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類學評論(第22輯)

出版時間:2012-6  出版社: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作者:王銘銘 主編  頁數(shù):317  字數(shù):300000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中國人類學評論》(第22輯)是由以王銘銘為首的人類學研究專家組成的學術委員會編撰的人類學批評文集,梳理過去25年中國人類學發(fā)展的成就及其存在的問題,反思當代中國的現(xiàn)狀問題,并對未來的人類學發(fā)展提出構想和展望。

作者簡介

  王銘銘,1962年生,1985至1987年廈門大學人類學系研究生,1992年6
月英國倫敦大學人類學博士畢業(yè)。1987年10月-1992年6月教委分派英國倫敦大學博士生,1992年6月-1994年10月英國倫敦城市大學聘任博士后,1993至1994年英國愛丁堡大學聘任博士后,1995年7月-1995年10月訪問學者(臺灣),現(xiàn)任教于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和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人類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心。著有《社會人類學與中國研究》(1997)、《逝去的繁榮》(1999)、《人類學是什么?》(2002)、《草根卡里斯瑪》(2002,合著)、《走在鄉(xiāng)土上》(2003)、《漂泊的洞察》(2003)等著作。

書籍目錄

主題論文 儀式音聲研究
按語  蕭梅
儀式音聲——信仰存在的一種方式  蕭梅
游走于道~巫之間的音聲人——以湘中冷水江市童關醮儀式音聲為例論音聲表述的人文特征  齊琨
秩序生存——在音聲中被建構與建構的陰陽鼓匠  吳凡
模式與表演——烏珠穆沁乃日儀式及其音樂表演  楊玉成
跨學科講壇——鄉(xiāng)土社會研究講座特輯
按語  趙旭東
“5·12”地震災后的文化遺產搶救與保護——政府行動與學者責任 潘守永
民俗符號及其象征體系  烏丙安
訪談
王賡武訪談錄——在全球化時代反思中國歷史  Alan Baumler(包安廉)[文]吳銀玲[譯]
譯文
葛蘭言教授的“中國文明”   丁文江[文]  顧薌譯 郭文儀[校]
研究札記
宗教救度團體的本土運動與全球擴展——以中國大陸、臺灣一貫道的嬗變?yōu)槔?陳進國
族群、移民與認同——以上海為例  巫達
序·跋
《文明起源:從原始群到部落社會》前言  張巖
述評
觀念歷程中的人類與自然世界——讀《人類與自然世界》  李如東
會議紀要
“儀式、宗教與認同的超越”學術研討會紀要  舒瑜
“婚與喪: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學術研討會紀要  顧超一
文化人類學席明納
人類學與中國  王銘銘
書評
《中國古代社會新研》  李宗侗著  夏希原評
《美術、神話與祭祀》  張光直著  吳銀玲評
《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   巫鴻著  何源遠評
《中國隱士與中國文化》  蔣星煜著  謝生金評
《芒市邊民的擺》  田汝康著  李飛評 …
《中國人類學評論》第13~21輯總目
稿約

章節(jié)摘錄

  在鄉(xiāng)民社會生活的禮儀實踐中,鄉(xiāng)禮與俗樂的結合成為必然。主動服禮的鄉(xiāng)野之民,在“禮”的規(guī)范下,以“克己復禮”的標準規(guī)范情感的宣泄,何時痛哭、何時歡笑、何時肅穆、何時喧鬧,都要符合禮制,這似乎不合人情、人性?!皹贰背蔀槿藗冞x擇宣泄情感的媒介。因此,我們可以看到一種人文現(xiàn)象,在漢族聚居地內,生活所用之禮,大同小異,都是以上述士紳階層建立起的道統(tǒng)觀念為基礎,制定出各類禮儀范式,只有增減之別,并無本質差異。然而在今天,這些似乎以同一底稿為藍本的眾多儀式中,所用之樂紛繁各異,融聽得見的與聽不見的、傳統(tǒng)曲牌與流行音樂、地方戲曲與西洋樂器等為一體,但若涉及音樂形態(tài)方面,則多選擇為當?shù)厝耸煜さ娘L格、曲調、旋律等要素??梢钥吹?,禮在消解地方感,樂則在強調地方感。筆者以為,這與音聲表述的人文特征相關,即儀式音聲的表述需為當?shù)厝恕奥牰?,才能達到通禮明俗的效果,方可擁有宣泄與交流情感的意義??梢哉f音聲是連接禮儀文明與俗人生活的紐帶,是禮儀實現(xiàn)教化鄉(xiāng)民的具體手段,是融合神圣與世俗的機制。因此,鄉(xiāng)野中的禮樂文明使村民遵服禮制道德的同時,也以地方音樂使其情感得到了宣泄與交流。(二)尋音救度 張光直曾言:“中國古代文明中的一個重大觀念,是把世界分成不同的層次,其中主要的便是‘天’和‘地’。不同層次之間的關系不是嚴密隔絕、彼此不相往來的。中國古代許多儀式、宗教思想和行為的很重要的任務,就是在這種世界的不同層次之間進行溝通?!彪m然張先生所言依據中國古代文明的諸多物質呈現(xiàn),但在現(xiàn)今鄉(xiāng)野民間的諸多禮俗儀式中,“天神”與“地人”的兩個層次以及其他層次之間的溝通、融合,仍是音聲表述的核心內容。民間信仰中,“三教(儒釋道)合一”普遍見于各類禮俗儀式的實踐中。對此,以往我們多以功利主義釋之,認為民眾的儀式行為關切信仰的成分較少,而關注儀式功效的心理頗多,如期盼以五個桔子達成十二個愿望,或認定能治病的就是真神等。筆者以為,這樣的解釋僅看到表面現(xiàn)象,而未深入中國人心。在中國人的理念中,“天人合一”占據核心地位,這在歷代圣賢的著作中均有論證?!疤烊撕弦弧敝v述的是“天道”與“人道”互相通達的觀念,而在鄉(xiāng)野村民的儀式實踐中,它又具體表現(xiàn)為“信仰”與“生活”的融合。若將“三教合一”放置于“天人合一”的觀念中來理解,則中國人的包容心表現(xiàn)于對天道廣博的理解,所謂在天的都是神;當老百姓將生老病死、婚喪冠祭這些“人道”瑣事都與“天道”信仰相融合,則天道之神是成全愿望、醫(yī)治疾病、佑福禳災的主事者,并成為百姓生活中的一部分。這里關涉到一個價值認定的觀念問題,猶如我們今天不會將去醫(yī)院都想請主任醫(yī)師而不是普通醫(yī)生看病視為“功利”一樣,因為這已成為日常生活價值觀的一部分。中國百姓信奉的民間信仰的確不同于基督教、天主教那樣追求精神層面的超越,中國人更多是將“信仰”視為“生活”的一部分,是要解決生活上的人道問題,以此作為向天靠攏和融合方式,所謂“人道”即“天道”。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中國人類學評論(第22輯)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條)

 
 

  •   王銘銘教授的書,每一句話里都滲透著思考,值得細細體會和思考,推薦。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