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法視野下的民事公益訴訟

出版時間:2011-9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作者:潘申明  頁數:383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本書采用歷史考察,比較,實證和功能分析的方法對民事公益訴訟進行了系統(tǒng)研究。不儀對公共利益,公益訴訟案件范圍和民事公益訴訟模式展開了深入探討,而且對其他國家和地區(qū)典型的民事公益訴訟類型進行了全面的比較法考察。并基于我國立法現(xiàn)狀和司法實踐,結合比較法經驗,對我國民事公益訴訟制度的建構提出了相對科學、合理的設想。作者立足國內,放眼世界,考察歷史,關注現(xiàn)實。全書匯集了不少國內補白的資料,很多觀點令人耳目一新,可作為學界和司法實務部門研究國內民事公益訴訟的參考書。

作者簡介

潘申明,法學博士,現(xiàn)為浙江省寧波市北侖區(qū)人民檢察院檢察委員會專職委員,全國檢察理論人才,浙江省檢察業(yè)務專家,寧波大學法學院兼職教授,碩士生導師。

書籍目錄

導言
一、問題的產生與選題的意義
二、國內研究狀況與文獻綜述
三、研究方法
四、本書架構與主要觀點
五、創(chuàng)新之處與突出價值
第一篇 民事公益訴訟基本范疇研究
 第一章 民事公益訴訟制度概論
  第一節(jié) 民事公益訴訟對傳統(tǒng)民事訴訟理論的突破與應對
   一、民事公益訴訟概述
   二、民事公益訴訟對傳統(tǒng)民事訴訟當事人適格理論的突破與應對
   三、民事公益訴訟對傳統(tǒng)民事訴訟既判力理論的突破與應對
  第二節(jié) 我國確立民事公益訴訟制度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一、我國民事公益訴訟制度缺失的原因分析
  二、我國確立民事公益訴訟制度的必要性考察
  三、我國確立民事公益訴訟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本章小結
……
第二篇 比較法視野下的民事公益訴訟制度
第三篇 我國民事公益制度的建構
附錄
參考文獻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插圖:馬德普教授認為,公共利益應從四個層面上去分析。第一個層面,也就是最基礎的層面,應該是共同體的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發(fā)展之所以是最基礎的公共利益,是因為生產力的破壞必將導致大多數人的利益受到損害,只有生產力不斷得到發(fā)展,大多數社會成員或每一社會成員的利益才有可能得到多多少少的改善,并且第二個層面的公共利益才有可能得到發(fā)展。第二個層面的公共利益,就是每個社會成員都有可能受益的公共物品的生產。具體來說,它包括公共安全、公共秩序、公共衛(wèi)生、公共教育、公共文化、公共福利、基礎設施、生態(tài)環(huán)境等。第三個層面是社會每個成員正當權利和自由的保障。個人的權利和自由表面上看來似乎純屬個人的利益,但是由于它是每一個人重大利益之所在,是每個人共同的基本需要。因此,平等地保障每個人的這些基本需要,理應屬于公共利益的范疇。第四個層面是合理化的公共制度,包括政治、經濟、文化、法律等方面的制度規(guī)范。第四個層面具有較多的工具價值性質,但它卻是公共利益的集中表現(xiàn)。前三個方面的利益都有賴于它去保障,甚至有賴于它去創(chuàng)造。沒有合理化的公共制度,上述的利益都無法實現(xiàn);破壞那些合理的公共制度,也就必然損害公共利益。正如亨廷頓所指出的:“創(chuàng)造政治制度的能力,也就是創(chuàng)造公共利益的能力。”“公共利益就是公共制度的利益?!蹦敲?,究竟何為“公共利益”?在筆者看來,最樸素的社會觀念就是,由某特定主體觀之,“事不關己”的就是公共利益,某項利益具有“涉眾性”的可能就是公共利益?!笆虏魂P己”是從利益的性質看的,強調的是利益與某特定主體的“非法律上直接利害關系”(當然,這里的事不關己,并非于自己沒有任何關系,而是沒有法律上直接利害關系)。“涉眾性”其實是突出了公共利益的非專屬性或擴散性。從性質上看,“公共利益”就是與社會公眾普遍關聯(lián)的利益,可以是:1.一種從各私益中抽離或抽象出來的“共同利益”,這就是大陸法系認為人事訴訟中的有關社會成員主體資格身份、婚姻無效、禁治產宣告等屬于社會公益性質的原因。2.一種服務于不特定社會公眾、在消費上非競爭性、收益上非他性的利益,如公共設施、公共服務、公共交通等當然屬于公共利益。

編輯推薦

《比較法視野下的民事公益訴訟》是比較法文叢之一。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比較法視野下的民事公益訴訟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