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憶與記憶

出版時間:2010-2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張曉剛  頁數(shù):256  
Tag標簽:無  

前言

二十多年前,我翻譯了一本《塞尚、梵·高、高更書信選》。這三位畫家是20世紀80年代中國現(xiàn)代藝術家的偶像。就像張曉剛于1981年12月16日給他的朋友毛旭輝的信中說到的那樣:“梵·高、高更、塞尚是我崇拜備至的夸父?!薄稌胚x》出版的時間是1986年1月,那時,張曉剛才剛剛從昆明歌舞團被借到他夢寐以求的母校四川美術學院上課。半年前,他與他的朋友毛旭輝、潘德海等在上海和南京舉辦了自己的“新具像畫展”,但是除了少數(shù)幾個年輕人,沒有更多的人熟悉張曉剛這個名字。大概在80年代末的時候,我相信這個經(jīng)常從成都走馬街郵局后面的家過來一塊兒喝酒的畫家總有一天會成功,但是,沒有想到有一天會參與編輯他的書信集。從2000年開始,用網(wǎng)絡傳遞信息迅速普及開來,城市里的人們很快拋棄了古老的郵遞書信的方式。這樣,當我們重新翻閱藝術家從上個世紀80年代初開始的書信,很自然地會有一種感傷和親切的陌生感。

內(nèi)容概要

  《失憶與記憶:張曉剛書信集(1981-1996)》選錄了張曉剛與當代藝術界代表人士自1981年到1996年的往來書信。全書提供了一名中國當代標志性藝術家在整個社會變革的大背景下個人成長的鮮明個案,以及西南藝術家群體在迷茫困惑之時的共勉互助,他們特有的藝術精神和藝術追求反映出中國當代藝術創(chuàng)作環(huán)境的漸變過程。全書除了大量首次出版的文字外,還有一定數(shù)量的書信手稿、作品以及部分珍貴的歷史照片等圖片資料,對于研究張曉剛等當代藝術家和中國當代藝術史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和收藏價值。

作者簡介

張曉剛,1958年出生于中國昆明。1978—1982年就讀于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現(xiàn)工作生活于北京。20世紀80年代,張曉剛以畢業(yè)作品《草原組畫》開始在中國當代藝術界嶄露頭角。至90年代初期,先后經(jīng)歷了“鄉(xiāng)土”時期、“幽靈”時期、“夢幻“時期、“手記”時期。1994年,開始創(chuàng)作《大家庭》系列作品,并以此參加了當年在巴西舉辦的第22屆圣保羅雙年展。此次展覽后,張曉剛的作品引起了廣泛的國際性關注,他本人也成為中國當代藝術在國際藝術領域中的代表人物。此后,張曉剛又陸續(xù)創(chuàng)作了《失憶與記憶》系列、《里與外》系列、《描述》系列,《綠墻》系列等作品。張曉剛曾多次在北京,法國、美國、香港、日本、首爾等國家和地區(qū)舉辦個展,并參加了第22屆圣保羅雙年展,第44屆威尼斯雙年展、第3屆光州雙年展、第5屆上海雙年展等眾多具有國際影響的展覽。2009年9月,他在佩斯北京畫廊舉辦的個展中展出了全新的作品《史記》系列,通過裝置、雕塑和綜合材料等形式探索新的藝術語言。

