【「江利夫」(= 巴比)】
      4【「賈桂琳」(= 江利夫)】
      6【「哈尼」(= 哈尼)】
      
      
      —— 2 殺 6 ——
      
      2【「江利夫」(= 巴比)】
      4【「賈桂琳」(= 江利夫)】
      
      
      
      當然,上述過程看起來是有破綻的,「賈桂琳」(= 巴比)怎么會無顧忌地攻擊自己的身體——「巴比」(= 藍迪)呢?
      
      如果不是巴比有某些特殊的愛好,那我們大概可以做如下想象。
      
      江利夫在炸雞店認識巴比時,那個巴比已經不是「巴比」(= 巴比)了…… 巴比在很久前曾進入過Switch Circle,并和某人交換了人格。某人即是賈桂琳。也就是說,地震前江利夫認識的「巴比」其實是「巴比」(= 賈桂琳),而「賈桂琳」則是「賈桂琳」(= 巴比)?!竞美住?br />   
      「巴比」(= 賈桂琳)對SC顯然是知情的。如果TA從未進去SC過,又怎么會自信滿滿地脫口而出“說是避難所,其實里面根本沒有糧食……”這樣的話呢。
      
      那為什么巴比和賈桂琳會發(fā)生這種事呢?或許是由于大意,就像博士夫婦那樣。賈桂琳有可能和戴夫一樣,都是CIA的人;而巴比則可能是被試驗者。某日,賈桂琳獨自一人在SC研究,結果不小心讓巴比進去了,于是,囧。 時過境遷,如今炸雞店成了SC的掩飾,由知情的「巴比」做掌柜,遇到好奇的客人詢問就編些故事忽悠過去?!纲Z桂琳」則時常光顧炸雞店,與「巴比」交換情報,以便二人順利扮演各自的角色(賈桂琳已經掌握了黑人語調,巴比也能熟練說英腔了……)。因為客人本來就很少,也不用擔心被懷疑。本來一直相安無事,日子仿佛就會這么過下去……誰會想到,那一天……在忽然擠進了7個人的小店里,忽然發(fā)生了地震…… …………
      
      
      說起來,在炸雞店里亞蘭不是曾經把「賈桂琳」錯認成別人么。要說在黃種人眼里白種人都長一個樣,大概還勉強說得通;可如果說亞蘭會認錯賈桂琳,這就很奇怪了;更不用說對丈夫的外遇對象恨之入骨的亞蘭他媽也對著「賈桂琳」狂罵一通。其實那大概不是認錯人,只是「賈桂琳」(= 巴比)不承認而已。作為秘密工作者,「賈桂琳」在外面?zhèn)窝b身份也不是什么稀奇事?!纲Z桂琳」以偽裝身份活動時,認識了亞蘭(和他爸-_,-);那時的「賈桂琳」可能是「賈桂琳」(= 巴比)(可以理解為出于工作需要orz),也可能是「賈桂琳」(= 賈桂琳)。無論是哪種情況,在炸雞店里的「賈桂琳」為了掩飾身份不承認認識亞蘭都是可以理解的。
      
      接著地震說…… 雖然極不情愿,「巴比」(= 賈桂琳)還是打開SC,讓大家進去;地震當頭,不那么做的話,就只有死路一條了。情急之下,TA沒準想,沒辦法啊,先走一步是一步吧??墒?,等到醒來見到博士等人,TA回想起了當初為了適應巴比人格而經歷的各種磨練。TA不想再重溫那樣的噩夢了。更何況這次的人數不是兩個,而是六個!干脆利用這次的混亂,把一切做個了斷吧。于是,從那一刻起,已經成為「江利夫」的賈桂琳人格就只有一個目的——殺掉其他人,做回「賈桂琳」(= 賈桂琳)的自己。
      
      
      也就是說,上面列出的人格轉移順序里,賈桂琳人格和巴比人格需要替換一下……
      也就是說,其實最后剩下的2人還是江利夫和賈桂琳?!疚刮梗。?皿=】
      
      
      但順著這個想象,或許可以解開一些疑惑…… 比如:
      
