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7 出版社:廣東人民出版社 作者:吳東峰 頁數(shù):209 字數(shù):200000
前言
集結(jié)在這里的作品都昂奮著一種灼熱的氣質(zhì)。 集結(jié)在這里的人物都閃射出某些榮光和某些痛苦。 集結(jié)在這里的事件都富于傳奇感,甚至是一種極致品格。 集結(jié)在這里的忠誠都是生命本色,同時,也意味著一種巨大代價…… 所以,他們已經(jīng)代表了中國共產(chǎn)黨開國一代將軍們的基本命運。這也是那個時代的特色:偉大而又不免某些深刻缺陷,輝煌而又蒙蔽過些許塵埃。由此,他們以及他們那個時代才益發(fā)豐富并且益發(fā)難解。以至于,距那個時代十分接近的我們,也要竭力勘探才可能理解他們的命運。吳東峰的篇篇將軍記,新奇曲折,樸實醇厚,以他獨特的十分貼近的筆觸,為世人展示了以往鮮為人知的將軍們的生命境遇。這種努力,已超出一般文學價值,成為高層社會現(xiàn)實與人物心靈的真實披露,成為我們眺望那個時代主峰時的一種寶貴參照。 凡是以武裝斗爭奪取天下的政黨,都會給新社會留下一大批功勛卓著的將軍,他們是開國之猛將,又是跨時代的人物。新中國成立時,他們大都才四十歲上下,正值人生巔峰,斗志正盛。但是戰(zhàn)爭已經(jīng)結(jié)束,他們也陡然從戎馬生涯轉(zhuǎn)入一個全新的、連他們自己也陌生的時代開端。他們直接從馬背上進入黨政軍高層領(lǐng)導崗位,進入較之戰(zhàn)爭年代更加復雜的社會主義建設(shè)時期,這種天翻地覆的巨變,對于任何人都難以適應(yīng)。這是他們當年的特征之一.也.是他們的愈見魅力之處。 他們是卓越的將軍,又是忠貞的共產(chǎn)黨員,甚至是首先作為一個黨員其次才是將軍的一種個體存在。這就要求他們除了要有軍事才華之外,還要有出色的政治素質(zhì),尤其在戰(zhàn)爭結(jié)束后則要求他們表現(xiàn)出比軍事才華更杰出的政治素質(zhì)。共產(chǎn)黨在一段時期內(nèi)的失誤,也使他們原本曲折的命運更加曲折了。僅僅就這一點來說,也可以看出,在中國產(chǎn)生一個軍事將領(lǐng)要比西方產(chǎn)生一個軍事將領(lǐng)艱難得多。西方的將帥們大致可以在戰(zhàn)場上產(chǎn)生,中國的將帥們則不僅要在戰(zhàn)場、常常也要在戰(zhàn)場以外的境域磨礪。就是說,他們要面對兩個以上的戰(zhàn)場,在任何一個戰(zhàn)場失敗都不行!這不僅是他們的特征,而且更是他們的魅力所在。 在和平年代里,做一個將軍是比較從容的。局部戰(zhàn)爭也只造成局部緊張,在局部戰(zhàn)爭以外的大部分環(huán)境中,仍可以比較從容地培養(yǎng)、造就將軍。而這部書中的所有將軍,甚至是那個時代的所有將軍們,差不多都是被苦難所逼,被迫扯起戰(zhàn)旗,投奔共產(chǎn)黨鬧革命,他們是別無選擇而后成大器。也就是說,他們是為了求生,而不是出于對軍人職業(yè)的嗜愛、不是為了出仕為將才慨然從戎的。這就使他們的戎馬生涯帶有以命相搏、置死地而后生的徹底性,有時甚至是一種除死無它的拼命氣質(zhì)。