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公害物品的管理

出版時間:2009-11  出版社:薛曉芃 世界知識出版社 (2009-11出版)  作者:薛曉芃  頁數(shù):264  

內容概要

  《國際公害物品的管理:以SARS和印度洋海嘯為例的分析》主要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理論建構,第二部分為案例分析。第一部分主要為解決文章在緒論部分提出的問題搭設理論框架,這一構建理論框架的工作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一章主要闡述國際公害物品的概念,分析國際公害物品不同于國際公共物品的特點,這也是提出國際公害物品概念的原因;第二章首先區(qū)分了全球治理和全球管理的概念,通過分析得出全球管理的概念更適合解決目前國際現(xiàn)實中存在的國際公害物品問題。隨后《國際公害物品的管理:以SARS和印度洋海嘯為例的分析》為如何管理國際公害物品提出可選策略,市場的途徑以及公共所有權的方式是經常被提及的做法,但無論何種方式的管理都需要依靠各國政府的職能才能發(fā)揮作用。因此在管理國際公害物品的框架中,政府、市場和國際組織的作用應該同時得到強調?! 〉诙糠质前咐治?,這一部分共分為四章:第三章重點考察國際社會管理SARS的過程,這一過程分別涉及中國政府的行為和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管理,在這一過程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中國出現(xiàn)了社會學習行為,這對SARS后中國在國際管理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中發(fā)揮積極的作用至關重要。在國際社會反思SARS的過程中,有學者對威斯特伐利亞公共衛(wèi)生體系的提出質疑,國際關系學界出現(xiàn)了建立“后威斯特伐利亞公共衛(wèi)生體系”的呼聲;在第三章的基礎上,第四章首先論述了“后威斯特伐利亞公共衛(wèi)生體系”的不可行性,以及如何建立后SARS時代的國際流行性疾病管理體系。本章還涉及了2009年流行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和國際社會面對新一輪流行性疾病的最初反應措施;第五章主要考察國際社會對印度洋海嘯的反應,國際社會的這種反應還稱不上是一種管理,因為反應缺乏統(tǒng)一的理念和指揮。這一章重點考察國際社會在救援印度洋海嘯過程中出現(xiàn)的形成管理的良好跡象以及仍然存在,但尚未解決的問題;第六章在第五章提出的救援印度洋海嘯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構建國際社會管理印度洋海嘯的建議。這一建議包括建立區(qū)域海嘯管理體系、國際海嘯協(xié)調管理體系、整合聯(lián)合國內部涉及自然災害的管理機構,以及各國政府的相應機構的建立和改善;最后,小結部分將簡要討論區(qū)域合作救災的障礙。

作者簡介

薛曉芃,遼寧遼陽人。1997-2004年,在沈陽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專業(yè)學習,獲文學學士和碩士學位。2004-2007年,在外交學院國際關系研究所師從宮少朋教授學習,獲法學博士學位?,F(xiàn)任大連外國語學院國際關系學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東亞區(qū)域合作”,“國際公害問題研究”等。發(fā)表的主要論文:“中國對東亞地區(qū)主義觀念的轉變”,《外交評論》2006年第3期,“國際公害物品的全球管理”,《外交評論》2007年第6期,“國際公害物品與國際減災合作”,《國際論壇》2009年第2期。

書籍目錄

緒論一、問題的提出及其重要意義二、本課題的研究現(xiàn)狀三、本書的基本框架第一章 國際公害物品的概念第一節(jié) 公共物品理論及其發(fā)展一、公共物品理論二、公共物品理論的發(fā)展第二節(jié) 國際公害物品概念的解析一、國際公害物品的公共性二、國際公害物品的有害性三、國際公害物品的國際性本章小結第二章 國際公害物品的管理第一節(jié) 全球治理與全球管理一、治理二、全球治理三、對全球治理理論的思考四、全球管理第二節(jié) 國際公害物品管理的可選途徑一、私有化和市場買賣二、公共所有權制度的管理方法三、政府的作用本章小結案例一國際流行性疾病的管理第三章 SARS的全球管理第一節(jié) 情況描述一、SARS在中國的出現(xiàn)與傳播二、SARS在中國境外的流行第二節(jié) SARS的全球管理一、中國政府對SARS的管理二、世界衛(wèi)生組織對SARS的管理第三節(jié) 國際社會在管理SARS過程中的進步與思考一、中國的學習與變化二、“后威斯特伐利亞”公共衛(wèi)生體系本章小結第四章 SARS后的反思第一節(jié) 后威斯特伐利亞公共衛(wèi)生體系是否可行一、后威斯特伐利亞公共衛(wèi)生體系是否動搖了“主權原則”?二、什么因素引起了國際公共衛(wèi)生管理體系的變化?第二節(jié) 構建后SARS時代國際流行性疾病管理體系一、國際流行性疾病管理體系二、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防控前景本章小結案例二國際海嘯類自然災害的管理第五章 印度洋海嘯的全球管理第一節(jié) 情況描述第二節(jié) 國際社會的救援行動一、呼吁和動員國際社會的緊急援助二、參與長期復原計劃三、聯(lián)合國的協(xié)調作用四、促進受災國政府與地方叛亂組織的和解第三節(jié) 印度洋海嘯預警機制的建立一、海嘯預警原理及印度洋海嘯前全球海嘯預警情況二、災害發(fā)生前印度洋地區(qū)國家的備災情況三、印度洋地區(qū)海嘯預警機制的建立和運行第四節(jié) 有待解決的問題一、組織文化和行為方式的沖突二、救援理念的沖突——救援還是救濟?三、聯(lián)合國協(xié)調能力的局限性本章小結第六章 印度洋海嘯后的思考第一節(jié) 國際印度洋海嘯救援中的問題根源第二節(jié) 構建有效的國際海嘯管理體系一、建立區(qū)域海嘯管理體系二、建立國際海嘯協(xié)調管理體系本章小結本書結語參考文獻致謝

章節(jié)摘錄

3.國際公害物品有哪些特性?4.什么是全球管理?什么是全球治理?為什么“全球管理”更適合解決國際公害物品問題?5.管理國際公害物品有哪些基本途徑?從國際公害物品的概念可知,國際公害物品的“外溢性”使國際社會在某一特定災難下相互依存。這種依存關系使國際公害物品無法憑借一國力量完全消除,需要國際合作共同減災。這也是國際公害物品之所以被稱為“公共”的原因之一。但是,盡管國際公害物品具有外溢性,使沒有參與制造公害物品的國家和地區(qū)也卷入其中,但其外溢性所波及的“命運共同者”①各有不同,因此,“國際公共”的含義與其說是整個國際社會相互依存,不如說是“命運共同者”間的相互依存。美國學者莫里西將這種依存關系定義為“被排除在一種國際公害物品影響之外的可能性”。②可見,“危險外溢”是國際公害物品概念的核心內涵。雖然“命運共同者”的范圍有區(qū)域性和全球性之分,國際公害物品的損害程度并無兩樣,通常都能夠引起一定國際關注、阻礙相關地區(qū)和國家可持續(xù)發(fā)展。這種損害至少會具有以下兩種特征之一:(一)影響社會發(fā)展。這種影響表現(xiàn)在破壞社會已經取得的發(fā)展成果,或阻礙社會向前發(fā)展的速度,使社會總價值降低等。影響社會發(fā)展包括影響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編輯推薦

《國際公害物品的管理:以SARS和印度洋海嘯為例的分析》由世界知識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國際公害物品的管理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