書籍目錄

序言1981年11月1日,張曉剛致周春芽的信附:周春茅致張曉剛的信(10月26日)11月15日,張曉剛致周春芽的信附:周春芽致張曉剛的信(11月2日)附:周春芽致張曉剛的信(1]月15日)11月29日,張曉剛致衛(wèi)星的信12月16日,張曉剛致毛旭輝的信附:毛旭輝致張曉剛的信(11月17日)附:毛旭輝致張曉剛的信(12月25日)1982年2月11日,張曉剛致周春芽的信附:周春茅致張曉剛的信(2月18日)3月3日,張曉剛致周春芽的信附:周春茅致張曉剛的信(5月11日)5月29日,張曉剛致周春芽的信附:周春芽致張曉剛的信(7月14日)7月25日,張曉剛致周春芽的信10月29日,張曉剛致周春芽的信附:周春芽致張曉剛的信(10月51日)12月24日,張曉剛致周春芽的信1983年7月1日,張曉剛致周春芽的信11月14日,張曉剛致周春芽的信附:周春芽致張曉剛的信(11月30日)1984年5月24日,張曉剛致周春芽的信8月25日,張曉剛致Y兄的信1985年5月9日,張曉剛致Z·H兄的信夏,張曉剛致團領導的信1986年1月1日,張曉剛致葉永青的信3月11日,張曉剛致周春芽的信3月27日,張曉剛致周春芽的信4月26日,張曉剛致周春芽的信附:周春芽致張曉剛的信(4月30日)6月26日,張曉剛致周春芽的信附:周春芽致張曉剛的信(7月1日)10月4日,張曉剛致葉永青夫婦、胡浪人的信11月11日,張曉剛致葉永青的信12月1日,張曉剛致葉永青夫婦的信12月6日,張曉剛致葉永青夫婦的信12月17日,張曉剛致葉永青夫婦的信12月23日,張曉剛致葉永青夫婦的信1987年4月14日,張曉剛致毛旭輝的信附:毛旭輝致張曉剛的信(5月27日)5月31日,張曉剛致毛旭輝的信6月20日,張曉剛致毛旭輝的信11月10日,張曉剛致毛旭輝的信附:毛旭輝致張曉剛的信(10月16日)1988年3月25日,張曉剛致葉永青的信附:葉永青致張曉剛的信(5月28日)3月28日,張曉剛致毛旭輝的信5月23日,張曉剛致毛旭輝的信7月2日,張曉剛致毛旭輝的信1989年3月17日,張曉剛致毛旭輝的信附:毛旭輝致張曉剛的信(5月25日)9月28日,張曉剛致周春芽的信10月6日,張曉剛致楊千的信附:楊千致張曉剛的信(11月25日)歲末,張曉剛致楊千的賀卡12月18日,張曉剛致毛旭輝的信1990年1月9日,張曉剛致易丹的信4月15日,張曉剛致毛旭輝的信10月3日,張曉剛致毛旭輝的信附:毛旭輝致張曉剛的信(10月16日)10月18日,張曉剛致呂澎的信附:呂澎致張曉剛的信(11月20日)11月7日,張曉剛致毛旭輝的信12月4日,張曉剛致毛旭輝的信附:毛旭輝致張曉剛的信(11月24日)1991年1月,張曉剛致楊千的信1月1日,張曉剛致葉永青的信3月12日,張曉剛致栗憲庭的信5月12日,張曉剛致毛旭輝的信附:毛旭輝夫婦致張曉剛的信(5月20日)6月25日,張曉剛致友人的信1992年1月9日,張曉剛致毛旭輝夫婦的信附:毛旭輝夫婦致張曉剛的賀卡(1月)附:毛旭輝致張曉剛的信(1月7日)3月18日,張曉剛致院領導的信5月24日,張曉剛致毛旭輝的信7月8日,張曉剛致毛旭輝的信8月5日,張曉剛致楊千的信附:楊千致張曉剛的信(8月20日)8月9日,張曉剛致栗憲庭夫婦的信8月24日,張曉剛致王林、葉永青的信9月10日,張曉剛致H·Y的信1993年3月11日,張曉剛致毛旭輝夫婦、葉永青的信6月1日,張曉剛致毛旭輝的信6月22日,張曉剛致張頌仁的信8月21日,張曉剛致王林的信1994年7月21日,張曉剛致栗憲庭夫婦的信9月3日,張曉剛致張頌仁的信1995年5月25日,張曉剛致胡浪人的信1996年1月1日,張曉剛致G先生的信10月4日,張曉剛致莫妮卡的信10月44日,張曉剛致張頌仁的信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插圖:終于收到你的來信了!在此之前,一個月只接到華堤和謙兒’的兩封信,心都灰了。我把你們都大罵了一通。要知道,盡管我分來昆明已有半年了’但始終感覺是個外鄉(xiāng)人,只有大自然、藝術是最可信賴的朋友。真羨慕你,又去草原了。我被困在小屋子里,常?;貞浧鸩菰夏欠瓭L的白云、干燥的冽風,真想再騎著白馬忘我地奔馳于茫茫原野……那是一段什么樣的日子呀!心里裝的只有無限的遐想,只有畫畫的強烈欲望。的確太單純了!春芽,什么時候(爭取明年,或者后年)我們再一同去,坐在斜坡的邊沿,繼續(xù)我們的遐想。我想下一次的思緒一定會更濃更富于魅力。對嗎?接到你的來信,我很慚愧。我被這些干不完的雜事拴住。一個月了,才畫了幾張油畫和素描。我好像跟你說過了。我被借調(diào)到電視臺打雜,從早忙到晚,沒有一個整小時是自己的時間,看書也只有在去拍攝現(xiàn)場的途中,整天忙得莫名其妙。上個星期回到本單位。叫我搞服裝,從設計到訂作都由我_人包干(因搞服裝的女士要生孩子了),工作非常具體,每天都得泡在服裝廠與那些婆婆媽媽的人打交道,選擇質(zhì)料,花邊式樣,領口袖口以至很小的一些東西,真煩人!第一次學著堆滿打不爛的笑臉求人。那些娘們個個都是狐貍精,太油了。

