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2-07 出版社:三聯(lián)書店 作者:費孝通 頁數:380 字數:192000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全書分為三個部分:1、回憶吳文藻、史祿國、馬林諾斯基、潘光旦等作者所師從的學者;2、補課札記——重溫派克社會學;3、對作者自身所從事的重建社會學和人類學經過的回顧。費老通過對上述內容的敘述,呈現(xiàn)出了一位參與了社會學、人類學在中國從草創(chuàng)、發(fā)展、挫折到重建之全過程的老學者的深刻反思和體會,展示了這一學科在中國和美國的不同發(fā)展經歷。
書籍目錄
留英記開風氣,育人才潘、胡譯《人類的由來》書后人不知而不慍——緬懷史祿國老師從史祿國者師學習體質人類學從馬林諾斯基老師學習文化論的體會讀馬老師遺著《文化動態(tài)論》書后補課札記——重溫派克社會學 一、決心補課 二、派克來華 三、派克的早年 四、人生道路的選擇 五、留學歐洲 六、深入社會基層 七、一段插話 八、芝加哥大學及其社會學系 九、派克進入社會學陣地 十、派克和湯姆士兩人的結合 十一、從探險者成為拓荒者 十二、派克老師在備課 十三、歐戰(zhàn)期間的派克老師 十四、派克老師走上講臺 十五、奠定社會學成為一門科學 十六、眾口交譽的老師 十七、再說《引論》 十八、另一本老師的杰作 十九、未完成的種族關系研究 二十、跨越太平洋 二十一、人生苦短,探索未已 二十二、后記重建社會學與人類學經過的回顧和體會 一、重建社會學的方針 二、學科建設的速成、補課和隊伍建立 三、理論和實際結合、教學和研究結合 四、“文化自覺”與中國學者的歷史責任 五、歷史機遇和發(fā)展創(chuàng)新 六、知識分子的正氣和第二次創(chuàng)業(yè)
章節(jié)摘錄
精彩片斷摘錄: 留英記 我是1936年作為清華大學公費生到英國去留學的。進倫敦經濟政治學院,讀人類學。1938年畢業(yè)回國。這里要追記的是這一段留英生活。但順著回憶的思路聯(lián)想到許多和這段生活有關的事,不受題目的拘束,也把它們寫了下來?! ∠日f我是怎樣得到留學的機會的?! ?0年代,我在大學里念書時,周圍所接觸的青年可以說都把留學作為最理想的出路。這種思想正反映了當時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青年們的苦悶。畢業(yè)就是失業(yè)的威脅越來越嚴重,單靠一張大學文憑,到社會上去,生活職業(yè)都沒有保障。要向上爬到生活比較優(yōu)裕和穩(wěn)定的那個階層里去,出了大學的門還得更上一層樓,那就是到外國去跑一趟。不管你在外國出過多少洋相,跑一趟回來,別人也就刮目相視,身價十倍了。留學已多少成了變相的科舉。有些大學生著了迷,搞得顛顛倒倒,這些形象對于讀過《儒林外史》的人似乎是很熟悉的?! 〉且粤魧W和科舉相比還有點不同:封建時代有資格大做其金榜題名美夢的人范圍似乎廣一些,至少傳統(tǒng)劇目里足夠反映出狀元公這個人物在群眾的想像中也并不是那么高不可攀的;熬得過十年寒窗,百袖的青衫也會換得成光彩奪目的紫袍。留學卻沒有這么容易。這是個資本主義的玩意兒,講投資,比成本。最便宜的是留東洋,一年也得五六百塊白洋,要留西洋就得五六千。如果要取得個洋博士學位,至少也得兩三年,沒有千把萬把白洋,只好望洋興嘆了。 留學要花錢,錢從哪里來?這里有“官費”、“自費”、“公費”等等的不同。初期,清朝政府要培養(yǎng)洋務人才,派留學生出洋,但是當時社會上有地位的人還很多不愿離父母之邦,人鬼子之國,更少愿意自己掏腰包送子弟出洋。因此,留學生的費用全部得由官家負責,此之為官費生。留學回來的人,官運亨通,洋翰林比土翰林更吃香。學而優(yōu)則仕,原是當時知識分子的守則,留學回來有官可當,群焉趨之。官費留學的機會逐步就被達官貴人所把持,用來培養(yǎng)他們自己的子弟,扶植自己的勢力,和這些有權選派留學生的權貴沒有關系的就沾不著官費之光。沾不著光而又有錢的人家,要送子弟出洋,就只有自己出錢,此之為自費生?! ?/pre>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