在生存絕境中,以死相拼的力量遠遠大于那些優(yōu)良的裝備和從容的智慧,萬般道理實際上已濃縮為二:你死我活!這種際遇正符合那些出身農(nóng)民揮刀造反的勞苦大眾心理,他們?yōu)樽詈唵蔚纳鏅?quán)利舍命相拼,而最簡單的目標往往能聚集最廣的民眾和最大的力量。實際情況也正是如此,如果把他們身上的彈創(chuàng)累積起來,肯定比任何國家將領(lǐng)身上的彈創(chuàng)都要多!他們中間有些人所經(jīng)歷的殘酷戰(zhàn)爭為歷史罕見,他們中間有些最著名的將領(lǐng)所受的正規(guī)教育之少而功勛之巨也為歷史所罕見!目不識丁(或者幾乎目不識丁)并沒有妨礙他們成為戰(zhàn)將,反而為他們成為戰(zhàn)將而排除了一些文化上的束縛,反而使他們進發(fā)出一種赤裸裸的忠誠和勇猛。這些文化上的,或者說是科學意義上的先天不足,只在后來、在得勝利取天下以后才顯露出它的后果,他們才為之付出戰(zhàn)爭年代沒有付出的代價。比如說在政治斗爭中所付的代價,其中的必然性早已蘊藏在他們精神內(nèi)涵中了。這些,也是開國一代將領(lǐng)們獨有的特征和魅力。 正如沒有讀過兵書也可以成為戰(zhàn)將一樣,沒有“文化”(或者缺乏文化)也是一種文化品格,有時甚至可以成為一種出類拔萃的文化品格。在他們身上,濃濃地聚集著東方的、民族的、黨性的、血緣的精神內(nèi)涵。比如說:他們的忠誠(實際上也是任何人都不可離缺的精神歸依感),他們的兇猛(王近山中將),他們的血緣親情(許世友上將),他們的政治命運(羅瑞卿大將)……都是西方將領(lǐng)們不可能具有的、純粹東方式的民族式的,也是后來的將領(lǐng)們無法再現(xiàn)的了——別的且不論,僅就“開國”這一點而言,也是后人難以相及的。這一點,是他們最大的歷史性特征和歷史性魅力!正由于此,他們才進入歷史。 這些令我們不由得想:他們這樣的將軍,以后可能不會再出現(xiàn)了……我們必須深刻地理解他們,研究他們,欣賞他們。然后才可能正確地繼承他們。 (作者系著名作家、編劇家,曾任南京軍區(qū)創(chuàng)作室主任)
內(nèi)容概要
《開國將軍軼事(大將上將篇)》(作者吳東峰)60位將軍排名序列,參照解放軍出版社2006年版《中國人民解放軍將帥名錄》排序,在1988年(含
)以后授銜高于此前的,均在文中介紹,不在名錄順序排列中體現(xiàn)。
《開國將軍軼事(大將上將篇)》照片大部分由將軍本人或親屬提供,部分照片由埃德加·斯諾、康矛召、鄧守志、盧耀武、鄒建東、王紀榮、吳森輝、張樹軍等拍攝,一些照片由于年代久遠,無法查出作者,敬請諒解。
作者簡介
吳東峰,著名軍事傳記文學作家,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中國傳記文學學會理事。曾任新華社解放軍分社記者和廣州軍區(qū)《戰(zhàn)士報》副社長等職,大校軍銜。轉(zhuǎn)業(yè)后曾任廣州出版社副社長、廣州市文聯(lián)專職副主席、《廣州文藝》雜志社社長主編等職。