      為什么江利夫人格會在后來覺得賈桂琳可愛,并驚訝于自己之前一直沒有意識到她的可愛呢?那是因為之前「賈桂琳」體內的人格其實是巴比呀?!尽?br />   
      為什么結尾處要去看望亞蘭家屬時,「江利夫」(= 賈桂琳)會突然有工作抽不開身呢?那是因為她會覺得很尷尬,況且也不忍心看著自己的身體承受打罵呀。【…… ……】
      
      為什么賈桂琳會在一星期內完全掌握日文?當然不排除CIA確實有一套秘密學習法…… 但更合常理的解釋或許是,身為CIA特工的賈桂琳其實早已熟悉日語了,只是一直裝成小白而已?;蛟S賈桂琳對日本其實是非常熟悉的;這也和賈桂琳在日本認識亞蘭(他爸-_,--)的假設吻合?!疚艺f…假設和假設吻合能有什么說服力嗎=v=】
      
      除了亞蘭,賈桂琳似乎也沒有去看望那個日本女孩等其他人的家屬(至少書中未提)。但她為什么偏偏要隨江利夫一起去為巴比掃墓呢(藍迪似乎只是順便而已)?又為什么在巴比的墓前停留那么久、說那么多話呢? 那是因為她對巴比有著特殊的復雜情感吧……=3=
      
      
      至于那個我忘了叫什么名字的日本女孩,死因自然是…… 路人甲的純屬意~外~啦。。。
      
      
      ……
      那為什么「賈桂琳」(= 賈桂琳)沒有殺掉「江利夫」(= 江利夫)呢?積極答案:她愛上江利夫了。消極答案:她會的,只是書里還沒有寫到而已。
      
      
      
      
      嚴肅聲明:以上純粹是個人臆想,絕對不公平,絕對不是推理 ̄▽ ̄
      
      
      
