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2 出版社: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 作者:汪原 頁數(shù):124
Tag標簽:無
前言
對哲學的興趣始于自己初學建筑之時,記得當年老師總是重復的一句話:一個優(yōu)秀的建筑師必須有自己的建筑哲學,現(xiàn)在回想起來已經(jīng)是20多年前的事了。在隨后的時間里,雖然也半生不熟地讀了一些與哲學相關的著作,但始終如墜云霧,不得要領。真正開始有目的而仔細地研讀某一位哲學家的著作,則是在東南大學攻讀博士期間。一次偶然的閱讀,即被法國哲學家亨利·列斐伏爾思想所吸引,列斐伏爾的空間思想與研究城市的方法也成為自己博士論文主要借鑒的理論。當時為了完成論文,對這位哲學家著作的閱讀,只能算是囫圇吞棗,遺留的問題和困惑實在太多,心中便生起了一種形而上的沖動——有了去讀哲學的念頭。但當自己有幸被著名哲學家鄧曉芒先生收為弟子,進入武漢大學哲學系真正系統(tǒng)地學習西方哲學的時候,方知一時的>中動所帶來的是莫大的“苦楚”。 在這段學習期間,由于還要兼顧原單位的教學工作,于是我奔走在武漢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兩校之間,奔走在艱辛的讀書和繁忙的工作之間,奔走在哲學和建筑學之間,奔走在亨利·列斐伏爾和其他西方哲學家之間。中途時有不堪重負之感,還曾經(jīng)有過放棄的念頭,但是,鄧曉芒先生的教誨、鼓舞以及人格的魅力,使我有了堅持的勇氣和動力?! ⊥ㄟ^兩年多的學習,感覺自己在思想上疏朗明晰了許多,也漸漸覺得一只腳似乎跨入了哲學的門檻。游走于建筑學與哲學之間,自己也始終在尋找兩個學科不同層面的對話,甚至試圖模糊兩個學科之間的界線。但由于建筑專業(yè)的背景以及研讀哲學的時間尚短,至今感覺始終處在哲學的邊緣,未能真正登堂入室而窺其堂奧。因此,收入文集中的文字大多是在這種邊緣狀態(tài)中對空間、建筑和城市諸多問題的思考。其中許多文字已發(fā)表于各類期刊,此次為了便于結集出版,將文章重新進行了歸類,也算是對自己思考的一個小結。在此,我要特別感謝鄧曉芒先生,先生的教誨使我受益終生。也要感謝《建筑師》雜志的主編黃居正,沒有他的推介,出版幾乎不可能。同時還要感謝編輯唐旭女士認真仔細的編校,避免了許多錯漏。
內(nèi)容概要
邊緣性(差異性)的思維始終堅持的是拒斥傳統(tǒng)的、封閉的同一性,倡導開放性的一種思維方法,這種思想方法構成了當代建筑學的一個重要特質(zhì)。本書依據(jù)幾條主要線索展開,一,受??玛P于“異托邦”思想的影響,注重對差異性和邊緣性的空間所進行的研究;二、受亨利·列斐伏爾日常生活批判的影響,堅持從日常生活出發(fā),發(fā)掘建筑或設計最本源的因素;三、受女性主義思想影響,對建筑學中的男權中心思想進行批判,并試圖顛覆建筑的視覺中心主義;四、以現(xiàn)象學的維度對當代建筑文化現(xiàn)象的闡釋。
作者簡介
汪原 1964年11月出生,1986年進入華中理工大學建筑學系,獲建筑學學士、建筑學碩士,畢業(yè)后曾在中南建筑設計院工作多年,1999年考入東南大學建筑學系攻讀博士,2002年11月獲城市規(guī)劃與設計博士學位,2003年5月進入武漢大學哲學系博士后工作站。學習研究西方哲學,出站后
書籍目錄
前言邁向空間的生成過程“異托邦”概念的兩個文本比較從日常生活批判到空問批判 一、思想歷程 二、日常生活批判 三、空間理論批判 四、空間的生產(chǎn) 五、社會政治理論的重構 六、從城市理論到城市實踐 七、結語“異托邦”對當代建筑學的啟示“日常生活批判”與當代建筑學女性主義與建筑學 一、本質(zhì)主義或社會性別差異論 二、構成主義或社會性別構成論 三、女性主義建筑學的可能性 四、結語建筑,一個時代的面相——本雅明建筑體驗之現(xiàn)象學維度當建筑學遭遇現(xiàn)象學視域與手段——藝術家與建筑師的當代融和零度化與日常都市主義 一、現(xiàn)代都市與零度化 二、日常都市主義 三、日常都市主義的空間實踐 四、結語“生成”、“創(chuàng)造”以及形式化的悖論 一、“生成”與“創(chuàng)造”:人類兩種基本思想維度 二、世界觀的生成論與分析方法的理念論 三、源于日常生活的建構 四、結語生產(chǎn)·意識形態(tài)與城市空間 一、意識形態(tài)的城市空間 二、生產(chǎn)性的城市空間 三、列斐伏爾對城市發(fā)展與研究的影響從“flaneur”到城市的“步行者” 一、新型城市空間形態(tài)的出現(xiàn) 二、城市中的“flaneur” 三、城市中的“步行者” 四、結語后現(xiàn)代主義文化與《城市意象》之批判 一、“行為革命”與城市意象研究 二、城市意象研究及其局限性 三、城市意象的社會文化差異傳統(tǒng)城市起源說的顛覆——簡·雅各布斯《城市的經(jīng)濟》之解讀 一、“新黑曜石”——一個“源初城市”的模型 二、社會分工、城市起源以及生活的城市 三、啟示理論與實踐的趨近——關于“漢正街”研究視角和方法的思考 一、介入漢正街 二、“金昌大廈”與日常性 三、“扁擔”:漢正街的陌生人 四、“打貨”者與“零度空間” 五、結語立面:作為一種方法一讀《立面的誤會》所想到的 一、關于梁思成中國建筑思想的“矛盾”和“悲劇” 二、立面:作為一種方法現(xiàn)代建筑史的書寫與規(guī)訓——解讀《我的建筑師:一位兒子的旅程》從“華南現(xiàn)象”邁向嶺南學派 一、“行動”與“效果” 二、技術理性與社會述求 三、走向“嶺南學派”
章節(jié)摘錄
亨利·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 1901~1991年)是法國最多產(chǎn)并有著傳奇色彩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社會學家。在橫跨將近一個世紀的生命歷程中,其理論思想曾多次被法國思想界推上高峰,成為學人趨之若鶩的顯學,也曾多次淡出中心,備受學術界的訐難和冷落。盡管如此,亨利·列斐伏爾早年對馬克思著作的譯介和研究使馬克思主義在歐洲特別是在法國得以迅速傳播和發(fā)展。由于政治原因,他在20世紀70年代轉(zhuǎn)向了社會學研究,并在1974年出版了集其哲學和社會學思想于一體的《空間的生產(chǎn)》一書。在書中,他對空間概念及其歷史的系統(tǒng)研究和重新詮釋至今對法國的社會學、地理學、政治學、文學批評以及建筑學和城市科學都有著深刻的影響。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