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3-1 出版社:陜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胡適,郭春萍 編選 頁數(shù):326 字數(shù):350000
Tag標簽:無
前言
民國何似?刪繁就簡,用幾句耳熟能詳?shù)乃渍Z或可盡其意。一曰“多事之秋”,文爭武斗,各路英雄“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二曰“內憂外患”,外患最大莫過日寇入侵;內憂先是南北對峙,繼而國共內戰(zhàn)。三曰“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這是張之洞說晚清的話,移說民國更確。1912年10月10日民國成立,宣告在中國延綿數(shù)千年帝制的終結,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的誕生。然而民主共和的理念與制度,在那充滿著“內憂外患”的“多事之秋”,幾乎從來沒有實質性地實施過,更不用說到1949年民國從名到實都在大陸上消亡了。蔡東藩在《民國通俗演義》開篇一聲驚呼,幾乎成了貫穿民國始終的關鍵詞:共和在哪里?民主在哪里?從1912年到1949年,對于民主共和,有人惶恐,有人摧殘,有人盜名欺世,也確實有人為之呼喚、為之解說、為之奮斗、為之犧牲……百川歸海,風云際會,于是有了民國景觀、民國氣質乃至民國精神。評頭論足,民國人與前清人,一眼即可分辨,當陳獨秀、魯迅們一揮剪剪掉腦后的辮子就告別了前清,那乍看“像茶壺蓋樣”的發(fā)型就是民初男人的風貌;女人裹了多少年的小腳放開雖恢復不了天足,但這“半大腳”畢竟有別于前清的三寸金蓮。這就是民國。這是全體國民的民國,非某黨某派的民國。民國也有過感天動地的精彩。文的莫過于五四新文化運動,她是中國文明史上最為壯麗的精神日出,且不說振聾發(fā)聵的思想啟蒙,僅文白之爭就改變了中國數(shù)千年的書寫傳統(tǒng),明白無誤地把中國人帶到了現(xiàn)代化的思維空間。武的莫過于八年抗戰(zhàn)而至勝利,使蒙羞百年的中國人第一次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成為聯(lián)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共論世界大事。民國而今安在?撫摩著從舊書店淘來的《民國叢書》、《新文學大系》,翻閱著《圖說民國》的老照片,尋覓著老北大老清華乃至西南聯(lián)大的故事,抖動著久掛櫥柜里的中山裝,聽聽中山路上有百年樹齡的梧桐在西風中竊竊私語,登臨在夕照下仍然巍峨的中山陵……那民國的趣味、民國的習俗、民國的風尚……演繹成的所謂“民國范兒”,還若隱若現(xiàn)在我們生活中。民國百年生日臨近,逼著或誘著人們問蒼茫大地:民國離我們到底有多遠?透過“民國范兒”遺存,仿佛還依稀見到民國那飽經滄桑的背影。子曰溫故而知新。人類總是要不斷從歷史中去吸取打造當下邁向未來的智慧與動力。何況民國畢竟不是遙遠的歷史,它當初剪下“尾巴”散落的毛發(fā)可能還在我們客廳的某個角落呢。這些年人們似乎已經聽厭了那些被粉飾或被肢解了的帝王將相的故事,于是民國故事漸漸成了熱門話題,從而有了大量的關于民國的歷史著作與文學作品(包括影視)。該如何評價這種文化現(xiàn)象,或說當代寫民國的書呈何境界?恕我孤陋寡聞,不敢置喙。偶聞有云,歷史除了人名是真的其余都是假的,文學除了人名是假的其余都是真的。乍聞不免驚訝,轉思覺得此說未免太高看文學而低看史學了。好在其似乎并非專說有關民國文史的。歷史是追憶中的民國,文學是想象中的民國,由此走近民國本無可厚非。而我們突發(fā)奇想,能否尋找一條非文非史的途徑去看民國,以避高明之譏。