      拋磚引玉,歡迎大家繼續(xù)探討各種各樣的好玩解答XD
      
  •     錯位之上的錯位--西澤保彥《人格轉移殺人》讀后(不泄底)
      By OFplusAND (Forhiding)
      -----------------------------
      硬科幻VS硬推理?
      ----------------------------
      西澤保彥的許多推理被稱為SF推理,而這本《人格轉移殺人》也屬于此。這是我讀的第三本西澤保彥的作品。第一本是《死了七次的男人》,也屬于SF推理,不過該書的SF成分偏軟科幻,主要用于為主角獲得推理線索素材提供機會和布置詭計;我讀的第二本西澤保彥作品是《解體諸因》,這本作品與SF無關,偏日常推理,這點從大陸版童趣封面可以蠡測一番。而這本《人格轉移殺人》,西澤保彥似乎有意加入硬科幻的成分,書中有專門探討性質的關于實體論和反應論的硬科幻段落,似乎作者想交待一下人格轉移設置緣起,至少是科幻性的,(《死了七次的男人》中則是直奔主題,介紹主角“特殊體質”的輪回規(guī)則),不過大多數讀者應該只是將該書作為推理小說而不是科幻小說看的,所以其實對于人格轉移的(科幻)機制一般不會去糾纏,讀者努力想要了解的是人格轉移的規(guī)則,畢竟,雖然本書氛圍比較輕松戲謔,但是對于推理的處理確是本格的,而開篇人格轉移規(guī)則的介紹則是為本書的本格解謎量身訂制了邏輯規(guī)則。
      --------------------------------------
      明確的規(guī)則和灰色的世界
      -------------------------------------
      新增加的超現實科幻規(guī)則,有效地占用了讀者的大腦處理資源,從而相對減少了用于琢磨推理謎題和詭計的腦力資源(當然某些重度愛好者除外),讀者會努力適應新規(guī)則下的新情境,而正因為需要適應,所以對于這個新的情境在一定程度上會去主動地接受。
      當眾多推理讀者經受了眾多敘述性詭計暴風驟雨的洗禮之后,閱讀推理小說時經常會有像被害妄想傾向般地懷疑一切,但是這些超現實的科幻新規(guī)則以及在新規(guī)則下呈現出的新情境,卻絕對會比可以說是袒裼裸裎的日?,F實世界更有效地分散讀者的懷疑力。
      其實利用科幻設置新的條件和規(guī)則是一回事,而在這些條件和規(guī)則下布置怎樣的具體情況又是另一回事。就像描述衛(wèi)星的力學定律是一定的,但是太陽系中每個行星擁有的衛(wèi)星的具體情況卻可以大相徑庭。但是而讀者在忙于咀嚼消化新條件和新規(guī)則時,很容易將新規(guī)則和新規(guī)則下的具體世界情景等同起來。而詭計就可以出在這個具體的情景上。再多說就瀉底了。
      -------------------------
      錯位之上的錯位
      ------------------------
      看過的這三本西澤保彥的書中,可以說都有錯位的設置?!端懒似叽蔚哪腥恕分兄鹘强梢詻]有記憶重置而經歷多次相同的時間,而其他人的記憶都抹清重置了,這可以說是一種錯位;《解體諸因》中的《解體照應》首與身是錯位的;而本書則是人格和身體的錯位。但是西澤保彥的詭計則是在這些已經明確宣布的錯位之上再一次隱性的錯位。一重錯位已經能夠很能促進讀者的腦活躍程度了,比如本書許多人說要分辨清描寫的人物到底是誰(包括身體和人格)已經很費神了,如果在此基礎上再來一次錯位,詭計成功的概率(或者說是詭計不被猜到的概率)會很大。
      ------------------------------
      古典動機的戲謔版
      -----------------------------
      本書介紹動機是通過快餐店的一場鬧劇引出的。雖然這場鬧劇很輕佻,各個人物對他人的愛恨似乎是以兒戲般的態(tài)度輕易決定的,但是西澤保彥通過種族、國籍、語言等元素,出色地構建起了紅鯡魚之間的動機網絡,為推理動機提供了充分的可供琢磨的線索。西澤保彥以輕快地筆調,戲謔地呈現古典本格風格的糾纏動機。
      ---------------------
      兇手請迅猛
      --------------------
      殺人游戲中,當大家閉著眼,而多名兇手對誰是死者猶豫不決時,法官可能會說:“兇手請迅猛!”本書不定時的多次輪回式人格轉移也許讓很多讀者對閱讀的復雜性有些生畏,但是兇手其實很迅猛,紅鯡魚數量的減少是以科幻般的速度進行的,而且是以非正面的方式進行的。所以,在小說中段時,讀者的神經已經可以放松了,也許這種放松還可以讓你更好地體味最后逆轉的快感。
      
