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文事

出版時間:2009年6月  出版社: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余斌  頁數:256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當年文事》的絕大部分都是關于現代文壇的種種,不知為何,那個年代一直令作者神往。在某種程度上,這本書對“事跡”與“心跡”的探尋也是對那個時代的遙想,所以多多少少,也有些個人的“心跡”混在里面。要說這里也有什么學術上的企圖,則是想摸摸文學史的邊邊角角,一些邊緣的東西,藉個別的“事跡”與“心跡”去多角度地感知作家作品和那段歷史,并引發(fā)一些多少帶有普遍意義的思考,后者也是書中“升華”出諸多議論的原因。

作者簡介

  余斌,1960年生于南京。1978至1989年就讀于南京大學中文系。著有《張愛玲傳》、《字里行間》、《周作人》等書。

書籍目錄

魯迅與廣告魯迅的書賬“同路人”茅盾茅盾小說中的性描寫茅盾與莫泊?!妒舜骸返难排c俗張愛玲與林語堂“白話邪宗”姚穎與《京話》徐訐與他的現代鬼故事“詩人”邵洵美《續(xù)結婚十年》“索隱”石揮的小說林語堂的“加、減、乘、除”“妾身未分明”《大地》風波西南聯大·大觀園·鹿橋《未央歌》與古典小說的文人傳統(tǒng)初期白話文傳記文學的兩途序跋之類從“新格拉布街”想到“亭子間”“三底門答爾”勞動者的形象記憶的修正沒“戲”一九三七年的愛情同人雜志幾則書刊廣告作家與出版家不完整的書社會小說的“做法”尊卑有序通俗作家的自卑心態(tài)雅俗之問舊武俠·新武俠·超新武俠后記

