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11 出版社:浙江大學(xué)出版社 作者:徐永明 頁數(shù):290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宋濂是元末明初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和文學(xué)家,被譽為“明代開國文臣之首”,他的思想和著述對后世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
徐永明編著的《宋文憲公年譜》是關(guān)于宋濂的第一個年譜著作,1912年孫鏘又予補訂,故此書又稱朱興悌、戴殿江撰、孫鏘補輯《宋文憲公年譜》。本書比較詳盡地敘述記載他一生經(jīng)歷、著作、地位和影響,當以篇幅較多的年譜形式載體更為合適。本書給供相關(guān)專業(yè)人員參考使用。
作者簡介
徐永明,1967年生,浙江遂昌人。先后在麗水學(xué)院圖書館、浙江省圖書館古籍部、復(fù)旦大學(xué)博士后流動站工作。現(xiàn)為浙江大學(xué)人文學(xué)院教授。主要研究領(lǐng)域為中國古代文學(xué)和文獻學(xué)。著作有《元代至明初婺州作家群研究》(2005年)、《文臣之首一一宋濂傳》(2007年)。校點整理的古書有《陶宗儀集》(合著)、《鄭元祐占集》等。在《文學(xué)遺產(chǎn)》、《文史》、《浙江大學(xué)學(xué)報》等刊物上發(fā)表論文三十余篇。
書籍目錄
譜首
元武宗至大三年 庚戌(1310) 一歲
元武宗至大四年 辛亥(1311) 二歲
元仁宗皇慶元年 壬子(1312) 三歲
元仁宗皇慶二年 癸丑(1313) 四歲
元仁宗延祐元年 甲寅(1314) 五歲
元仁宗延祐二年 乙卯(1315) 六歲
元仁宗延祐三年 丙辰(1316) 七歲
元仁宗延祐四年 丁巳(1317) 八歲
元仁宗延祐五年 戊午(1318) 九歲
元仁宗延祜六年 己未(1319) 十歲
元仁宗延祜七年 庚申(1320) 十一歲
元英宗至治元年 辛酉(1321) 十二歲
元英宗至治二年 壬戌(1322) 十三歲
元英宗至治三年 癸亥(1323) 十四歲
元泰定帝泰定元年 甲子(1324) 十五歲
元泰定帝泰定二年 乙丑(1325) 十六歲
元泰定帝泰定三年 丙寅(1326) 十七歲
元泰定帝泰定四年 丁卯(1327) 十八歲
元泰定帝泰定五年 文宗天歷元年戊辰(1328) 十九歲
元文宗天歷二年 己巳(1329) 二十歲
元文宗天歷三年 元文宗至順元年 庚午(1330) 二十一歲
元文宗至順二年 辛未(1331) 二十二歲
元文宗至順三年 壬申(1332) 二十三歲
元順帝元統(tǒng)元年 癸酉(1333) 二十四歲
元順帝元統(tǒng)二年 甲戌(1334) 二十五歲
元順帝重紀至元元年 乙亥(1335) 二十六歲
元順帝至元二年 丙子(1336) 二十七歲
元順帝至元三年 丁丑(1337) 二十八歲
元順帝至元四年 戊寅(1338) 二十九歲
元順帝至元五年 己卯(1339) 三十歲
元順帝至元六年 庚辰(1340) 三十一歲
元順帝至正元年 辛巳(1341) 三十二歲
元順帝至正二年 壬午(1342) 三十三歲
元順帝至正三年 癸未(1343) 三十四歲
元順帝至正四年 甲申(1344) 三十五歲
元順帝至正五年 乙酉(1345) 三十六歲
元順帝至正六年 丙戌(1346) 三十七歲
元順帝至正七年 丁亥(1347) 三十八歲
元順帝至正八年 戊子(1348) 三十九歲
元順帝至正九年 己丑(1349) 四十歲
元順帝至正十年 庚寅(1350) 四十一歲
元順帝至正十一年 辛卯(1351) 四十二歲