      本文鏈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1c39a70100ih28.html
      http://hi.baidu.com/hughmajun/blog/item/542d3c0872b5db3ce92488f9.html
  •     讀這本小說,讓我想起了《死亡筆記》的故事情節(jié)。在《死亡筆記》中,通過對死亡筆記的用法做一些設定,傳統(tǒng)的推理故事便打開了一個新局面。在這里,常規(guī)的密室殺人或是不可能犯罪便不再成為故事中的亮點了,但依然不減推理故事的美妙。而《人格轉移殺人》也是一部較類似的故事,文中專門設定了一種可以轉移人格的“對換圓”來分離人格與身體。正是通過這種超越現實的設定,為詭計幾乎殆盡的推理小說開辟了一片新的天地。
      我不知道西澤保彥是否第一位將這種科幻設定與推理小說相結合的推理作家,但就我曾閱讀過這么多本推理小說來看,他絕對是一位將這兩者結合得最好的一位推理作家。
      小說中的設定,將人類的人格與身體分離并轉換到他人的身體內,這有點類似中國的鬼故事或是鬼片中的靈魂(鬼魂)上身。而西澤則將這種“靈魂上身”科學化概念化,并將此與推理殺人相結合。我們不必在意這種人格分離的機器是否真的存在,只將這當作一項推理的線索即可。之后,我們便盡情領略西澤那帶給我們的推理的美妙即可。
      因為有這樣的設定,所以在閱讀過程中,要不斷地思索出場的某某人身體是誰的,人格又是誰的。為了便于理解,我在閱讀過程中將他們每次人格轉移之后哪個人格對應哪個身體都記錄下來,著實費了一番腦筋。不過這辛苦換來了回報,西澤為我?guī)砹艘淮蚊烂畹拈喿x享受。
      西澤保彥的推理部分十分值得稱道,若在倒數第三章(Feed Back)章末就結束,那也是很完整的一篇推理小說。然而,在讀者看來已經完美的推理故事,西澤卻總能從之前的情節(jié)中抽出一些細微線索,組成另一番推理,再在結尾的地方逆轉一次。這讓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布局及推理的高超。
      西澤的小說語言風格傾向于輕小說,沒有松本清張揭露現實的沉重,沒有島田莊司華麗描寫的冗余,讀起來輕松有趣??v然文中人物接二連三地死去,可并沒有死亡帶來的沉重,卻看到的仍是輕松詼諧幽默。(畢竟出場人物死亡并非有何特大現實意義,想來作者重點不是表達這個,并未將陰霾的氣氛帶給讀者)
      作為一名中國原創(chuàng)的推理小說寫手,我倒是希望那些立志創(chuàng)作推理小說的朋友們,應該好好地向西澤保彥學習一番。雖然說各位的語言風格或是所要表達的思想不盡與西澤相同,但對于邏輯推理以及巧妙布局設定方面,西澤的小說絕對是一個很好的范本。
  •      人格轉移殺人,反應論與實體論的紛爭,一場絞殺腦細胞的計算游戲。
      兇案現場的遺留特征以及相關線索一一論述,提供對等的信息,讓作者與讀者展開高智商的破案競賽,此時兩者屬于平行關系,或者設計一個驚天詭計,賦予其枝葉,使其據有可看性,但此時讀者更多的是作壁上觀,靜待一出好戲或爛戲上演,是客主關系。西澤的科幻推理也許也屬于這一范疇,但更注重邏輯的論證。
       讀的第三本西澤的書,發(fā)現其有一個手法,屢試不爽,略顯審美疲勞,但還是上了三次當,涉及泄底,不予展開分析。人格轉移,是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有跡可循,當我還在費力的計算變化的時候,誰的身體與誰的人格結合,但很快就敗下陣來。因為其中的變因完全掌握在作者手里,安排誰死去,跳過誰,轉移時間的選擇,都是以作者的意志為轉移,都是讀者無法計算的,所以讀者往往注定是輸家。但此書依舊值得推薦是由于最后兩章。就如說京極堂前面一大段的觀點灌輸是為后面的推理服務,那么此文前面以一些鋪墊到最后派上用場,天衣無縫成為后面的推理的佐證,使其得以成立,所謂處處有玄機,步步有殺意指的就是這里,是處心積慮的后果。懸念的設置也別有看頭,當美女掐上“我”的脖子的時候,迫不及待的翻看下去,當以為故事可以在這里收尾的時候,想不到后面還有逆轉在末尾。此書確實值得一讀,越過層巒疊嶂的文本,到達謎底的彼岸,著實舒暢。
      
  •     其實掌握規(guī)律后也不是那么亂,除了大亂斗那里····
      
      頭腦鍛煉很充分····=_,=
      
      雖然早就感覺出結局的部分面貌,不過作者還是收的很好。
  •      故事背景設定在美國加州某處的地下,隱藏著外星人建造的裝置“兌換圓”。六名速食店的男女因為地震逃進了人格轉換實驗設施中,六人的人格與肉體之間被互相轉換,而在被稱為“化裝舞會”的轉換的過程中發(fā)生了殺人事件,在保證自己肉體和人格不被殺害的情況下還要找出真兇。
      
       如果說伊坂的小說是"超現實",東野的是"現實",那么西澤保彥的小說就是"異世界".這種科幻的故事背景下,西澤會把整篇小說設定為一個游戲,在進行游戲之前,他會進行相關說明,豐富游戲系統(tǒng)為了使游戲更加有趣,讓看起來不合理設定合理化。你所做的,就是跟隨他的游戲設定進入他的異世界。
      