從1985年開始,他致力于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史研究,先后采訪開國將領(lǐng)200余人,吳東峰已經(jīng)成為中國采訪過的將軍最多的記者,被譽為“中國將帥紀實文學第一人吳東峰”。他出版的長達50多萬字的《開國將軍軼事》及續(xù)集,風靡全國,先后被《新華文摘》、《讀者》等上千家報刊爭相轉(zhuǎn)載,并榮獲中國報告文學首屆“正泰杯”大獎、第三屆中國傳記文學優(yōu)秀作品獎。已經(jīng)發(fā)表了關(guān)于一百多名將軍的記事、專訪、素描、特寫等等。
書籍目錄
他們曾經(jīng)輝煌(序一)
我讀開國將軍(序二)
卷一 大將
智慧粟裕
“紅色窯工”徐海東
慈心黃克誠
幽默陳賡
坦蕩譚政
風雅蕭勁光
敦厚張云逸
耿直羅瑞卿
倔強王樹聲
謙恭許光達
卷二 上將
機智王平
胡子王震
清廉王建安
冷峻鄧華
“冒失鬼”葉飛
“冀中名將”呂正操
“雷公”劉亞樓
剛烈許世友
“活地圖”李達
“鐵拳”李天佑
神威楊勇
“白袍小將”楊成武
黑發(fā)楊得志
軍人學者蕭克
“神劍”張愛萍
“工兵王”陳士榘
驍勇陳再道
寬厚陳錫聯(lián)
獨臂賀炳炎
大膽韓先楚
章節(jié)摘錄
王平將軍、鄧逸凡將軍、宋維械將軍、葉建民將軍、魏佑鑄將軍、吳純?nèi)蕦④?、程啟文將軍與余談起黃克誠將軍,動情處無不唏噓哽咽。是時諸將軍皆古稀之年也。 黃克誠將軍,湖南永興油麻圩下青村人。父黃清主,性懦弱,凡事猶豫不決。家境窮困,雜亂不堪。將軍言,自幼至十九歲,未知過冬穿棉衣是何滋味。二十歲考取衡陽省立第三師范,有生以來才穿上第一件棉衣。 黃克誠將軍戴金邊眼鏡,清瘦儒雅,風骨岸然。將軍深度近視,目力所及僅三四米,常錯認對面之人物,故人稱“黃瞎子”。將軍一生從不盲從,敢提意見,屢遭批斗而秉性不移,人稱“老右傾”、“反對派”。 凡熟悉黃克誠將軍者,皆稱之“黃老”,上至領(lǐng)袖、元帥,下至戰(zhàn)友、同事,均以“黃老”呼之。毛澤東亦呼之“黃老”。1958年6月,毛澤東于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上日:“我四年未管軍事。講責任,第一是我,第二是彭德懷,第三是黃老……”“黃老”即黃克誠將軍也。是時,將軍任職中央軍委秘書長,五十六歲;毛澤東、彭德懷均年長于將軍。 黃克誠將軍待人隨和,不修邊幅。軍帳中,帽戴不正,衣不扣紐,鞋不拔跟,常事也。衣破,露肌膚,鞋破,露腳趾,照常出沒大庭廣眾。與人談話,喜蹲于地,褲腿上卷,如鄉(xiāng)村老漢。 鄧逸凡將軍告余,黃克誠將軍身體瘦弱,待人極隨和。紅軍時期某日,將軍至黃克誠處匯報工作,見幾位團長正于其屋中鬧騰,解包袱,翻箱子,吵吵鬧鬧。忽然一人大叫:“這里有一條煙?!北娊詠頁?,你一包,我一包,一散而光。黃克誠將軍則安坐一旁,笑瞇瞇,慢悠悠日:“不要拿光了,留點給我?。 逼鋾r,黃克誠將軍任職紅三軍團第三師政委。 1931年11月,江西某地。秋雨淅瀝,道路泥濘。時任紅軍第三師政委的黃克誠將軍隨王平團行軍。將軍眼近視,目力不支,警衛(wèi)員以木棍拉其手,導其行。某夜,王平與其同行。王平走,他亦走,王平停,他亦停。后王平佯裝跳溝,他亦使足氣力跳。如此多次,始覺上當,斥之日:“搗蛋鬼?!贝撕螅惨娡跗浇砸浴皳v蛋鬼”戲稱,直至古稀。1996年3月26日,余至北京東釣魚臺訪王平將軍,將軍談此事仍忍俊不禁。 王平將軍言:黃克誠將軍對彭德懷元帥十分敬重。