元順帝至正十二年 壬辰(1352) 四十三歲
元順帝至正十三年 癸巳(1353) 四十四歲
元順帝至正十四年 甲午(1354) 四十五歲
元順帝至正十五年 乙未(1355) 四十六歲
元順帝至正十六年 丙申(1356) 四十七歲
元順帝至正十七年 丁酉(1357) 四十八歲
元順帝至正十八年 戊戌(1358) 四十九歲
元順帝至正十九年 己亥(1359) 五十歲
元順帝至正二十年 庚子(1360) 五十一歲
元順帝至正二十一年 辛丑(1361) 五十二歲
元順帝至正二十二年 壬寅(1362) 五十三歲
元順帝至正二十三年 癸卯(1363) 五十四歲
元順帝至正二十四年 甲辰(1364) 五十五歲
元順帝至正二十五年 乙巳(1365) 五十六歲
元順帝至正二十六年 丙午(1366) 五十七歲
元順帝至正二十七年 丁未(1367) 五十八歲
元順帝至正二十八年 明太祖洪武元年戊申(1368) 五十九歲
明太祖洪武二年 己酉(1369) 六十歲
明太祖洪武三年 庚戌(1370) 六十一歲
明太祖洪武四年 辛亥(1371) 六十二歲
明太祖洪武五年 壬子(1372) 六十三歲
明太祖洪武六年 癸丑(1373) 六十四歲
明太祖洪武七年 甲寅(1374) 六十五歲
明太祖洪武八年 乙卯(1375) 六十六歲
明太祖洪武九年 丙辰(1376) 六十七歲
明太祖洪武十年 丁巳(1377) 六十八歲
明太祖洪武十一年 戊午(1378) 六十九歲
明太祖洪武十二年 己未(1379) 七十歲
明太祖洪武十三年 庚申(1380) 七十一歲
明太祖洪武十四年 辛酉(1381) 七十二歲
參考書目
附錄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版權(quán)頁: 浦陽壤地輿睦境接,居民震驚,多扶挈耄倪走傍縣。予亦遣妻孥入勾無山,獨留未行。日坐環(huán)堵中,塊然無所為,乃因舊所記憶者,作《諸子辯》十通,九家者流頗具有焉。孔子門人之書,宜尊而別之,今亦俯就其列者,欲備儒家言也。始之以《鬻子》而終之以周、程者,欲讀者有所歸宿也。其中疏剔觚排,亦竊自謂有一發(fā)之見。第以家當屢徙之馀,書無片牘可以稽質(zhì),不能必其無矛盾也。夏六月壬午,僅克脫稿。越三日己酉,而浦陽陷矣,余遂竭蹙趨勾無。驚悸稍定,俾仲子璐錄之如右。嗚呼!九家之徒,競以立異相高,莫甚于衰周之世。言之中道者,則吾圣賢之所已具,其悖義而傷教者,固不必存之以欺世也。于戲!邪說之害人慘于刀劍,虐于烈火,世有任斯文之寄者,尚忍思淬其鋒而膏其焰乎。予生也賤,不得信其所欲為之志。既各為之辨,復(fù)識其私于卷末。學(xué)孔氏者,其或有同予一噘者夫。秋七月丁酉朔,金華宋濂記?!?《鑾坡前集》卷七《送許時用還越中序》(P484):“曾未幾何,金華陷于兵,士大夫螻蟻走,唯流子里為樂土,亟挈妻孥避焉。流子里隸諸暨,地在嵊之東南,僅數(shù)舍即至。濂時苦心多畏,而土著民往往凌虐流寓者,白日未盡墜,輒翳行林坳,抄其囊橐物,甚者或至殺人,……” 《芝園前集》卷四《亡友陳宅之墓銘》(P1225):“至正戊戌,濂避兵徵君(吳宗元)家,已而遷宅之之西軒。濂攜室人賈專及仲子璐、長孫慎,三世為四人爾,心膽戰(zhàn)掉,若喪家之犬。宅之煦嫗而軫存之,視濂猶弟兄,遇瑤與慎有若子孫,宅之內(nèi)子蔣夫人亦視專如妯娌然。濂安之,百里之外忘其流離顛沛之苦者,宅之夫婦力也?!?《芝園前集》卷四《故筠西吳府君墓碑》(P1227):“濂也不敏,頗獲拜床下,與聞緒論,及東出逃難,又蒙授館致餼,如忘年交。”《芝園后集》卷一《蘿山遷居志》(P1356):“十八年戊戌六月十八日,國兵取浦江,遂避人諸暨?!?/pre>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