       讀西澤的小說決不會沉悶,即使是殺戮也會一改低迷氣氛,讓人感覺很輕松。主角以詼諧的態(tài)度,精力充沛地去解開迷團。這就是所謂容易讓人親近的安樂特質。
      
       這本《人格轉移》與《死了七次的男人》相比要復雜一些,盡管本書缺點也不少,前半部分的解說過于冗長,攙雜了部分無關緊要的話題,許多人認為西澤文筆像小孩子,這在里面幾個人的吵架完全體現了出來,大部分吵架的動機都頗為幼稚,一群廢話的爭吵,竟讓我回憶起童年時光。本書還說了一些如心理實體論和反應論等,再怎么解釋,這也是西澤科幻出來的。這些都無關緊要,西澤所擅長的是逆轉,一些奇怪的突發(fā)事件不斷讓人有毛骨悚然之感,經常以“似乎忘記重要環(huán)節(jié)”這句話來吊人胃口,這種手法是相當有成效的。此外,書中所出現的很猥瑣的動機也只能被西澤想的出來。西澤是想將迷團的復雜化發(fā)揮到極限,但讀完后這本書整體感覺不如7死男震撼,也許是因為故事本身就比較復雜以至于很難收場,即使是這樣,寫出這本書的西澤已經很強大了。本想打四星,但還是被最后說的一句話給驚喜了一下,這就是所謂最圓滿的“逆轉”吧。
  •     西澤保彥的書,不會帶上沉重的氣息,就算是寫殺人案,也會讓你享受輕松的快感。從打開書第一頁起,這種輕松的感覺就一直伴隨到閱讀完畢。當然,這本《人格轉移殺人》還不如《死了七次的男人》那么輕松,原因在于人格轉移的那部分,看著比較費力,要在腦子里想好幾次才能弄清故事脈絡。但這只是一點點的不適感,無礙大局。
      而西澤的科幻推理,在我看來,更像是科幻設定+邏輯分析的混合體。邏輯推演存在的區(qū)域,并不僅限于現實生活中。在奇妙的新設定,新世界觀下,完全有可能產生新的邏輯推演。這么做還有一個好處,可以給讀者帶來新鮮感。畢竟現實中的邏輯推演已經被很多人寫過,就讀者來說,要再產生新鮮感很困難。而推理小說并非一定要依附在現實的大樹上,我們完全有可能自己重新再種一株樹,科幻推理就是可以在樹與樹之間自由跳躍的小松鼠。
      不過,這里把科幻推理比作小松鼠,還有另外一層含義。每株樹都是一個世界,如果說要展示每株樹各自的形態(tài),恐怕還是科幻小說更合適一些。而對科幻推理來說,既然采用了新設定,那在小說解謎的關鍵部分,理所應當地應該把詭計和新設定掛鉤,否則,采用新設定的必要性便會受到大大的質疑。而大多數推理小說會有一個比較意外的結局(至少很多作者主觀上想做到意外性),就是說,科幻推理既需要花很多篇幅來介紹小說采用的新設定,讓讀者接受這種新設定;同時又要給小說盡可能留下伏筆,待到謎底揭開的時候又要給人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印象。實話說,這種小說的寫作難度更高,因為一提到新設定,讀者必定會在新設定的方面留一個心眼,那么,結局被讀者搶先推演出來的可能性就很高,作品就很容易喪失意外性。太過注重新設定下的邏輯推理,新世界就很難與現實世界并駕齊驅??苹猛评磉@只小松鼠,雖然可以自由在樹與樹之間跳躍,但每一次都是匆匆而過,因為新設定用過一次之后,就沒有新鮮感了。
      而科幻推理還存在另一個易被人詬病的因素:純粹為邏輯需要而采用新設定很有可能脫離現實。雖說科幻本身就是就要超越現實,但超越得太過分,那就不是科幻,而是奇幻,甚至是YY。坦率地說,本書的設定就讓人感到一種不協調之感,把人格轉移這種設定的來龍去脈完全推到虛無縹緲的外星人身上,這種作法著實有些不負責任。而且,故事的所有外圍設定(比如將他們單獨留下兩天)都只有略顯牽強的解釋,所以這本書歸根結底,只是技術層面上的推理小說。
      當然,我們也不能排除科幻推理這只小松鼠最后成長為巨獸的可能性(或許已經有這樣的小說,我閱讀面窄,暫時沒看到)。對成熟的科幻推理來說,新世界必然要采用新設定,新設定必然要用到邏輯推演過程中,而邏輯推演又必然要反映這個新世界的新設定對人們的影響;就是說,成熟的科幻推理,應當具有新設定+邏輯推演+人性刻畫三位一體的必然性。這樣才算是把科幻+推理+文學通過新設定完美串聯起來的集大成之作。
      
