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5-8 出版社: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作者:王孟英 頁數(shù):248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溫熱經(jīng)緯》既論述了溫病學理論,也對臨床診治溫病有重要的指導(dǎo)意義,是后人學習溫病學的主要參考書。《溫熱經(jīng)緯》是清代著名醫(yī)學家王孟英所編著。該書收集了19世紀60年代以前溫病學有關(guān)的著作,上自《內(nèi)經(jīng)》、《傷寒雜病論》有關(guān)條文,下至葉天士《溫熱論》《《外感溫熱篇》)、《三時伏氣外感篇》、薛生白《濕熱病篇》(《濕熱條辨》)、陳平伯《外感溫病篇》、余師愚《疫病篇》等,“以軒岐仲景之文為經(jīng),葉薛諸家之辯為緯”編寫而成,是當時溫病學的集大成之作。王氏在該書中,一方面匯集了這些溫病學重要著作的原文,并選取了前人對這些原文注釋之善者;另一方面也參以個人的見解,對溫病的理論、證治進行了系統(tǒng)的論述,書中對伏氣新感、衛(wèi)氣營血理論、暑邪為病、溫病證治方法等都有許多發(fā)揮,是后人學習溫病學的重要參考書。
作者簡介
作者:(清)王孟英
書籍目錄
卷一 1 《內(nèi)經(jīng)》伏氣溫熱篇 3卷二 19 仲景伏氣溫病篇 21 仲景伏氣熱病篇 31 仲景外感熱病篇 33 仲景濕溫篇 41 仲景疫病篇 47卷三 61 葉香巖外感溫熱篇 63 葉香巖三時伏氣外感篇 97卷四 111 陳平伯外感溫病篇 113 薛生白濕熱病篇 122 余師愚疫病篇 163卷五 187 方論 189方劑索引 246
章節(jié)摘錄
雄按:胸中有寒之“寒”字,當作“痰”字解。胸中有痰,故舌上如胎。其津液為痰所阻,故口燥煩。而痰飲乃水之凝結(jié),故雖渴,而不能飲也。楊云:此注極明確。凡《傷寒論》言“胸中有寒者”,俱作痰解?! 窦?,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仍跊茉唬簼癫≡诒碚撸撕?。在里者,宜利小便。茍非濕熱蘊積成實,未可遽用下法。楊云:濕證不可妄下。額汗出微喘,陽已離而上行,小便利,下利不止,陰復(fù)決而下走,陰陽離決故死。一作小便不利者死,謂陽上浮而陰不下濟也,亦通?! ⌒郯矗簭埵B云:自此而推之,雖額汗出微喘,若大小便不利者,是陰氣未脫,而陽之根猶在也。下雖大小便利,若額上無汗不喘,是陽氣不越,而陰之根猶在也。則非離決,可以隨其虛實而救之。至于下利不止,雖無頭汗喘逆,陽氣上脫之候,亦死。亦有下利不止,小便反閉,而額上汗出者,謂之關(guān)?!督?jīng)》云:關(guān)格不通,頭無汗者,可活;有汗者死。 問曰:風濕相搏,一身盡疼痛,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不止,醫(yī)云此可發(fā)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答曰:發(fā)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風濕者,發(fā)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風濕俱去也。汪按:古人即表汗亦須有節(jié)度如此,奈何近人必令其汗,又欲令其多耶?此與《傷寒論》桂枝湯下語,亦可互參?! ∧邲_之《傷寒匯言》:濕家不惟不可誤下,亦不可誤汗。惟風濕相搏一證,郊倩。風從前來,濕傷卑下,兩至搏擊,一身盡為疼痛。子繇。此是微挾表邪,法當汗出而病方解。郊倩。然時值淫雨,隱庵。不免濕氣盛行,純一。醫(yī)云此可發(fā)汗。若發(fā)大汗而病不愈,不惟風濕之邪不解,而且傷真氣矣。郊倩。況風之乘罅也速,濕之侵人也漸。子繇。然風在外而濕在內(nèi),且大汗出而漬衣被,汗轉(zhuǎn)為濕,風氣雖去,而濕氣仍隱伏而存留,是故不愈也。純一。使之微微似欲汗出,則正氣宣發(fā),充身,澤毛,若霧露之灌溉,與病相應(yīng)。斯正氣行而邪氣卻,營衛(wèi)和而風濕并解矣。忠可?! ≌绿摴仍唬褐物L濕者,必通其陽氣,調(diào)其營衛(wèi),和其經(jīng)絡(luò),使陰陽表里之氣周流,則其內(nèi)濕隨三焦氣化,由小便而去,表濕隨營衛(wèi)流行,化微汗而解。陰濕之邪既解,風邪未有不去者。若大發(fā)其汗,陽氣奔騰,風為陽邪,隨氣而泄,濕邪陰滯,故反遺留而病不愈也。此治風濕與治風寒不同者。雖寒濕同為陰邪,而寒清濕濁,清者易散,濁者粘滯,故汗法大有區(qū)別也。 濕家病,身疼痛,發(fā)熱,面黃而喘,頭暈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內(nèi)藥鼻中則愈。 ……
編輯推薦
《溫熱經(jīng)緯》是19世紀60年代一部集溫病學大成的著作。該書匯集了溫病學一些重要著作的原文,并對溫病的理論、證治進行了深入系統(tǒng)的論述,還提出了一些在臨床上用之有效的方劑。《溫熱經(jīng)緯》對于學習和研究溫病學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適用于中醫(yī)和中西醫(yī)結(jié)合臨床、教學、科研人員閱讀。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