民國有大量的民辦傳媒,“花自己的錢說自己的話”,他們?yōu)榈懒x與良知而寫作,真正成為“布衣之宰相,無冕之王者”。他們對民國大小事情的現(xiàn)場報道(新聞)與現(xiàn)場評論(時評),堪稱民間版的“民國實錄”(歷朝實錄都是官方的),這本是民國難得的一道文化風景線。生活之樹長青,生活有時比文學更好玩,來自生活第一線的報道自然也是如此。這些“民國實錄”還未來得及加工成史著,也還沒有被制作成文學,將之選編出來,或許能讓人們一睹民國真容——一個原汁原味的民國。民國報刊浩如煙海,民國報人人才濟濟。我們這套“民國現(xiàn)場”叢書首選了四本。第一是“報界奇才”,中國新聞史上第一個專職記者黃遠生(1885—1915)的新聞文選;第二是中國新聞教育與研究的先驅——具“鐵肩辣手”之稱的杰出記者邵飄萍(1886—1926)的新聞文選;第三是“思想界明星”——五四新文化運動精神領袖陳獨秀(1879—1942)所主編《新青年》、《每周評論》中的新聞與時評選集;第四是五四“三圣”之一——“再造文明”的設計師胡適(1891—1962)的時評選集。這四位報人(無論專職或兼職的)都是學者型的。黃遠生十九歲即考中進士,邵飄萍十四歲、陳獨秀十七歲即秀才及第,胡適更有神童之稱,他們都有留學或域外工作的背景,舊學新知兼?zhèn)洹S侄加小拌F肩擔道義”的擔當,更不乏“辣手著文章”(明人楊椒山原句為“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邵飄萍易“妙”為“辣”,更見風采)的身手。他們“紀述則須眉畢現(xiàn),評議則山岳為摧”。人稱“自黃遠生出,而新聞通訊放一異彩”,甚至認為“不看過他的通訊,就不配談民國初年的政治動態(tài)”(曹聚仁語)。馮玉祥將軍則曰“飄萍一支筆,抵過十萬軍”,還說他“與擁有幾十萬槍支之軍閥搏斗,卓絕奮勇,只知有真理,有是非,而不知其他”。陳獨秀始終站在體制外,充當“終身的反對派”,其以“天下第一刊”《新青年》和專為議政的《每周評論》,傳播“救時的圣藥”——科學、民主,對中國思想文化的影響至今仍與時俱增。胡適雖終其一生不屬任何黨派,卻是堅定的“有政府主義者”,無論作政府的諍友還是諍臣,他都在為制度文明的再造作不懈的努力。胡適主張多研究些具體的問題,少談些“包醫(yī)百病”的抽象主義,針對中國社會的種種問題,包括如何當校長、黨魁,如何當總理、總統(tǒng),都有過設計,以謀求一點一滴的進步。這四本書的主旋律是從不同角度追尋:共和在哪里?民主在哪里?而用科學啟迪民眾的愚昧,用民主抨擊當局的專制,在陳獨秀與胡適那里則來得更自覺些、更理性些;他們鼓吹以法治國,于是呼喚“我們什么時候才可有憲政?”他們主張將人權置于一切政治權力之上,于是宣稱“上帝我們尚且可以批評,何況國民黨與孫中山!”無論是黃遠生、邵飄萍,還是陳獨秀、胡適,都曾為民主、為言論自由歷盡艱辛,飽經磨難。黃遠生、邵飄萍還為之獻出了寶貴生命,黃被刺殺時僅三十歲,邵被槍殺時也只剛剛四十歲。這些人類的良心,真可謂“寧鳴而死,不默而生”。這四本書,有三本是從作者(黃、邵、胡)已有的文集或全集中選出的。其中《遠生遺著》無新式標點,需要重新標點,頗為費事。(掩卷之余,不免感慨,不知那些治中國新聞史的教授們都忙什么去了,遠生死去快百年了,他的文集還是素面朝天,無人整理。)《新青年》、《每周評論》的那本則是從原刊中撈出來的。為此,讓四位少帥忙乎了整整一個暑假,每本書都是汗水泡出來的。若讀者歡喜,我們的辛苦就值。2011年8月31日于南京秦淮河畔
內容概要
《可以觸摸的民國?現(xiàn)場之2:走上不浪費不病民的大路》結集了胡適的主要時政評論文章,不僅可以看到胡適先生的思想面貌,了解他對中國現(xiàn)代化之種種議題的觀點與方案,還可以帶領我們進入當時的語境,一起思索中國的前途與命運。
作者簡介
胡適(1891-1962),字適之,安徽績溪人。歷史學家、文學家、哲學家,近代中國自由主義先驅。曾任北京大學校長、臺灣中央研究院院長等職。
書籍目錄
總序:民國何在…石鐘揚
