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4 出版社:經(jīng)濟管理出版社 作者: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案例研究中心 頁數(shù):229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在任何一個時代,都需要創(chuàng)新實踐和問學求真的精神。我們對待教育培訓事業(yè)也是如此,如何創(chuàng)新、如何求真都是關鍵點,而它也是一個試金石,考量著我們工作和生活中的智慧、態(tài)度和堅韌度。通過長時間的努力和磨煉,我們已經(jīng)播撒了許多善因,也希望在未來的道路上,隨時以不斷創(chuàng)新、致力問學的精神來要求和審視自身?!? 《播種未來》為“清華大學百年校慶”之一。
書籍目錄
尋夢之旅求索六記清華一香港大學碩士TMSP項目營銷模式初探淺談國際合作學位教育及其質量保障機制美麗邂逅的燦爛騰飛在清華無題尋找生命中那一米陽光我與RITS每一次成功又是新的起點與威爾士項目的點點滴滴工作隨筆與清華一威爾士一起成長的日子工作隨想三兩篇紫荊花開我和國際項目部的故事一路成長,放飛夢想隨筆五則教育貴在精神傳承我的清華歷程我的夢紫荊歲月播種希望,收獲未來
章節(jié)摘錄
實事求是也是學校領導的傳統(tǒng)作風。在清華擔任校長17年的梅貽琦先生,以“科學家的眼光和態(tài)度”,強調(diào)理性和紀律,主張以事實為出發(fā)點來辦學,注重求實研究的風氣,倡導“沉潛治學、樸實無華、不尚標榜、不尚宣傳、誠誠懇懇、實實在在地研究科學”;加上自身有著“寡言慎行,言必信,行必果”的風格,他這一任期對清華形成嚴謹求實的傳統(tǒng)有著深遠的影響?!? 在院系調(diào)整后的1952年12月,原來清華中文系學生、“一二·九”運動的領導者蔣南翔回到母校出任校長。他雖然已無法改變清華改為工科大學的局面,但他一面以大學是文化中心、不能只有現(xiàn)有專業(yè)的書籍為由“扣留”了30萬冊文科圖書;一面力拒蘇聯(lián)專家把清華辦成水土電專門學院的主張,從中國與清華的實際出發(fā),提出創(chuàng)建新技術專業(yè)、理工結合發(fā)展應用理科的意見。他尊重蘇聯(lián)專家的正確意見,加強了教學實踐環(huán)節(jié),還倡導開展“真刀真槍畢業(yè)設計”。這些都有益于學生面向實際、勇于實踐。在學校工作中,他經(jīng)常宣講“基層出政策”的道理,依據(jù)清華的實際決定工作方針。他主張繼承老清華的好傳統(tǒng),對于學蘇聯(lián),則強調(diào)要學習先進的東西,但不能照搬,同時還要學習英、美等國有用的東西。在“文化大革命”前夕面對極“左”思潮,他提出要把清華園的“圍墻”筑得再高一些,要開“萬人頂風船”。蔣南翔擔任校長14年,對清華形成良好的實事求是校風起了重要作用?!? 這種求實的傳統(tǒng)在一代代清華學子中得到傳承。1980年3月,由化72班提出的口號“從我做起,從現(xiàn)在做起”不僅在校內(nèi)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且在社會上得到了廣泛的認同。在新的歷史時期,清華把實事求是的作風表述為:“不唯書、不唯上、不唯他、不唯洋,只唯實,一切從實際出發(fā),按照客觀規(guī)律辦事。”相信有更多的清華人,會成為新一代的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實干家?!? 勇于求新 在清華大禮堂的南墻上方懸掛著一個匾額——“人文日新”,這是清華的校箴,體現(xiàn)了清華人的勇于求新、不斷求新的精神?!? “人文日新”可以理解為三層意思:其一是自身的文明要與日俱新;其二是通過自身的人文過程促進學術與事業(yè)的發(fā)展和學校的建設;其三是要肩負起化民成俗、改造社會、建設國家的責任。“人文日新”的著眼點在于“新”,在清華長期的教育實踐中,總是貫穿著對求新、創(chuàng)新的追求。清華國學院所遵循的“古今貫通,中西融會”的學術范式、王國維的“歷史新證”就是一種治學上的創(chuàng)新;20世紀三四十年代以朱自清為主任的中文系率先把新文學納入教學軌道,則是一種教育上的求新。這種求新精神在當今建設創(chuàng)新型社會的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 全國教育系統(tǒng)勞動模范、清華首屆突出貢獻獎獲得者黃克智院士是求新、創(chuàng)新的典范。黃老師50歲研究斷裂力學,60歲探索智能材料力學,70歲開拓應變梯度塑性理論,在75歲之后,開始納米力學的研究,現(xiàn)在他年近八旬仍然每天凌晨4時起身開始探索性工作。這種求新、創(chuàng)新的精神在清華人身上不斷傳承發(fā)揚。1982屆畢業(yè)生、水利部水資源研究所所長、年輕的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對此的體會是,“回顧20年的成長經(jīng)歷,使我最富有成就感的可以用兩個字概括,那就是‘創(chuàng)新’。一個人要取得成功,必須堅持服務祖國、服務人民,在求實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 追求卓越 “跳起來摘果子”正是對清華人向世界一流目標奮進的生動寫照。建設世界一流大學便是清華師生追求卓越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 清華在改為大學后一直堅持高標準。首任大學校長羅家倫堅持教育獨立和學術的高標準。他把延聘名師作為“大學校長第一個責任”。為了提高清華的教授水準,在原來55名教授中只發(fā)了18份聘書,同時把一大批學有專長的名教授請進學校,強化了追求高標準的氛圍。老清華“DoYourBest”(盡你所能)的口號深入人心?!? 自我激勵、追求卓越的心態(tài)在清華是很普遍的。朱自清先生是一位追求卓越的典范。他在1942年寫的《論自己》中說:“看得遠,想得開,把得穩(wěn),自己是世界的一環(huán),別脫了節(jié)才真算好……隨時隨地盡自己的一份兒往最好里做去。”后來在病重時體重不到39公斤的情況下,他仍然堅持講學、堅持讀書,還制訂了“每天輪流看一本英文書和中文書,利用休息時間讀詩的計劃”,做到了生命不息,耕耘不止。正是由于這種精神,他的人品和學問都受到廣泛的贊譽。吳良鏞院士在《與研究生談治學》一文中講的第一條就是要高標準要求,強調(diào)“取法乎上,僅得乎中”。許多新人初到清華工作時,也常常受到這種追求卓越的精神力量的推動。一位新調(diào)來的教授曾對我說,與清華人接觸,第一個感覺就是老師、學生心氣都很高。大家都以世界一流的名校作為參照系,做起事來便給自己施加了壓力,都特別能吃苦耐勞?! ?hellip;…
編輯推薦
國際項目部這本《播種未來》,書名很好。書中談到工作,談到學習和生活,談到克服困難,談到努力后的收獲。這些,都是在“播種未來”,用流行的語言叫“可持續(xù)發(fā)展”。這是本書的認識水平所在。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