紅軍時期某日,三軍團部通知師團干部至某山看地形。各師團干部騎馬疾行,至山下,見黃克誠政委立道中,揮手日:“下馬,下馬,彭軍團長在山上”㈣。 黃公略,紅三軍軍長,平江起義主要領(lǐng)導人。紅軍第三次反圍剿后,黃公略突遇敵機襲擊,不幸中彈犧牲。黃克誠將軍回憶言,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后,在江西東固六渡坳和瑞金葉坪修建了“公略亭”,紅軍步兵學校亦命名為“公略學?!保⒁约病⒓畠煽h為主成立了“公略縣”。公略縣成立之日,召開了隆重的追悼黃公略大會。會場主席臺兩側(cè)懸掛巨幅挽聯(lián): 廣州暴動不死,平江暴動不死,如今競犧牲,堪恨大禍從天降; 革命戰(zhàn)爭有功,游擊戰(zhàn)爭有功,畢生何奮勇,好教后世繼君來。 黃克誠將軍1925年10月參加共產(chǎn)黨。1927年將軍于湘南一帶發(fā)動農(nóng)民暴動,建立紅色政權(quán),任永興紅軍警衛(wèi)團黨代表兼參謀長。其時農(nóng)民運動風起云涌,如火如荼。3月,湘南特委下達指令,要求各縣放火燒房子,燒街道,以阻敵進攻。永興縣委書記責成黃克誠將軍燒縣城,將軍堅決反對,日:“燒房子的做法不得人心,使老百姓不得安生。我們不能這樣干?!焙?,將軍被迫服從,派人燒了衙門、祠堂和個別商店以應(yīng)付之。其時,郴縣、耒陽等縣城均被燒毀一空,而獨永興縣城基本保持完整面貌。 長征前夕,紅三軍團于江西蘇區(qū)綁架一王姓土豪之子,索其財以做軍餉。王土豪寧舍其子不舍其財。紅軍無奈,攜其子長征。黃克誠將軍善待之,爬雪山,過草地,皆命伙夫以籮筐擔其行,并與其同拽馬尾巴越嶺攀山。解放戰(zhàn)爭中,王土豪之子升任團長,戰(zhàn)死沙場,年僅二十。將軍厚葬之,哭之甚切。南方人王黃不分,皆以其為黃將軍親生骨肉也。 1943年初夏,延安“搶救運動”波及新四軍。某日,黃克誠將軍問時任新四軍二師政委的譚震林:“第二師搞出了多少特務(wù)?”譚答:“每個團都有百把人?!秉S日:“一個團有那么多特務(wù),部隊駐地離敵人那么近,你們又在審查他們,他們有沒有跑???”譚答: “一個也沒有跑?!秉S勸之日:“老兄,你那么整人家,人家一個都沒跑,哪有這樣傻的特務(wù)?快回去平反吧!”譚震林連連點頭稱善。 北平解放后某日,毛澤東召時任天津市委書記的黃克誠將軍進京,詢之天津接管和城市民主改革情況。是晚,毛澤東邀將軍共進晚餐。席間,毛澤東放下筷子問將軍:“你認為今后工作的主要任務(wù)是什么?”將軍答道:“當然是發(fā)展生產(chǎn),改善生活?!泵珴蓶|似不悅,嚴肅日:“不對!主要任務(wù)還是階級斗爭,要解決資產(chǎn)階級問題?!? 1946年4月,國民黨軍隊傾其主力猛攻四平。黃克誠將軍于白城子給林彪連發(fā)數(shù)電,建議撤兵。林彪既不回電,也不撤兵。接著,將軍向中央發(fā)了辰文電,提出“四平堅持有極大困難”,“四平不守,長春難保”,建議“撤出四平,讓出長春”等等。此電中央亦未回復。四平保衛(wèi)戰(zhàn)堅持一月后,果如將軍所預言,撤出四平,讓出長春,退守哈爾濱。P18-20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