后記

沒想到這么“快”自己居然也要出版《書信集》了,說實話有一點惶恐的感覺。也不知是從哪天開始的,朋友們再也沒有通信往來了,電話和短信替代了“伏案工作”的狀態(tài)和方式。隨之而來的關于閱讀和書寫的生活逐漸真正成為了個人的隱私,甚至成為了某種“專業(yè)人士”的職業(yè)所需。我們與這個社會的交流方式從此也徹底地被改變了,對郵局和信箱的守候、期待,漸漸淡出了我們的生活。孤獨地工作,然后疲憊地奔波,在許許多多的party上被興奮、被分解、被掏空、被日常。此時不由得會想到20多年前曾懷著激動和崇敬的心情拜讀((親愛的提奧——梵·高通信錄》、《傅雷家書》等書籍時的情景。正是那些真摯、親切而又樸實無華的書信,將我們拉到了大師們的身旁,同處一室,除了感動,再沒有那種莫名的陌生和神秘。感謝那些書的作者們、編者們,在那樣的年代中讀到那樣的書信,對一個年輕的尋夢者來說,其鼓舞和力量的作用可想而知。寫到此,也再次感知到自身的學養(yǎng)和文化底蘊不僅完全無法與《傅雷家書》等那個時代的作家們相比較,更感到時代的更迭交替——中國近幾十年的巨變,早已將我們?nèi)釉谶@個大輪盤上飛快地旋轉著,再也不可能像當年梵·高們在苦悶中借著一盞明燈、一支筆于夜晚去追尋那些帶有“永恒主題”的思想和情感的氛圍了。生命是一天天“度過”的,生活是由許多的碎片和空白組裝起來的。也許生命的意義除了索取和期待也有回望與守候?在回望中超越著困惑和遺憾,在守候中體驗著無奈與沮喪如何變?yōu)橐还尚碌难簼补嘀諠u干涸的心靈。有幸我和我的朋友們曾用通信的方式保存了我們自身生命過程中的痕跡與狀態(tài),每次重讀這些信件時(可惜還有大部分都已遺失),面對青春和歲月卻難免會有某種痛楚而又自慰的復雜感覺。它們究竟有多大的意義和價值似乎已不太重要了'值得珍惜的是它們曾如此真實而又貼切地與那個時代共存過,雖然無法“代表”什么,但卻證明著生命在存在中所面臨過的種種煩惱和質(zhì)疑。能夠最終鼓足勇氣出版這本《書信集》,首先要感謝呂澎先生的鼓勵和幫助,并為此書專文寫序。其次要特別感謝我的朋友們(毛旭輝、周春芽、葉永青、楊千等等),他們多年來一直完好無損地保留了許多信件,并特別提供給編輯出版此書。還要感謝何嘉秋、徐志香、張敏非常辛苦的整理工作;吉洋的精心設計;聶榮慶、冷林的全力支持鼓勵和工作協(xié)調(diào);還要感謝許多重要的人,請原諒不在此一一陳述了。另外,此書信集僅僅收錄了關于藝術和人生的討論、思考方面的內(nèi)容,其他關于生活的內(nèi)容(包括家書等)暫未收錄其中。最遺憾的是還有許多珍貴的信件由于歷史的原因,都已散失無尋了。不敢奢望此書能對他人有何用途,為了那些曾經(jīng)狂熱、惶恐和常常顯得沮喪的記憶,為了今天無奈的被迫的失憶,重新整理這些幾乎要遺失的殘缺散亂的書信,以此紀念生命,紀念青春,并對我們多變的生活開始作一個起碼的交代……

編輯推薦

《失憶與記憶:張曉剛書信集(1981-1996)》是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失憶與記憶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