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6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阿爾弗雷德?馬歇爾,陳銀娥 著 頁數:227
前言
西方經濟學自1776年亞當·斯密《同富論》出版以來,經歷了200多年的輝煌發(fā)展,產生了許多大師級經濟學家。這些經濟學大師不僅在理論上為經濟學這門學科的完善、發(fā)展以及人類福祉的增進作出了偉大的貢獻.在經濟學說史中留下了他們的千古芳名,而且他們傳奇的人生經歷、奮斗不止的獻身精神、追求科學的創(chuàng)新意識、嚴謹求是的治學態(tài)度以及他們所生活的時代背景對他們成才和思想形成的影響,對于我們當代大學生和青年知識分子都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把這些大師的人生經歷和學說介紹給我國學生和經濟學者,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它將有助于我們從一個不同的角度理解西方經濟學說的歷史淵源和演變過程,了解大師們傳奇的人生經歷和思想形成的軌跡。國內已經出版了很多人物傳記,有政治家的、科學家的、哲學家的、文學家的、企業(yè)家的,但還沒有一套較為全面的介紹經濟學家的傳記。當然,國內也零零星星地出版過一些翻譯過來的或國內學者撰寫的西方經濟學家的評傳和傳記,但不系統(tǒng),而且更多的是介紹當代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經濟學家的經濟學說。由國內學者撰寫的亞當·斯密以來的經濟學大師傳記在我國還不多見,這套“叢書”將填補這個空白。200多年來,西方經濟學經歷了無數次革命,也產生了許許多多的著名經齊學家,由于他們對經濟學的巨大貢獻而在經濟學說史中占有一席之地。但是,在這些經濟學家中,哪些人可以稱得上經濟學大師呢?這并沒有一個普遍公認的定論,因此,把哪些經濟學家列入《西方經濟學大師傳記叢書》中就不可避免地帶有某些主觀成分。
內容概要
西方現代經濟學自1776年亞當·斯密《國富論》出版以來,經過了兩百多年的發(fā)展,產生了眾多流派和大師級經濟學家。記述這些大師生平的《西方經濟學大師傳記叢書》近日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該叢書是中國人自己寫作的西方經濟學大師傳記,共分《現代經濟學的開山鼻祖——亞當·斯密》、《新古典主義的開拓者——馬歇爾》、《現代宏觀經濟學的奠基人——梅納德·凱恩斯》、《折衷主義的大師——約翰·穆勒》、《新自由主義的精神領袖——弗里德里?!す恕?、《新古典綜合派的領袖——薩繆爾森》、《自由經濟的堅強斗士——米爾頓·弗里德曼》、《孤獨的創(chuàng)新者——熊彼得》等8部。把這些大師的人生經歷和學說介紹給我國學子和研究者,將有助于我們從不同的角度理解現代西方經濟學說的歷史淵源和演變過程,了解大師們思想形成的軌跡。
書籍目錄
主編前言第一章 牧師世家的數學高才生 一、圣經中度過的童年 二、逃離牛津、奔向劍橋 三、劍橋的數學高才生第二章 步入經濟學的殿堂 一、精神危機與理性選擇 二、“拯救”人類的孤獨之旅 三、有愛相伴,盡灑才華第三章 折中主義經濟學 一、思想觀念大論戰(zhàn) 二、身為繆斯的貧困 三、經濟學是“純科學” 四、反對貧窮的經濟學 五、從靜態(tài)均衡到動態(tài)均衡 六、熔諸家“精華”于一爐第四章 價格理論的主宰 一、水和鉆石悖論 二、反正統(tǒng)的邊際效用論 三、對古典生產理論的完善 四、競爭性價格與壟斷價格 五、獨樹一幟的價值論第五章 引人入勝的分配 一、“四位一體”分蛋糕 二、勞動的收獲 三、使用資本的代價 四、管理的獎賞 五、土地的收益 六、“蛋糕”分配的實質第六章 宏觀經濟問題的有益探索 一、貨幣理論的劍橋傳統(tǒng) 二、傳統(tǒng)國際貿易理論的發(fā)展 三、經濟周期理論第七章 經濟和諧發(fā)展 一、從靜態(tài)的缺陷到經濟生物學 二、財富如何增長? 三、經濟增長的前景不容樂觀第八章 筆耕不止的晚年 一、馬歇爾專政時代 二、筆耕不止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牧師世家的數學高才生二、逃離牛津、奔向劍橋中世紀的歐洲教育是由教會操縱的,高等學院完全沉浸在神學之中,學生們過著清教徒式的生活,每天早、晚兩次祈禱,星期日聽牧師布道。“使每一個學生把一生的生活與學習奉獻給永生的上帝與耶穌基督,從心底深處崇敬他們,并把他們看做是一切美好事物與學問的源泉?!边@是當時學校的辦學宗旨。學校的教師都由神職人員擔任,講課用拉丁語,學生只知道有《圣經》,有神學,不知道有文學、藝術和科學,因此有人把中世紀稱為“黑暗的時代”。從15~16世紀開始,由于受文藝復興運動的影響,大學開始講授“新學”,即文藝復興時期人們對古典文學和圣經的新研究。中世紀大學的傳統(tǒng)在英國得到了完美的繼承。建于ll68年的牛津大學,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影響最大的研究型大學之一。