  •     第一次看完,覺得這本書很有趣
        第二次看完,是在看完《姑獲鳥之夏》之后,想了很多!
        重點是人格!
        人格到底是什么?
        我想看過這兩本書的人有兩種,
        1,人格是靈魂!是可以轉換的
        2,人格是思維!是經驗記憶的累積
        這本書是用了第一個。
        具體是什么意思?您還是自己去看吧!
        另外,強烈推薦你看完之后在去看《姑獲鳥之夏》。
        因為,科學與迷信的碰撞是相當的有趣!
  •     有一天出現了那樣一個機器,將書中角色的肉身與人格一分為二,并且如書名所示,人格在不同肉身之間轉移.書中由于地震避難躲入第二都市的角色們,依據一定規(guī)則--人格依次以順時針方向輪轉,這種輪轉永不停歇,只有當只剩下自己的肉身與人格時才會停止.
      相比起<死了七次的男人>,這部作品的復雜度更強,更搞腦子,要將肉身與內在的并非自己的人格對應起來比較難以習慣,但隨著作品的進展,便漸漸會掌握作者這種奇妙的設定.
      本作的重點是,在六人的人格轉移過程中發(fā)生了連續(xù)殺人事件,一夜間,只剩下男女兩位主角的肉身與人格--肉身被殺時,其內在人格無論是誰,都會隨之消亡---而解謎的重點是在殺手死亡之后,來破解到底是誰的人格導演了這場謀殺以及其動機.
      在這部分的解謎中,西澤演繹的十分華麗,最后的真相也令人驚詫,如果花時間細心閱讀,不要恐懼于復雜的人格轉換過程的辨識,應該會感到比<死了七次的男人>更美好的閱讀感覺.
      這部作品閱讀之初便要有不會十分輕松的心理準備,但如果你有這個耐心,一定會發(fā)現這是一本了不起的本格類杰作.
      看了西澤保彥兩部作品,發(fā)覺將本格推理的核心包裹上科幻小說的外衣之后,變得十分自由與有趣.也就是小說本身不再如一般推理小說那樣解答who done it?how
       done it(包括when done it ;by what to done it)?why done it 的謎題了。
      無論是《死了七次的男人》還是《人格轉移殺人》中,都有如艾西莫夫的《機器人》系列中那樣有一個標準的規(guī)則設置,《死了七次的男人》中是一旦進入循環(huán)期,重復的事件便要連續(xù)出現七天(輪);《人格轉移殺人》則是人格在肉身中的轉移順序規(guī)則;如果沒有這種規(guī)則,或者規(guī)則無法被固定不變,那么就沒有辦法進行推理,所以可以說,科幻推理本身并非異想天開的,在科幻世界中設定的恒久不變的規(guī)則(真理),一旦這樣的規(guī)則發(fā)生變化——也就會如同非科幻的推理小說那樣,是出現了絕對不可能發(fā)生的現象。至于是什么導致這樣的規(guī)則發(fā)生變異,就是要讀者進行推理的了。
      而《死了七次的男人》中外公在第一輪中存活,在第二輪已降的后幾輪中居然屢屢被殺;《人格轉移殺人》中出現的與原本轉移順序不同的場面以及因之進行分析卻得不到合理解釋;這樣的異常于核心規(guī)則的場面出現,正是讀者諸君需要留意并思索其成因的,當然如果導致這樣場面出現的成因是在讀者能力范圍之外的,或者作者故意隱藏未告知的新技術新科技,也就無法將這樣的作品與合格的推理作品等同了,那樣一來,非但不是公平的推理小說,連公平的科幻小說也算不上。
      
      另外,有一個感悟,可能也是小小的泄底吧,如同<死了七次的男人>,西澤保彥還真是十分喜歡七這個數字.
      