章節(jié)摘錄

  魯迅與廣告  把魯迅這個名字與廣告扯到一起似乎有點不倫不類,甚或有幾分褻瀆,因為人們對廣告多的是厭煩,少的是好感。都說現而今是信息時代,而最富侵略性的信息,恐怕首推廣告,因為它無孔不入、無所不在,而那內容又皆咄咄逼人,足以“振聾發(fā)聵”,或是極盡挑逗之能事,隱然有你若不受招徠便要追悔終身之意。以我們對廣告如此惡劣的印象,實在難以想象魯迅與廣告會有何瓜葛。  不過魯迅的確草擬過不少廣告,《魯迅全集》中收錄的就不下十數條,而廣告的確也有不自吹自擂、據實道來的?! 〉窃凇毒﹫蟾笨飞系摹犊鄲灥南笳鳌窂V告文日:“這其實是一部文藝論,共分四章。現經我以照例拙澀的文章譯出。并無刪節(jié),也不至于很有誤譯的地方。印成一本,插圖五幅,實價五角。魯迅告白?!边@里毫無渲染,且特別聲明書的性質,“其實”二字下得尤妙,猶云:“書中并無‘性苦悶’之類,對某類書有特別興趣之讀者諸君幸勿誤會。”擱在今日某些書商、出版社手里,那書名正可利用或是正希望其能有誤導之效的,做此聲明,豈非自斷財路?  不妨拿近年某出版社所出林語堂《紅牡丹》一書做個對照,那上面的廣告語赫然寫著“性的沖動,情的需求,演出一幕又一幕的風流艷事”。這已是墮入地道的“瞞與騙”了,我們通常所見的廣告雖不致如此,然而夸大其詞卻是不免的,而說大話、唱高調,里面有意無意間實在也就含了“瞞與騙”的成分。魯迅一生最反對瞞與騙,反對假大空,此種精神甚至也具體而微地體現在他擬的廣告上。最好的例子是他為《莽原》重擬廣告一事。  1925年,《京報》主持人邵飄萍與魯迅商定出《莽原》周刊,隨《京報》附送。邵飄萍遂擬了一條廣告登在報紙廣告欄內:“思想界的一個重要消息:如何改造青年的思想?請自本星期五起快讀魯迅先生主撰的《××》周刊,詳情明日宣布。本社特白?!鳖^一句即拉開架式,先聲奪人;第二句問來亦是動人聽聞,后面隱去刊名,則是故弄玄虛,設置懸念~廣告的種種招數都用上了,似乎也并無大錯。不道魯迅看后大不悅,斥為“夸大可笑”,遂以第三者口氣重擬一條,并“硬令登載”,且“不許改動”。于是第二天的《京報》上又出現了一則廣告,云新出周刊一種,“是為《莽原》。聞其內容大概是思想及文藝之類,文字則或撰述,或翻譯,或稗販,或竊取,來日之事,無從預知。但總期率性而言,憑心立論,忠于現世,望彼將來云。魯迅先生編輯,于本星期五出版?!薄獞磳嵲?,詼諧風趣,與邵的夸張招搖恰好相映成趣?! 〉鞘虑檫€沒完。邵飄萍雖因“硬令”,只好刊出,內心卻大約覺著太不像廣告,故又在廣告之后加了幾句“無聊的案語”日:“上廣告中有一二語帶滑稽,因系原樣,本報記者不便僭易,讀者勿以辭害志可也。”魯迅看了哭笑不得,給許廣平的信中嘆道:“做事遇著隔膜者,真是連小事情也碰頭?!薄 ◆斞付喟胧且鲱^的,因為他與“廣告界”的精神實在大異其趣。廣告的本意大約不過是廣而告之,據此,廣告的要求應是準確地傳遞出某種信息,而商家做廣告意不在此,要的是“轟動效應”,是轟動帶來的經濟效益。依照前者,魯迅的廣告可得滿分;依照后者,則恐怕要判不及格了。  當然魯迅的廣告還不止于據實相告,字里行間有調侃、有譏嘲,諸如“或稗販,或竊取,來日之事,無從預知”之類的“滑稽”語,并非有意滑稽,亦非刻意擺出低姿態(tài),而是暗有所指,比如這里就是和夸飾的作風唱對臺戲,給邵飄萍們一點難看(邵飄萍應是同一戰(zhàn)壕中人,后以“宣傳赤化”的罪名被奉系軍閥殺害,但以其趣味而言,實與魯迅相去太遠)。這就傳出廣告以外的信息了。難怪未與魯迅反目之前的高長虹,看了未名社出版物后面的廣告后,道是“普通的批評看去像廣告,這里的廣告卻像是批評”,贊其“別開生面”了。所謂批評像廣告,乃是那時的評論與今日的情形相仿佛,多有標榜吹捧之嫌;至于廣告像批評,看魯迅擬的廣告便知。  我估猜高長虹看到的是一則題作“《未名叢刊》是什么,要怎樣?”的廣告。里面如此這般地寫道:  所謂《未名叢刊》者,并非無名叢書的意思,乃是還未想定題目,然而這就作為名字,不再去苦想它了?! ∵@也并非學者們精選的寶書,凡國民非看不可。只要有稿子,有印費,便即付印,想使蕭索的讀者、作者、譯者,大家稍微感到一點熱鬧?!笾鞠蚴墙z毫也沒有。所愿的:無非(1)在自己,是希望那印成的書從速賣完,可以收回錢來再印第二種;(2)對于讀者,是希望看了之后,不至于以為太受欺騙了?! 戇@廣告時魯迅與胡適為首的一群名流學者已然分道揚鑣,胡適等人開國學書目、青年必讀書,已被目為或是自許為青年導師。明乎此,則所謂“學者們精選的寶書”、“國民非看不可”之類的反語,其批評鋒芒指向阿處,自是一目了然。  魯迅確實是一位斗士、一個性格鮮明的人,他在回憶性的散文中固然時而借題發(fā)揮,對目下的人事旁敲側擊,甚至在廣告中亦表達出自己的好惡,不忘對“學者們”“好的世界”施以一擊?,F代著名作家中許多人因為辦書店、編刊物、出書,都曾寫過廣告,如茅盾、林語堂、葉圣陶等。因是文人,筆下自然另成一格,與尋常廣告大異其趣。不過魯迅仍舊顯得特別,不必問誰是作者,單看這峭拔的文風,看看里面的反語我們便知道,是魯迅的手筆無疑了?! ◆斞傅臅~  魯迅的論敵常對他有些惡形惡狀的描繪,有夸張他被香煙熏黃的牙齒的,有想象他的“醉眼蒙嚨”的,又是煙,又是酒,撇開背景不論,單從這些字面上去看,魯迅倒真像是“失意文人”,或是像個名士了。實則魯迅最是個認真不茍的人,即在生活小節(jié)上也絕無文人習氣。常到魯迅家走動的郁達夫發(fā)現他的書房里總是整整齊齊,書案上亦井然有序,且一塵不染。這真讓郁達夫這個地道的名士派大為訝異了,因為他所知道的一些文人,書房總是凌亂不堪的。魯迅的不茍從他的日記上也可見出。他的日記并不像今日某出版社推出的《名人日記》之類,里面到處是“思想火花”和滔滔議論,而是地道的流水賬,簡而又簡,但他每日必記,從1913年起,到1936年去世,幾乎沒有一天拉下。偶爾有幾天漏記,也必要說明“失記”。既是僅限于記事,有時無事可記,記什么呢?記得最簡的是只有天氣,陰晴雨雪。我有位同窗曾細讀魯迅日記,告我他發(fā)現日記中常見“濯足”、“夜濯足”字樣,而且有好多日日記里只有這兩三字?;叵胍幌拢秀币灿羞@樣的記憶。這當然不是“濯足長江萬里流”的濯足,不過是在腳盆里洗腳罷了。想來魯迅每日伏案到深夜,腳已冰涼,暖水溫泡,甚是愜意,故爾常有此一記吧?據此也可推知魯迅的日記多是次日記的,濯足完畢當從速就寢,不見得再去握管了。  不過魯迅日記里記得最認真詳盡、最清楚明白,也是給我印象最深的,還要算他的書賬。魯迅有一習慣,每購一書,不僅在那一日記下書名,而且也記下書價,而且巨細無遺,毫厘不爽。比如《仇十洲麻姑仙圖》等圖,每枚價僅八分,也都一一記錄在案。1913年5月買的一冊《觀無量壽佛經圖贊》所記價為0.312元,更是精確到厘了(可知那時買書的講價是極細的,但不知幾厘幾厘是如何找法)。每年歲末,魯迅照例要算一回總賬,將所置書籍、圖冊、拓片等按購置的時間順序一一列出,月為單位是小結,最后算清一年共花費幾何,此外又還常算出平均每月花去多少。  魯迅自奉甚儉,衣的樸素隨便是不用說了,吃住行也都很簡單,唯在買書上手腳是大的。平均下來,每年所費在500元以上。到上海以后,也許是生活安定下來,做長久計了,書買得尤多,一年常在800元以上。最多的1930年,總共花去2404元,平均每月約200元,相當于當時大學畢業(yè)生幾個月的薪水。而到去世為止的二十多年問,魯迅的書賬加起來將近13000元,買下三處北京八道灣那樣大的宅子也夠了。魯迅的收入不能算少,然要買這么多的書,總也感到吃力了。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當年文事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