牛津大學從一誕生便確立了探索普遍學問的辦學宗旨。牛津大學由中世紀沿用至今的?;丈蠈懼癉ominus illuminatiomea”,意思是“主照亮(啟發(fā))我”,彰顯出中世紀宗教對大學的影響,強調“啟示”是知識和真理的源泉。但大學畢竟是探索學問(知識和真理)的場所。在19世紀中葉,牛津大學興起了有關大學理念的討論,約翰?亨利?紐曼(John Henry Newman)在《大學的理念》一書中指出:大學在于“傳授”學問而不在“發(fā)展”知識,即大學是一個“教學機構”和“心靈的訓練”場所,其目的在于培養(yǎng)具有“自由、公平、沉著、穩(wěn)健和智能”生活習慣的紳士?;谶@一理想,英國的大學傳統(tǒng)中,職業(yè)教育和技術教育被視為低于人文教育的一種活動,是在多科技術學院等非大學機構中進行的。改變時代的各種新思想、新技術,這本身需要傳承和發(fā)揚;與此同時,此間已崛起的英國資產階級,需要一種自身階層的再生系統(tǒng),而他們則希望這一系統(tǒng)除了傳授古典文化、科學知識外,更應傳授本階級應具有的價值觀。正如紐曼所說,大學教育的目的在于一種特殊形態(tài)之人的“性格養(yǎng)成”(Character Formation)。自從英國著名作家威廉·科貝特1821年就讀牛津時輕蔑地離開了學院,離開了“它們所包含的威脅和它們派出的馬蜂”以來,從19世紀早期開始,對這些學院象牙塔的批評就越來越尖銳。1854年的大學改革更新了管理和教學計劃。自然科學學科被吸收進了教學計劃,增加了窮學生入學的機會。25年后最早的女生們來到了牛津。1877年也取消了院士禁止結婚的禁令及其他限制。直到這時,中世紀才在牛津大學結束了。劍橋大學創(chuàng)辦于13世紀初,稍晚于牛津大學。劍橋屬伊利(劍橋北面一小市鎮(zhèn)名)主教區(qū)管轄,因而劍橋第一個學院彼得書舍在1284.年由伊利主教創(chuàng)辦。1318年,教皇約翰二十二世下詔將劍橋提升到“總學”的地位,劍橋大學由此而“受洗”成立。到了16世紀末,劍橋已有十幾所學院,學校充滿了無所不在的宗教氣氛。19世紀中葉前,劍橋和牛津的學位只授予宣誓信奉英國國教39條信綱的畢業(yè)生,學院的院士更不能對國教存有任何懷疑。由于僧侶傳統(tǒng)的影響.劍橋各學院院士一直到1882年才被允許結婚。盡管如此,與牛津大學相比,劍橋大學的學術氛圍要自由得多。17~18世紀.劍橋大學校史上最重要的變化是自然科學獲得了地位。早在16世紀晚期,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自然科學的始祖培根,先是就讀于三一學院,然后在劍橋建立了自己的實驗室,后來皇室大臣主張學校教育應傳授百科全書式的知識,反對束縛思想的經院哲學,主張用理性的思考來整理經驗材料,反對盲從附和。從19世紀開始,劍橋大學真正開始從中世紀復興并走向全盛時期。19世紀上半葉,大學里一直持續(xù)著要求改革的強烈呼聲。1847年,維多利亞女王的丈夫阿爾伯特親王親自出任劍橋大學校長,并進行了一系列改革,這些改革涉及學校管理機構設置、課程設置等方方面面。1856年議會通過了一項“劍橋大學法案”,規(guī)定大學的最高權力機關是大學評議會.允許開設多門自然科學的課程。19世紀末.劍橋招生人數明顯增多。1861年,也就是馬歇爾19歲那年,他在圣約翰大學也就是牛津大學獲得了獎學金,但該獎學金的獲得必須以攻讀牧師為條件。憑借該獎學金,阿爾弗雷德可以馬上到牛津大學接受古典式教育,并能夠在3年后獲得圣約翰學院的研究員資格,或者他也可以在新大學(那時隸屬于伊頓皇家學院或溫徹斯特學院)得到了獎學金的永久性資格。這正是他的父親為他設計的走向福音派教職的第一步。但這并不是阿爾弗雷德的目標,因為在阿爾弗雷德心中,攻讀牧師將來從事福音派教職將意味著夜以繼日地苦讀古典文學、學習乏味的希伯來文。在他痛苦的記憶中,暴君般的父親總是逼迫他挑燈夜戰(zhàn).攻讀希伯來文和古典文學。同時又禁止他進入令人心醉的數學迷宮,這種痛苦的回憶使他對古典文學,尤其是對父親的安排都感到厭倦。有了主見的他,實在無法忍受自己的前途與愛好都被埋沒在牛津大學那種死氣沉沉的古典文學語言之下。在他內心中,發(fā)出了強烈的呼喊,不,不能繼續(xù)呆在牛津大學,在學習死的語言中埋葬自己,他要逃——他要逃離死氣沉沉的牛津大學,逃到弘揚自然科學的劍橋,即使是做一名雜役,只要能有機會攀登幾何學的高峰,也在所不惜。他強烈渴望翱翔于自然科學的海洋,探求幾何的奧秘,窺測無窮的寰宇。而專橫的父親以及家里的經濟條件成了他實現其愿望和夢想的絆腳石。因為,去劍橋意味著他不能得到學校獎學金的資助。就在這時候.阿爾弗雷德的一位好心的叔父——查理斯·馬歇爾出現在他的生活中,答應借給他一筆錢,就是這筆錢為他打開了通往數學和劍橋的大門。1862年,阿爾弗雷德在堂叔的支持下,終于進入了劍橋大學的圣約翰學院(St.John’s College)主修數學專業(yè)。
編輯推薦
《新古典主義的開拓者:馬歇爾》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