  •   西澤的風格獨特之處就在於大多數殺人動機都產生自人物扭曲的性格,不過故事開始前會給你一定的提示。指紋證物之類等等甚少會提及和利用。
  •   我覺得單就推理而言這篇小說其實是挺靠不住的,或者說不靠譜么。它新奇的地方在于科幻的設定和推理元素想結合,加上孤島生存的模式,很吸引人,而且輕小說的敘述風格清新活潑,帶點冷幽默,所以讀起來會覺得還蠻爽快的。但是老實說,如果作者給出的解答就是唯一解的話,這篇小說能留給人的回味空間不大
  •   關鍵情節(jié)的遮掩是必要的,并沒有不公平之處,個人認為必要條件都已經給出了。從動機出發(fā)來倒推其他線索的話其實可以得出真相的,不過這個方法對讀者的感性程度有一定要求,也可以說是對偏理性的讀者不公平。
  •   其實對于推理出真相倒是無大礙 只是如此科幻的設定容易帶來意想不到的硬傷倒是真的 要是較真的讀者就要受傷了
  •   我看了挺久了,敢問硬傷是?
  •   咦,我沒說有硬傷啊……
    他在后記里說——的確未曾言明“人格交換一旦成立,同一組人之中無法再加入其他人格”……所以的確存在一個這幫人被弄出去的時候可能得采取些非常手段以防救援者亂入的疑惑:)
  •   真有畫…大半夜的在床上各種畫、、、最后才發(fā)現自己忽略了關鍵信息
  •   個人覺得人格轉移的作用還沒發(fā)揮到最大,事件的推理其實還是按照正常邏輯進行,要是能有些符合人格轉移的特別的推理邏輯那就更完美了。
  •   你記得真牢哇~
  •   兩年前印象還深點,現在早忘得差不多了……冏
  •   剛剛開始看的時候就覺得亞蘭會認錯人很怪,當時覺得賈桂琳是雙重人格。交換實際是在6個人7個人格中進行的,不過畫了半天也沒弄明白。看到最后覺得作者給的解釋好像是在騙人。。。
  •   是吧是吧^^ 我也覺得認錯人有點別扭,結果書里好像到最后也沒給出解釋……
    還有“說是避難所,其實里面根本沒有糧食……”那句話,越想越覺得違和|||| 他要是沒進去過他怎么知道的。
  •   6個人對應7個人格…… 有意思。。。。
    但是是不是賈桂琳的兩個人格不能同時存在啊…… (也就是說到頭來每一具體時刻仍然是6個人和6個人格?)
  •   當時那個法國人認錯時我猜有兩種可能,一種是賈桂琳多重人格,另一種是,賈桂琳曾經做過人格交換,所以他/她不記得自己的從前。
  •   啊。。。。有道理…… 確實,可能她不是不承認,而是根本不知道啊……
    不過那個和他/她進行人格交換的人也真是。。不把這事告訴他/她=_,=
    總之這個賈桂琳疑點太多XD
  •   當時猜有人惡意交換人格,比如之前都是絕癥的實驗者,與人交換人格后留在健康的身體里,這樣身體本身的人格怎么辦?“作”掉,以阻止化妝舞會,所以“賈桂琳”也就不知道曾經的賈桂琳的生活了(看了你說的,又開始懷疑“賈桂琳”與“巴比”兩個人都是曾經的交換者,他們合作進行我上面說的勾當),呵呵,都是亂猜,看到最后,作者都沒驗證。雖然如此,讀下來任然覺得很有樂趣。我是從解體諸因開始接觸他的,其中有一因在后來的故事中又推翻了重新推理,很意外。后來看了《死了七次的男人》覺得好像也有另一種解釋,呵呵,然后看了這個和《她死去的那個夜晚》很不錯的閱讀體驗,聽說還有一本《麥酒家的冒險》,一直找不到啊,痛苦,有誰有電子版呀~
  •   啤酒之家我買的紙書,沒見過電子版…… 完美無缺的名偵探倒是有哈哈。也非常好看噠,不知你看過沒~
    有意思,有意思。。。。就是說「賈桂琳」其實是個以前患絕癥的路人。。。哈哈哈哈。。 有意思~~~~~~
