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3-3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作者:趙秉志
內容概要
《刑法論叢》第33卷共載文23篇,內容涵括中國刑法學、外國刑法學、比較刑法、國際刑法學、區(qū)際刑法學、犯罪學與刑事政策等刑法學諸多領域。
趙秉志主編的《刑法論叢(2013年第1卷第33卷)》特設“死刑專欄”,收錄了4篇文章。姜濤副教授在論文“死刑制度改革與文化守成改造”中主張中國應努力建構一種全面保障人性尊嚴的死刑文化,實現中國傳統(tǒng)死刑文化更新,從而為中國死刑制度改革提供合法性支撐。李風鳴博士的“過去的喧囂與回響:民國死刑存廢問題的論爭”一文回顧了中華民國時期的死刑研究,并提出了值得當今參考借鑒的看法。西班牙學者LuisArroyoZapatero教授研討了“致力于死刑在全球的正式廢除”問題。王水明教授在其論文“美、加死刑引渡發(fā)展路徑之考察”中,研究了美、加死刑引渡的立場變化,并對美國的死刑引渡立場進行了一定的批判。
《刑法論叢(2013年第1卷第33卷)》的其他欄目收錄了下面一些優(yōu)秀成果:
歐錦雄教授撰文“犯罪構成體系的平面化與位階化”,與陳興良教授近期的觀點進行商榷,認為德日三階層體系的階層劃分并不科學,而我國平面化四要件體系符合犯罪認定的司法邏輯,且主張借鑒德日三階層體系的合理方法,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犯罪構成階層體系。
陳志軍博士在其論文“對向犯研究”中提出,中國刑法不能機械地照搬德日對向犯理論,而只能立足中國的共同犯罪理論和立法,吸收其中與中國的理論和立法相契合的部分。
日本早稻田大學曾根威彥教授的“日本刑法理論的發(fā)展動向”一文指出,“二戰(zhàn)”后,日本刑法學在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的共識之下,產生了形式犯罪論和實質犯罪論、行為無價值和結果無價值的學說爭鳴,構成當代日本刑法學發(fā)展的基本圖譜。時延安博士在其論文“大陸與臺灣違法論之比較研究”中,以違法性的本質為中心對海峽兩岸的違法論進行了比較研究,試圖在兩者之間建立對應和溝通關系,并明確提出,社會危害性理論與實質的違法性理論在內涵和功效上具有相當的一致性。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