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5-10 出版社:北京大學 作者:馬丁·瑞沃林 頁數:173 譯者:趙俊超
Tag標簽:無
前言
一個經濟學專業(yè)的學生,要走到當代經濟學理論研究的前沿,除了必備的數學基礎與英語功夫之外,就經濟學專業(yè)訓練來說,不外有四個途徑:在老師指導下一道道做題,扎實訓練對經濟現象進行理論抽象的能力;與名師交流,包括聽精彩的講座與非正式的對話,或進入導師的研究課題;潛心閱讀當代頂尖經濟學雜志的論文,那是不帶任何功利欲念的閱讀,只求弄懂,只為論文的結構美與透視深邃所吸引;最后,就是讀一些科普性的專業(yè)叢書,領略某一領域的不同的研究思路?! ∵@里向大家推出的《理論與應用經濟學基礎譯叢》(首批七本書),是選自阿羅(K.Arrow)、劉易斯(W.A.Lewis)、鮑莫爾(W.Baumol)等經濟學大師任顧問的《理論經濟學與應用經濟學基礎叢書》。英文原書從20世紀80年代后期陸續(xù)推出,到90年代初,大約出了六七十種。
內容概要
貧困的比較——如對貧困程度是否增加,或哪里的貧困程度最為嚴重的評估——通常被掩蓋在概念和方法論的不確定性的迷霧下。如何評估個人的福利,以確定誰是貧困者?對居民戶的抽樣調查是可靠的指南嗎?應如何確定貧困線,貧困線的確定有意義嗎?本書回顧了回答上述問題時所應考慮的因素?!敦毨У谋容^》從理論上和實踐上對貧困的計量進行了可信賴的介紹?! ”緯孕陆佑|這一領域的經濟學家和學生為對象,對絕大多數最近的文獻進行了評論性的簡潔介紹。本書討論了以前的研究方法的優(yōu)點和不足,給出了一系列方法論上的建議。本書還描述了一系列新的分析工具,這些分析工具在存在不確定性的前提下,能夠大大促進貧困比較方面的研究。
作者簡介
馬丁·瑞沃林,世界銀行政策研究部的首席經濟學家。在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牛津大學和倫敦經濟學院獲得學術職位,也曾在普林斯頓大學和悉尼大學任教。在過去的十年中,他就發(fā)展中國家的貧困和饑饉問題發(fā)表了許多經濟學論著。
書籍目錄
第1章 簡介第2章 貧困分析的概念和方式2.1 度量“幸?!钡母拍罘绞?.2 福利度量的家計調查2.3 另一些度量手段2.4 貧困線2.5 貧困的加總2.6 分解2.7 依次貧困比較的有效性第3章 理論結合實際3.1 不用家計調查,如何對一個國家的普遍貧困進行適當預測3.2 跨部門指標在確認長期貧困方面功效如何3.3 哪個地區(qū)和部門更為貧困3.4 對扶貧的進展所進行的評價是否可靠3.5 增長與再分配之間哪個更為重要3.6 不同的部門對于改變貧困的重要性3.7 價格變動如何影響貧困3.8 制定貧困緩解計劃對貧困者的益處何在第4章 結論和建議附錄1 一種設定貧困線的方法附錄2 依次貧困比較:定義摘要和持續(xù)分配的結果參考文獻索引
章節(jié)摘錄
第2章 貧困分析的概念和方式 在一個給定的社會中,當一個或多個人沒有達到依照那個社會的標準制定的合理的最低限度的某一經濟福利水平時,我們就說該社會存在著“貧困”。說一個社會“存在”貧困只是第一步;出于各種目的,包括政策分析,我們還必須知道有“多少”貧困存在。應用經濟學家在進行貧困度量前需要回答的關鍵問題是:如何評價“經濟福利”?在什么點上我們可以說一個人不窮?我們如何把這些信息合計到貧困的度量之中?前兩個問題指的是“識別問題”(哪些個體是貧困的?他們有多貧困?),而第三個問題被稱為“加總問題”(一個地方有多少貧困人口?) 我這里的目標是給出在實踐中用以回答這些問題的各種不同方式的綜合的、決定性的大致概述。在2.1節(jié)一開始,我先介紹一些概念上的問題,用以支持(明確地或是從其他方面)對貧困的普遍度量方法。這些材料對于理解貧困度量方面的一些實踐問題提供了一個理論背景,而那些實踐問題在本書的其余部分占據相當的篇幅。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