導言:寧鳴而死,不默而生——胡適與他的時事評論…郭春萍
假使我們做了今日的國務總理
——中國當下問題與對策政黨概論
序曾琦君的《國體與青年》
好政府主義
大家起來監(jiān)督財政
假使我們做了今日的國務總理
蔡元培與北京教育界
對于滬漢事件的感想
廢止內戰(zhàn)大同盟
所謂“剿匪”問題
制憲不如守法
中國問題的一個診察
統(tǒng)一的路
記全國考銓會議
新年的夢想
使建設走上不浪費不病民的大路上去
——建設與無為從農村救濟談到無為的政治
再論無為的政治
建設與無為
使建設事業(yè)走上不浪費不病民的大路上去
為新生活運動進一解
今日可做的建設事業(yè)
文明的造成,實以大學為主
——大學精神與五四運動我們對于學生的希望
五四運動紀念
論學潮
紀念“五四”
個人自由與社會進步——再談五四運動
為學生運動進一言
再論學生運動
贈與今年的大學畢業(yè)生
海外歸來之感想
“五四”后新思潮運動的意義
北大校友“五四”聚餐聯(lián)歡會上的講話
只有努力全盤接受這個新世界的文明
——中國文化傳統(tǒng)與西化問題新文化運動與國民黨
公共衛(wèi)生與東西方文明
只有努力全盤接受這個新世界的新文明
充分世界化——答陳序經先生
眼前世界文化的趨向
當前中國文化問題
34自由主義
少年中國之精神
讀仲密君《思想界的傾向》
只有事實能給我們真理,只有真理能使我們獨立
——新聞報道之靈魂歡迎我們的兄弟——《星期評論》
我們要我們的自由
后生可畏——對《大公報》的評論
《獨立評論》引言
《獨立評論》的一周年
又大一歲了
《獨立評論》的四周年
民主憲政,最適宜訓練一個缺乏政治經驗的民族
——建國方略與憲政人權與約法
《人權與約法》的討論
我們什么時候才可有憲法?——對于《建國大綱》的疑問
我們對于政治的主張
憲政問題
中國政治出路的討論
民權的保障
建國問題引論
建國與專制
再論建國與專制
武力統(tǒng)一論——跋蔣廷黻、吳景超兩先生的論文
政治統(tǒng)一的途徑
政治統(tǒng)一的意義
中國無獨裁的必要與可能
一年來關于民治與獨裁的討論
汪蔣通電里提起的自由
答丁在君先生論民主與獨裁
從民主與獨裁的討論里求得一個共同政治信仰
政制改革的大路
從一黨到無黨的政治
新年的幾個期望
再談談憲政
知難,行亦不易
——問題與主義多談些問題少談些主義
三論問題與主義
四論問題與主義——論輸入學理的方法
評《孫文學說》
知難,行亦不易——孫中山先生的“行易知難說”述評
說難
政論家與政黨
從思想上看中國問題
思想革命與思想自由
我們所應走的路
今日思想界的一個大弊病
我們能做什么?
章節(jié)摘錄
《我們要我們的自由》:我們的政府至今還在一班沒有現(xiàn)代學識、沒有現(xiàn)代訓練的軍人政客手里?!砸话鄾]有現(xiàn)代知識訓練的人統(tǒng)治一個幾乎沒有現(xiàn)代國家設備的國家,而絲毫沒有監(jiān)督指導的機關,——這是中國當前的最大危機?!丁椽毩⒃u論〉的一周年》:我們不說時髦話,不唱時髦的調子,只要人撇開成見,看看事實,因為我們深信之后事實能給我們真理,是有真理能使我們獨立?!对僬撘娺^與專制》:我觀察近幾十年的世界政治,感覺到民主憲政只是一種幼稚的政治制度,最適宜于訓練一個缺乏政治經驗的民族?!偠灾?,民主政治是常識的政治?!段覀兪裁磿r候才可有憲法》立一個根本大法,使政府的各個機關不得逾越他們的法定權限,使他們不得侵犯人民的權利,——這才是民主政治的訓練?!嗣裥枰挠柧毷菓椃ㄖ碌墓裆?。政府與黨部諸公需要的訓練是憲法之下的法治生活。
編輯推薦
《可以觸摸的民國?現(xiàn)場之2:走上不浪費不病民的大路》編輯推薦:民國人對民國大小事情的現(xiàn)場報道(新聞)與現(xiàn)場評論(時評),堪稱民間版“民國實錄”。這些還未來得及被加工成史著、制作成文學的實錄,或許能讓人們一睹民國真容——一個原汁原味的民國。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