    能找到在讀西澤的時候同樣喜歡鉆牛角尖的人,真開心?。。篋
  •   …………書的后面有說明啊,賈桂琳和亞蘭父親的情婦長得很像,所以亞蘭就認錯了人。
    我曾經想過賈桂琳的人格可能被殺了,但是后來她的表現完全顯示出她體內就是她自己的人格,所以我的推理失敗了。沒想到lz還有這樣的解答啊,佩服。
    書中有一個小問題,在三個人的打斗中,那個誰拿著啤酒瓶,噴出來的瓶塞把哈尼給殺死了。但是拿著瓶子去打人時,瓶口不是對著自己的嗎?明顯有問題啊
  •   就是因為解釋為誤認為情婦才覺得牽強。“誤認“也可能是誤判,并非誤認,而是認對了,對方不承認,又或者對方換了人格。我記得這個作者的另一本書(好像是解體諸因)就全盤否定了自己前面給出的推理。其實都是我自己瞎猜的,只是想,假如推理小說主角不是偵探,他以一個普通人的角度作出了一個推理,乍看合理,實則這個推理掉進了作者設好的圈套,正確的推理留在故事之外,讓讀者自己去作,這樣的小說會不會更有的回味?
  •   昨天剛讀完這本書,也覺得最后的結局有點過于溫馨,像假的一樣,因為作者在鮑比和杰奎琳身上很多伏筆最后都沒有用到,所以和樓主一樣,也在想也許還有別的解釋
    不過剛分析了一下樓主的推理,覺得開始就錯了呢,樓主假設在第一次交換后,亞蘭(杰奎琳)就被殺了,但是后面有哈尼(杰奎琳)和杰奎琳(江利夫)搬運亞蘭的身體到6號屋的情節(jié),姑且不論當時哈尼身體里是不是杰奎琳,但亞蘭的身體當時還是完好的,所以樓主的推論可能在這里出了紕漏
    至于真相,我覺得這篇小說大概真的沒有給出,它給出的就是種種可能性,而推出這些可能性的人還是最終的幸存者,他們有自己的立場,看問題也可能發(fā)生偏差。就像江利夫這個敘述者,通篇來看,也是有一些可疑之處。他開頭時候被女朋友甩了,狀態(tài)很不穩(wěn)定,那么有沒有可能,在他看到綾子和杰奎琳的時候,會產生殺意呢,這個真的不好說。
    相對于種種可能性,文章給出的確實證據實在是太少了,比如人格交換開始,說綾子可能在阿蘭的身體里,并把自己的身體給殺了,給出的只有江利夫的片面之詞,而且就一句話“我的同伴呢‘,就憑這一句話能確定什么呢
    所以我想來想去,人格轉移雖然很繞,但只是障眼法,這篇小說的確還挺精彩的,但推理的部分,并沒有太多實證支撐,最后給出的解釋也只是較為合理的一個可能性,所以像有些人說的,推理的部分可能是有點弱
  •   哇呀!謝謝樓上的意見!可是我已經把這本書的情節(jié)忘得差不多了,TwT真抱歉。。。等有機會再重溫一下吧。。。
  •   額。。。根據化裝舞會的順序。我畫的只有三種結果。最后在哈尼身體里的要么是巴比,要么是亞蘭,要么是哈尼。綾子的死肯定有其用意,果然還是忽略了。
  •   貌似不錯呀 回頭看看
  •   這是一部純粹為了推理而寫的推理小說~沒什么深層次的內涵么好像
    歐陽兄是讀的電子版么。。
  •   歐陽兄是讀的電子版么。。
    同問
  •   目前還沒有電子版
  •   據說N早就有了電子版~~
  •   電子版的有啊
    http://book918.cn/soft/sort08/down-7164.html這就有下的
  •   強烈建議春哥(LZ)。。。好好寫一篇姑獲鳥的評論,說說這本書到底好在哪里。。。
    我只是對那個令人發(fā)指的密室消失的詭計解釋有點印象
    (注:令人發(fā)指不是褒義也不是貶義,就是這個詭計等于沒有,無聊到令人發(fā)指的意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