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7 出版社:人民 作者:徐雪輝 頁數(shù):308
內容概要
《文化視角下的元雜劇》在時代文化的視角下重新審視元雜劇,較系統(tǒng)地探討了元雜劇的興衰、元雜劇的思想內涵、元雜劇的藝術形式、元雜劇演出、元雜劇批評與元代文化的關系,有助于元雜劇研究的深化?! ≡s劇勃興于元代,是元這個特定時代文化的產(chǎn)物。作為一門綜合藝術,元雜劇受到元代文化的深刻影響。元代特殊而寬松的文化背景,給元雜劇提供了適宜的氣候和土壤,造就了其特殊的內容與形式,也造就了其獨特的戲劇演出和戲劇批評。
作者簡介
徐雪輝,1964年1月生,山東煙臺人,文學博士。現(xiàn)任曲阜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中國古典戲曲學。曾在《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齊魯學刊》等發(fā)表論文數(shù)十篇;獲山東省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著作類三等獎一項,其他市社聯(lián)獎、省廳獎多項。
書籍目錄
序緒論第一章 元雜劇興衰與元代文化第一節(jié) 元代之前戲劇形態(tài)及其文化背景第二節(jié) 元雜劇興起及其文化背景第三節(jié) 元雜劇衰微及其文化背景第二章 元雜劇的思想內涵與元代文化第一節(jié) 元雜劇的人世戲與元代人生哲學第二節(jié) 元雜劇的避世戲與元人心理補償?shù)谌?jié) 元雜劇的玩世戲與元人品評標準第三章 元雜劇藝術形式與元代文化第一節(jié) 元雜劇體式之形成與元代文化第二節(jié) 元雜劇的體式特征第三節(jié) 元人的審美特征第四章 元雜劇演出與元代文化第一節(jié) 劇本、演員與元代文化第二節(jié) 劇場、演出與元代文化第五章 元代雜劇批評與元代文化第一節(jié) 文人批評與元人的文學思想第二節(jié) 官方批評與元代戲劇政策結論主要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本以北方語音為標準音,“南方風氣不同,聲音亦異,至于讀書字樣皆訛,輕重開合亦不辨,所謂不及中原遠矣”①,南方曲家“不悟聲分平、仄,字別陰、陽。夫聲分平、仄者,謂無人聲,以入聲派入平、上、去三聲也作平者最為緊切,施之句中,不可不謹;派人三聲者,廣其韻耳,有才者本韻自足矣,字別陰、陽者,陰、陽字平聲有之,上、去俱無。上、去各止一聲,平聲獨有二聲,有上平聲,有下平聲”②。周德清為了糾正北曲創(chuàng)作中的錯誤,總結北曲韻律、北曲寫作技巧和北曲曲牌譜式,撰成了以曲韻為主體,兼論曲譜和曲論的《中原音韻》,這也是戲曲研究的第一部曲韻專著,它開啟了戲曲聲律和曲詞技法的探討。關于曲韻。周德清認為,北曲無入聲,這是北曲韻律的“不傳之妙”,而南方曲壇出現(xiàn)的許多問題,都是由于南方的北曲家不諳此理所致。因此,他把南方口語中大量存在的人聲字按北曲人聲消逝之蹤向,根據(jù)前輩佳作的范例,將北曲創(chuàng)作常用的五千八百七十六個單字,根據(jù)北方語音系統(tǒng)和北曲“前輩佳作”,“分平聲陰、陽及撮其三聲同音,兼以人聲派入三聲——如“辮”字——次本聲后,葺成一帙,分為十九,名之日《中原音韻》”③,把近六千個單字,歸人十九個韻部。每個韻部用兩字標目;每一韻部內的韻字,均按平(平分陰、陽)、上、去三聲歸類,并將南方語音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入聲字,分派入平、上、去三聲中;每聲之內,凡同音單字皆排列在一起,不同聲母的字則用。
編輯推薦
《文化視角下的元雜劇》由教育部高等學校社會科學發(fā)展研究中心資助出版。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