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話語研究3

出版時間:2010-6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作者:施旭 主編  頁數(shù):108  

內容概要

我們應該認識到,宇宙、人類、社會是在不斷變化的;所以,我們話語研究的問題意識框架不能封閉或停滯,而必須具有高度的歷史敏感性和開拓性,以使我們的研究能更針對現(xiàn)實、駕馭現(xiàn)實、改變現(xiàn)實。     本書收錄了中國經濟新聞的“發(fā)展”與“投資”迷思——以房產新聞為例、復調文論——中西文論對話、從荀子的《正名》看中國的傳統(tǒng)語言文化定位、從當代民謠看中國大眾話語等研究成果。

書籍目錄

中國經濟新聞的“發(fā)展”與“投資”迷思——以房產新聞為例復調文論——中西文論對話從荀子的《正名》看中國的傳統(tǒng)語言文化定位從當代民謠看中國大眾話語漢語語篇賴以生存的賦比興試析法庭審判話語的互文性漢語課堂教學話語分析流行文化語境下網絡符號精英的超鏈接話語標記書評  西方修辭學發(fā)展敘事的“跨文化語境重構”——解讀劉亞猛教授的《西方修辭學史》  線性敘事在當代——閱讀《重估線性敘事的價值:以小說與影視劇為例》

章節(jié)摘錄

  兩千多年前我國的先秦與古希臘,不同的文化定位,于科學理念的建立有著偌大的差度。諸子百家沒有經歷自然科學經驗的鋪墊,將“經世濟民”既當作出發(fā)點又當作所有努力的全部內容,那么,真正能達至目的的途徑與方法就只剩下個“文治教化”。事實上,自然與社會,對于人類社會的認識追求來說,對于科學來說,是不可分割的。特別是對于自然界的分析,能夠培養(yǎng)起唯物主義的認識起點,對象結構組織的客觀性和規(guī)律也可以增進人們認識的有序性和思維的邏輯性,對于科學精神的塑造有著不可逾越的價值。在古希臘不太長的歷史時間里邊,即經歷了本體論到主體論的轉變,進而提升到哲學層面,這里邊即透現(xiàn)了理性認識的合理過程。先秦的思想家們,定位不確,看起來格調崇高,如《呂氏春秋.察微》中說:“使治亂存亡若高山之與深溪,若白堊之與黑漆,則無所用智,雖愚猶可矣。且治亂存亡則不然,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見、如可不見。故智士賢者相與積心愁慮以求之,猶尚有管叔、蔡叔之事與東夷八國不聽之謀。故治亂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則大物不過矣。”放棄對客觀事物認識的追尋,這對民族科學意識的鑄造、嚴謹思維形式的歷練則有著極大的負效應。當然,這其中也有值得重視的科學意識的閃現(xiàn)。如墨子,其著述《墨經》就以定義的嚴謹和分辨的清晰,完全可以說已經呈現(xiàn)出科學的曙光??墒钦紊系臓帍姸泛?,儒道法三家的圍剿,人們普遍的功利性,很快便使它沒了存在的可能性。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當代中國話語研究3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條)

 
 

  •   有一些文章不錯,另一些一般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